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九四五(夏曉喻)
作品欣賞
感恩九四五
從十九歲到二十七歲,我在國營945廠(山東第二機械廠)工作了9年,可以說是在最好的青春年華里與軍工結緣。這段人生歷程彌足寶貴,以至於後來的二十幾年充滿了我的夢境,夢見一直在廠工作,或者又回到了工廠,情景真實,讓我經常恍惚。
三年前的夏天,路過土門,回廠拜望,工廠已是面目全非,雖然還有生產線,但昔日的輝煌不在。站在破舊的辦公樓前我久久不能平靜,從三樓的科研所,到二樓的團委,再到一樓的人事科,之後到了曲阜,這是我青春的軌跡,我人生畫卷上最初的筆畫和色彩。
前不久,弟弟轉發了976廠王連成老師的一篇文章,讓我心中對那段歷史的記憶閘門突然迸發,再進入《前進家園》,看到很多軍工人的回憶文章,看到軍工人的驕傲和自豪,不由地感到也要寫點東西,回憶那段歷史,也給自己的心靈一個寄託。但我的感受可能與軍工前輩們有所區別,945廠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個學校,老一輩軍工人就是我的老師,教會了我工作和做人,我深深地感恩,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1984年7月16日,一輛破舊的公共汽車從濟南汽車東站開出,經過5個小時的顛簸,來到沂源縣土門鎮。我就在這個車上,那年19歲,因胃病折磨瘦弱不堪,想想別的同學分到濟南青島,最差也回到家鄉的縣城,而我卻要到山溝的「兵工廠」,一路上淚水時不時就流出來。但同時也默默地下了決心,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無愧於青春,無愧於理想」。
廠組織科的董懷勇老師到土門車站接我進廠,安排了宿舍,領取了辦公桌椅。為了體現對大中專畢業生的重視和關愛,我們這一屆還取消了車間實習一年的環節,我直接分到了廠科研所從事技術工作。科研所,是為民品研製新設立不久的部門。在這裡我有幸遇到了所長念公民,副所長劉玉海,高工劉廣珍,還有孫家榮、楊繼諾、郎義等老師,他們對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幫助、指導、容忍。那時候我就是一個孩子,似乎什麼都不懂。
在科研所,工作的事無一值得表述,生活中的一件事卻讓我一輩子難以忘懷。可能是因為我成長環境的問題,或者就是「生活盲」,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我對幾個年齡比我大幾歲甚至十幾歲的同事,都是稱呼「小劉」「小徐」,那時候他們都還沒有成家,我們天天在一起,他們稱呼我「小李」,便複製運用。直到有一天,我師傅劉姨給我講這件事,羞愧地冷汗都出來了,機關支部張獻珍書記也批評了我。那時,我是機關團支部委員,要求進步的念頭非常強烈,根本不允許自己犯錯誤。出現這樣常識性的禮節問題,自然心裡惶恐不已。但當我給幾位年輕師傅真誠道歉時,他們都笑着說沒事沒事,然後還講了很多道理。
說起來我也是個勤奮的年輕人,每天我第一個來到辦公樓,把三樓及二樓的樓梯拖得乾乾淨淨。之後,便提着科研所三個辦公室的六個暖瓶去提水。當時這樣做,沒有什麼過多的想法,就是想着自己年齡小,這些活就該我做。廠長辦公室在二樓,王世堂廠長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拖地。王廠長不拘言笑,很嚴肅,見了面我也不敢說話。但不久的一次中層幹部會上,王廠長說:「科研所的小李不錯,每天很早就來到辦公樓打掃衛生」。這也是我進廠後第一次得到表揚,並且是最高首長,儘管是衛生的事。
1985年3月,我調到團委工作,任團委幹事,我的人生從此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在政企不分,黨領導一切的時代,這就意味着前途。我是幸運的,黨委副書記趙玉英,紀委書記黃占林,兩位長輩對我是領導,更是亦師亦父(母),組織科王景超科長,宣傳科孫文祥科長,也是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懷。團委書記王衛東更是言傳身教,無所保留。8月,剛滿二十歲時,我光榮地入黨。12月,在第三次團代會上當選為團委書記,成為全省軍工系統最年輕的科級幹部,以後數年無人超越。1986年5月到省團校培訓,在160名縣級團委書記中,也是最年輕的之一,這個讓我驕傲了很多年。
那個時候的945廠青年人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團體,他們積極向上、努力進取,深得各級領導的好評。我順勢而為,努力做好服務,在團委成員孟凡強、史寶勝、候樹芬、李安忠等堅強支持和勤奮工作下,86年廠團委就被授予省軍工系統先進團委,我也被授予省級「優秀青年工作者」。87年9月廠黨委、軍工局團委又推薦我到山東青年幹部學院進修。
1989年7月,我調到人事科任副科長,說實話,人事業務我懂得很少。科長耿光生一方面把我當成副科長,一方面當成徒弟帶。劉居會、紀長進兩位師傅更是對我手把手地教、領。三個月後耿光生科長升職到淄博塑料公司任組織科長,人事科在劉居會師傅、劉賢坤、呂愛萍等同事的努力工作下,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而我的工作卻是跌宕起伏,因為年輕氣盛、高傲自負,給工廠人事工作帶來一些被動。我記着那是1991年秋季的一天,王世堂廠長、辛廣錦主席在二樓會議室對我進行了批評幫助,言語嚴厲而又慈祥,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當時,我還有點不服氣,感覺自己身正、勤奮,並沒有錯,王廠長有點生氣了,說:你回去好好想想吧,想好再找我。三天後,我再面見王廠長時,完全明白了,我的錯誤就是沒有全局、大局觀,工作方法簡單粗糙。後來,我努力地改進和提升,很快就得到了領導的承認。
說起來,我是一個始終嚴格要求自己、進取心很強的年輕人。工廠安排中層幹部外出催款,我主動報名,1991年的寒冬臘月,我是一個人在山西度過的,回到家裡,已是臘月二十四。那時孩子才兩歲多,愛人在職工醫院上班,她一個人既帶孩子又上班,還是很辛苦的,但她很支持我的做法。1992年,我又有兩個月的時間在遼寧、河南、山東的部分地區做業務。這段經歷對我以後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可抗拒,而我們每一個人在歷史的大潮面前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同其他兄弟廠一樣,945廠的軍轉民也是一波三折,困難重重,一些先天不足,比如技術力量薄弱、信息閉塞、觀念僵化、本位主義等,是無法一時改變的。再加上因搬遷問題帶來的不確定性,人才流失問題更加突出。實際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軍工企業,幾萬職工,用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狀態,就是:集體大逃亡。不論是誰只要能調走,離開工廠,就是「成功人士」,就人人羨慕。這是真正可怕的景象。工廠的前途在哪裡?想不出,看不到,人人感到恐慌,老軍工、沒有技術的工人、沒有社會關係的人,則更多的是委屈和無奈。我也一樣,一片迷茫,但我別無選擇,只能與同工廠共榮共存。
工廠也在頑強地尋求突破,利用僅有的一點優勢,設計出了「實彈射擊場」項目。1993年春天,我被委派到曲阜射擊場任經理,3月8日開工,9月26日開業,刺激的真槍實彈射擊對遊客是很有吸引力的,射擊場效益火爆。但好景不長,就受命停業了,原因一是淄博一家射擊出現槍丟人亡惡性事件,二是槍支管理法的出台。射擊場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後來更換為小口徑槍又重新開業,當因與合作方合作終止,945廠退出了射擊場的股權。受益於合作方曲阜旅遊局領導的關心和信任,我留在了曲阜工作。1995年的春天,我離開了我的「恩師」九四五廠,心中是無盡的留戀和不舍。
又是二十年過去了,當年那個冒冒失失的小伙子,也已到了知天命之年。這些年來,我做過商業,辦過學校,在賓館、工廠做過管理,在供電局、體彩任過職,應該說還是順利的。但我知道這一切都得益於945廠對我的培養,得益於那麼多領導師傅對我的厚愛和包容。雖然,在外行業的人面前,有時候我也驕傲地說「我是軍工人」,但內心明白,我只是軍工人的弟子,不長不短的九年磨礪了我的意志,讓我逐漸成熟,讓我懂得了責任和奉獻。面對軍工,面對945廠,面對我的領導、師傅們,我永遠有、也只有一顆感恩的心。
作者簡介
夏曉喻,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