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修庵
基本內容
慈修庵庵址,今榛嶺街15號,為上海市市級建築保護單位。慈修庵創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該庵原為上海黃氏家族家庵,因黃氏在其他地方另有家庵,故俗稱「新庵」。清同治年間,為迎尼勝願入庵為住持,改名為慈修庵[1]。占地1132平方米,建造大殿三開間和兩個廂房,計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清光緒年間,勝願之徒福根接位任住持,至1917年庵毀於火災,建築全部被焚,當時無力修復。傳至福根之徒諦參任住持,多虧老師太德行具足,信眾甚多,又重修了大殿三開間和兩廂房,增建韋馱殿上下六間,使得庵貌得以重現光輝,並正式成立念佛堂,建立淨土道場,終日至誠念佛,對外 掛單結眾,招待過往朝聖尼眾, 廣結善緣。
慈修庵現在有兩處庵房,其正院在榛嶺街這條小街巷中,大門對着西面,入內即是傳統上海民居的小天井院落,即江南民居四合院式建築。在天井中央設有香燭台,其南側為韋馱、彌勒的山門殿形制,其北側為大雄寶殿,中供釋迦牟尼,左側為觀音菩薩,右側供地藏王菩薩。大雄寶殿的兩側廂房分別為接待室、齋堂和祖堂。整座慈修庵是磚木結構,在大門額上有磚雕花飾和明暘法師於「甲子(1984)孟冬」所題的「慈修庵」三字,背面有「菩提場」三字橫額,額坊厚重。1994年2月15日,慈修庵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為優秀歷史建築。
由於慈修庵本院屬於弄堂廂房,十分狹小,使該庵的宗教活動和法師的生活受到一定影響。2001年,在政府的支持關心下,將原黃浦區教育局方浜中路593號建築面積832平方米的小洋樓及院落置換給慈修庵,作為新設道場。該建築為兩層灰色外牆小洋房,圓拱型門窗,與其本院的江南四合院形成了鮮明的建築差異,使同一庵中融匯了中、西兩種風格[2]。
慈修庵本院是處於上海老城廂內的唯一一處天井式房屋結構的佛寺,其形制和建築充分顯示了上海民間佛寺的特點與特色。
視頻
慈修庵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閱讀建築 品味豫園丨第四站:慈修庵 ,搜狐,2019-03-18
- ↑ 魔都100|老城廂內藏庵堂,150年歷史,還是上海市市級建築!,網易, 20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