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
感覺(英語:Feeling)是對客觀現實個別特性(聲音、顏色、氣味等)的反應。由來自物質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於有機體的一定感覺器官,如光線引起視覺,聲波引起聽覺;刺激在感官內引起的神經衝動,由感覺神經傳導於大腦皮層的一定部位產生感覺。
感覺是感官、腦的相應部位和介於其間的神經三部分所聯成的分析器統一活動的結果;無機界沒有感覺,只有跟感覺類似的特性,即單純的物理或化學反映;隨着生命出現,產生了生物反映模式,即刺激感應性;刺激感應性已包括感覺的萌芽;正是在刺激感應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感覺;動物感覺能力在進化中隨分析器的專門化發展;人類的感覺在複雜的生活條件下和變革現實活動中得到高度發展;人與動物的感覺不同,動物的感覺只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人的感覺則包括社會發展的產物。
感覺屬於認識的感性階段,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它同知覺緊密結合,為思維活動提供材料;感覺因分析器的不同分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膚覺、運動覺、機體覺、平衡覺等[1]。人類可以用感覺去感受時間改變,感覺與時間應該是相對的,過分使用邏輯思考,因為自己一些時侯難以理解表面上不合邏輯的事情,容易被人誤導邏輯,但事實上那些事情是符合邏輯的事情,所以不能過分使用邏輯思考,要以邏輯加以感覺去思考。
目錄
感覺適應
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這裡可以分為視覺的適應,嗅覺的適應,皮膚絕的適應等。
1.視覺的適應: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
暗適應:從亮的環境到暗的環境,感受性提高。例如,我們從商場進入已經開始播放影片的電影放映廳內。這個過程剛開始商場的視覺條件好,不需要很強的能力就能看清楚外界的環境,但是進入到電影院內後,非常的黑暗,視覺條件變差,這時候要看清電影院內的環境需要視覺能力增強,所以是感受性提高的過程。
明適應:從暗的環境到亮的環境,感受性降低。例如,我們從正在播放電影的放映廳出來,到了明亮的商場中。
2.嗅覺的適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在蘭花的房間待久了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
3.皮膚絕的適應:游泳的時候,剛剛跳入水中會覺得水很冷,不久這種感覺就消失了;泡腳時,剛碰到水會覺得很燙,放進去後過一會就會覺得水溫越來越舒服。
4.痛覺適應:所有感覺中最難適應的一種,因為痛覺是人體的物理防禦機制。
感覺對比
感覺對比:不同刺激作用於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2]。
1.同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的變化。例如:在結婚的時候找的伴娘一定要比新娘難看一點,這個時候同時出現在婚禮舞台上,會讓在場的朋友都覺得新娘更好看。
2.繼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的變化。例如:先吃一塊糖,再去吃檸檬,你會覺得檸檬比平時吃的酸很多。
感覺後效
感覺後效:指刺激作用結束後仍覺得刺激存在的感覺現象。例如,電影是一幀一幀靜止的畫面組成的,在看電影時,上一幀畫面結束後,由於感覺後效的存在,使得這一幀畫面暫時保留,而緊接着下一幀畫面又出現在了我們視野中,這個時候就使我們感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