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城墙
成都古城墙建于明初,在宋、元城基础上筑成,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时至康熙年间,由四川巡抚在明城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
据《成都城防古迹考》记载:“原来之东、南、西、北四门,皆有月城。因其地城墙城门皆双层,形如半月,民国时陆续拆除,辟为街道。至抗日期间为避空袭计,四面城墙增开缺口甚多,兹不备举。今日唯北较场口军区后,尚有旧军校修之城门洞便道,为旧城砖所砌,是仅存之城砖及城垣之样品。”[1]
目录
历史沿革
《华阳新志》称成都古城墙“楼观壮丽,城郭完固”,“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但岁月沧桑,而今成都市遗存的古城墙只有北较场、中同仁路、成都制约厂一厂、西较场、滨江东路北侧等处了,总长度不足千米。其中,尤以北较场的古城墙保护较完好,长度最长,规模最大。 成都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筑城,至公元1949年,历时2059年。
成都城墙建于明代初年,在宋、元成都城基础上筑成,它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清康熙、雍正年间加以修葺。
乾隆四十八年(1783)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
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记载:成都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计四千一十四丈,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敌楼四,堆房十一,门四”。此城较乾隆重修的城二十二里八分略小。清城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江桥,西曰清远,北曰大安。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而这就是“蓉城”的来历。。《华阳新志》称:成都城墙“楼观壮丽”“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
成都人春日爱登城墙,发思古之情幽。从城墙上放眼望去,满眼的青砖瓦房、四合院、吊脚楼,铺石板的老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古刹钟声传来,成都城平添一种古老的遗韵。
古城墙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残垣断壁,但城墙不被人加以保护,不断被人取土、撬砖、开荒种地、堆垃圾,搭建破烂席棚,特别是在文革时被大量挖土打战备砖,成都的城墙终于被夷为平地。今天只有一小段城墙还在,还是用残砖废土重修的,算是对那么一道古城墙的见证。有人戏称:载誉几千年的成都而今只剩下一段墙(北较场的老城墙),一间房(杜甫草堂),一座庙(武侯祠),一堆坟(王建墓),一口井(薛涛井)。
北较场古城墙
北较场古城墙与其它几处残存的古城墙一样,都属明清时期的建筑。据历史记载,成都唐宋以前的古城墙,由于年代久远和历代战争,已不复存在,偶尔在施工中发现地下遗迹。明清时期,为了加强防卫,进行了大规模筑城。但明朝末年,战乱频仍,成都城几乎夷为废城荒野,城墙多被毁坏。清康熙、雍正年间曾加以修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政府花费巨资对成都城进行了整修。
当时重修的成都城墙,“高二丈九尺四寸,宽五丈五尺,厚一丈八尺,上置垛口八千一百二十二个,八角楼四个,炮楼四个,城楼顶高五丈,分四门,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周长二十二厘八分,东西距九里三分,南北距七里七分(旧制一百八十丈为一里)”。明清古城墙不少在岁月流逝中垮塌,但主要在建国初期、一九五八年和“文革”三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大跃进”前拆毁了成都“大城”,“文革”中拆毁了皇城。现存的几处古城墙是在历史的多次劫难中遗留下来的,实属十分珍贵,从中可以窥见成都城的历史风貌和形制,也为研究明清时期城防建设和与各朝代城墙的比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现北较场古城墙剩下两段:一段在西面,长300余米,高约 9米,保存下来的墙体为黄土筑成。据附近居住的一位老者说,墙的外层包砖在1958年被拆去修西北桥去了。土墙上长满杂树,远望像一山丘丛林。墙西为饮马河,是古代的护城河。东城根街北延线修通后,这段古城墙正在作保护处理,外城砌上了从东门一带运来的清砖。
据施工单位说,准备砌筑12米高,并修复城垛、射孔、敌楼等,以展现古代城墙的风貌。届时,这里将成为王爷桥旁的古迹风景点。另一段在北较场子后街中段,,长30余米,高约8米,且有一城门洞。我曾于1986年初开始,在城门洞侧居住了十多年。该段城墙外层包砖保护较好,城墙外侧建有垛口25个,内侧为水泥栏杆。城门洞为三层砖石拱券,下部为红砂条石,洞门外侧高约5米,内侧高约6米,宽约5米,深约12米,两扇厚约10厘米的楠木大门保护完好。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城门洞是1938年国民党中央军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成都分校驻北较场时,为了防日本飞机空袭,便于向城外的府河疏散而专门开的,并取名“存正门”。现城门洞上还存刻字的匾石,但字迹已风化。当时还在门外护城河上建石拱桥一座,以教育长张治中(字文白)之字命名“文白桥”。现桥已不存。据在北较场长期工作的人回忆,原城门洞东西两侧的的城墙是在七十年代初为修办公楼和其它房舍拆去的,保存的城门洞城墙两侧断面用拆下的旧砖进行了包砌,保持了古城城墙的原貌。1985年7月,该段古城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石立在城墙之上。
老成都西城墙
在成都金牛区的实业街与下同仁街路口,有一段老城墙和一个防空洞,曾被纳入拆迁改造范围,后暂停施工。这段老城墙和防空洞被圈在隔离墙板之内,一旁堆放着大块红褐色的条石。长约40米、高约10米的老城墙中,防空洞的入口清晰可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老城墙建造于清代,防空洞则是近代的产物。考古人员曾在此勘查,但由于修建防空洞时对城墙的破坏十分严重,现场没有突出的考古发现。
据了解,此处的防空洞是成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防空洞,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当时的四川省防空指挥部建造。防空洞面积约170平方米,可容纳约100人。新中国成立后,该防空洞被废弃,原成都水表厂将其作为存放汽油和煤油的仓库。该厂搬至高新区后,该片区纳入拆迁改造范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