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市龍山鎮龍山小學
慈谿市龍山鎮龍山小學歷史悠久,前身為演進學堂,於1902年由蔡元培先生的弟子鄭望枚先生倡議成立,後由原龍山鄉中心小學和東門外小學、山下小學撤併而成;1993年改名為龍山鎮中心小學,2008年8月因區域調整,改名為龍山鎮龍山小學;2014年8月,雁門小學併入成為龍山小學雁門校區。學校占地55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853平方米,綠化面積9600平方米,現有42個班級、1890名學生、110名教師。
教育永恆的使命是為了人的幸福。為實現「人盡其才、幸福校園」的辦學目標,龍山鎮龍山小學繼承百年學堂之思想,在時代發展中積極踐行「演進」精神,聚焦學生的人格養成,明確提出了「以仁啟智 以愛促學」的辦學理念。近年來,學校立足環境創設、活動創新等,着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打造「仁愛教育」品牌,全力營造愛校如愛家、愛生如愛子、尊師如尊長的家庭氛圍,努力建設成為學生樂學、教師善教、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品牌學校。
目錄
滲透文化品牌 培植仁愛精神
古代教育家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倡導修身養性、踐行仁道;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強調了愛對教育的重要意義。小學階段是為學生未來發展「鋪路」的關鍵時期,龍山鎮龍山小學汲取前人教育思想的精髓,圍繞學生良好道德的養成目標,大力推行「仁愛教育」啟智、促學,使學生在愛的教育下幸福成長、受益終身。
校園是無聲、無形的育人課堂。為營造「仁愛教育」氛圍,學校結合現有環境空間進行整體優化,使龍小師生從進入校園起便時時刻刻學習、生活在「仁愛」的薰陶下。學校以「仁愛啟智,立德樹人」為校訓,以「仁者愛人,智者育人」為校風,以「樂學明禮,促潛達能」為學風,以「博愛重教,以心育人」為教風,這「一訓三風」展示於教學樓、樓道間等,師生人人熟記並日日踐行。由師生共同設計的校徽在校園裡也處處可見,「龍小」二字分別以繁體、簡體作陽章篆刻,加之字體變形,既展現了百年老校的悠久傳承和深厚底蘊,又寄予了新「小龍人」腳踏實地、開拓奮發的期望。除了「一訓三風」、校徽,龍小師生也因校歌《龍小之歌》而深受感召,每當校歌《龍小之歌》在校園裡響起,師生都會隨着熟悉的旋律哼唱着「我們一起在這啟航,展翅高飛……」,從中汲取着奮進的力量。
學校還高度重視文化陣地建設,為培植仁愛精神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育人課堂。學校充分利用校廣播站、官方網站,實時傳遞幸福校園裡的師生動態;展現師生對仁愛精神的心得與踐行體會。另外,「仁愛教育」活動貫穿學年活動,每學期校領導在國旗下為師生上「仁愛教育」第一課,向全校發出新一學年仁愛教育的活動倡議;各班利用班隊活動、黑板報、班級專欄等,進行思想教育;定期開展道德講座,通過「仁愛」專題講座,讓學生深刻認識仁愛思想的內涵、價值與現實意義。
豐富活動文化 感受仁愛思想
近年來,龍山鎮龍山小學響亮地打出「仁愛教育」的口號,通過探索育人新載體、打造育人新陣地,已經在校園內外形成了濃郁的育人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精心策劃了閱讀活動,凝聚多方力量、挖掘豐富資源,使仁愛意識進一步植根於全體師生、家長的心田。
校園裡,學校為學生營造了自在的閱讀環境,利用圖書室、圖書角、圖書架等,使4.3萬餘冊圖書充分流動起來,在閱讀中厚植學生的仁愛精神。每天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集體誦讀至少一次,或進行課前誦讀,或安排一節誦讀課,或與語文課、品德課等學科教學有機結合,以深入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經典的薰陶。除了堅持「每日一讀」活動,每年讀書節學校還會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手抄報比賽、讀書徵文評比、書畫比賽、朗讀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經典誦讀主題班會」「班級誦讀擂台賽」「好書推薦」和評選「誦讀小能手」等活動,則培養了學生博覽群書的好習慣,營造了好讀書、讀好書的校園文化環境。
本着「以仁啟智,以愛促學」的課程理念,學校還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將「仁愛教育」與實踐活動相融合,開發了一系列以仁愛、慈孝、感恩為主題的學校特色活動,如開展仁愛班級、仁愛學生評比,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在百花齊放的教育氛圍中,學校大力推廣的英語口語、書法、科學、國學教育等校本興趣課程也得到了教師的支持與學生的喜愛,使學生得以實現德、智、體、藝等均衡發展。
學校積極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德育模式,為每個年級學生開闢了一個「仁愛教育」校外素質基地,定期開展仁愛實踐活動。校外基地是學生的又一成長平台,鍛煉了學生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在活動中感受龍山風情、同編龍山情結。同時,通過參加獻愛心活動、志願者活動、社區活動、親子共讀活動等,學生增強了對仁愛思想的現實認知,在親身實踐中體悟到仁愛思想對於維繫社會秩序,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建設校內基地 薰陶愛與責任
作為慈谿市勞動教育示範學校[1],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依託校內實踐基地這一開放課堂充分發揮勞動的育人作用,使學生通過各種實踐,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體會着生命的歷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與責任的教育。
根據校園文化[2]建設整體規劃,近年來學校投入近200萬元資金,建設了一個多功能實踐基地。該實踐基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既建有由百草園、百果園、百蔬園、百花園、百魚館組成的躬行苑,也建有由室外廚房、科幻牆體畫、機器人教室、一個小型動物養殖區組成的科普實踐基地,各類設施設備一應俱全。這一實踐基地的開闢,既為學生學習知識、親近大自然創設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為語文、數學、品德、英語等學科教學,美術、百蔬小主人等社團活動,「我愛春天」「勞動最光榮」「我是小小種植家」等班會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
在這個基地,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相關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素養,更重要的是學習的同時,也正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着各種仁愛思想的教育。在躬行苑,學生跟蹤記錄蔬菜的生長狀況,了解蔬菜生長變化過程,近距離感知生命的周而復始;在養殖區,學生觀察鴿子孵化鴿蛋的過程,在生命的歷程中感受到了母親的愛與責任;在機器人教室,學生驚嘆着科技的神奇,在室外廚房體會着父母的辛勞。此外,在躬行苑、養殖區中,師生共同整地作畦、施基肥、播種苗、定植株,學生定期定區參加實踐基地的勞動,以勞動提升德育養成,真正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讓學生用勞動和汗水去感知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增強了學生的節約意識。
在「仁者愛人,人恆愛之,智者育人,人恆敬之」的仁愛精神引領下,近年來,學校不斷擦亮「仁愛教育」品牌,多次向市內其它學校分享校園文化建設經驗;「紀律嚴、學風好、環境美、質量高」的辦學風格日益突出,教育質量名列全市同類學校前茅,受到社會一致好評。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以「仁愛」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向,用心用愛助力龍小學子成人成才,在幸福里描繪多彩的人生圖景。
參考文獻
- ↑ 創建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實施方案,豆丁網,2016-03-19
- ↑ 【政策】關於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搜狐,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