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我与西湖(穆鲁)

我与西湖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与西湖》中国当代作家穆鲁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我与西湖

一、一个人的西湖

听了一晚上的雨,我梦见一滴水从一片蓝落向了另一片。

忙碌整夜,只闭了两小时眼睛。到清晨忽瞧见云从西边厚厚地压来,直至下班就算拖着疲惫的身躯,也饶有兴致地向着那片湖独自走去。 如今当地人一提起西湖,总谈论着拥挤的人群、言过其实的风景,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红,各种“这不就是一个湖嘛”,“这个外地人才来玩的湖”等说法。仿佛带着一种对造成这一喧嚣、拥挤的人群那不可明说的情绪,及其对杭州名片浅薄的一种认知,犹如美术生看待梵高的仰慕者,文学系对待海子的狂热粉丝那般。但至少在今天早晨八点半,我尚不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

真是幽静,相同地点,不同时间,龙翔桥以西的西子湖畔竟可以如此腼腆,远处的云俯卧在对岸的小山上,新雷峰塔即使不高耸也似透出白蛇的吐息,澹澹水面尚没苏醒却早已被几只野鸭搅扰,此刻人群也未喧宾夺主,三三两两点缀湖边,给西湖添了几分烟火气。

近三年来我在杭州读研,并在西湖边的某医院学习,虽不能说天天拜访西湖,但她的侧脸也是见过百千遍的。至于正式的见面也仅在夕阳、大雪亦或是小雨等时候,心血来潮,趋步而往。就比如傍晚,望着扁平的太阳亦步亦趋地坠下山去,这不意味着杭城一天的结束,而是灯红酒绿的开始;也比如大雪,给湖镜修饰一副清白边框,边框上的人踩着雪,忘记湿透的鞋;又比如今天的雨,静静地从一片蓝落向了另一片,即便是这也是极其不普通的,要知道从清晨八点到九点仅占一天的二十四分之一,人间四月占一年的十二分之一,而杭州一年雨天又只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此算来此刻的淡妆西子也是得花上八百六十四分之一的运气才可见到的。难以想象此时过后,这里将变得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了。

二、入世与出世

作为杭州的城市公园,西湖一面是山,一面是城。湖东侧边上的龙翔桥、凤起路是杭城客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每至周末晚高峰时段,龙翔桥地铁站又给了无数996福报受益者不少“热闹”。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数不尽千百年留有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承载着如今浩浩汤汤江潮涌起的无限可能。八年前,我初来杭州求学,几经辗转,近乎晕车,到如今城区地铁线已如蛛网遍布,即便是过去沿江的沙地,如今已管叫做了CBD。

再说回西湖,东岸与城相连,是所有老杭州人心中的杭州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外来游客最常游玩的区域,每至节假日就会挤满旅人。私以为此处地势平坦,风景相对略显平淡,大致是面朝湖水,可见对岸连绵的群山,左右是雷峰、保俶二塔呼应,山不高不矮,起伏温婉,无威压,也无缺如;塔隔江相望,屹立山间,只能远观,要留几分遗憾

而对于醉心风景者,西岸似乎更适合游玩,那一路可见植被草木翠绿,大小几座拱桥,合上湖中倒影恰如玉佩悬于西湖腰间。如有小山幽径大可以爬上去,青石阶高低错落,抬头有松鼠、鸟雀出没,要是累了就坐在实木芯做的的亭子里,看脚下的西湖已经只剩得水洼大小,湖畔人群依旧熙攘,湖上游船仍在往来,一切尽收眼底,又好像已经与此无关。不得不说西湖的山真是长得恰到好处,没有高到令人生畏,但也不算特别矮,矮得容易让人蜂拥。只是这片扎根在尘世的山群终究只是一个角落,却不是高墙,不知道古杭州是否也有卢藏用之辈,也有为仕途而先入终南山者,但我所知的黄子久却是隐居在了百里外的另一片山水,到如今那里也已成为杭州的另一张名片。说起隐居,应该是中华文人所特有的一种无奈的浪漫吧,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现如今要买下这山中别墅作小隐是断然不现实的,但人们口中的“躺平”也许也算一种归隐,按分类或许还是境界最高的那种。

我想更多的人应该还是在湖畔缓慢、艰难地前行着,大多数时候他们挤在一条狭窄的小道上熙攘,只有时也会走上湖边的小山。

三、西湖往事

曾经的我们是过客。

2015年2月,和父母第一次来西湖,走了苏堤,爬上雷峰塔,马路上是到灵隐寺、到车站“一张红票子”的出租车司机。 2017年9月,和同学第一次来西湖,那时只顾谈天,西湖仅是一片背景,随后聚餐于湖滨银泰,宴毕各自散去。 2019年11月,和爱人第一次来西湖,走过断桥,踏上孤山,看不懂的西泠印社,至夜相拥而别,留下满面不舍。 四、西湖往来

以后的我们是新邻。

2024年1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留在家乡工作,每次想到从此背井离乡而长叹,父母告诉我:老了就和我一起定居杭州,月半去钱塘江观潮水,初冬就去西湖边晒晒太阳

2024年4月,写这篇文章的上午,又又又一次给爱人分享西湖的照片,就算每次都是同一段风景,都能得到她的赞许,她说以后去西湖不再让我孤身一人。 2024年6月,室友几个即将研究生毕业,自嘲打趣,以后聚会各自从杭州的最东边、最西边以及最北边赶来,至于那地点,或许应该可能还是在那个最中间的西湖吧。

这大概就是一滴落在杭州的水与西湖的全部故事了。[1]

作者简介

穆鲁,原名孙橹,1997年生,浙江慈溪人,现居杭州,医学硕士在读,曾获第五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校园组现代诗铜奖,第八届中国校园双十佳诗歌奖,邯郸大学生诗歌奖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