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舞
意大利舞
|
|
|
(Tarantella)塔兰台拉原为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被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talantula)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说,另一说此舞因产生于塔兰多城而得名。
目录
名称由来
塔兰台拉的名称,据说是从一种有毒的蜘蛛得来的。传说被这种蜘蛛咬了后会引起一种热病,病人要剧烈地舞蹈才能解毒。
特点
意大利的塔兰台拉是一种速度迅急的六拍子或三拍子的舞蹈,音乐连续不断地
运动着,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速度极快,6/8或3 /4拍子,主要节奏为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情绪热烈。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第五段就是以塔兰台拉舞曲风格写的。罗西尼、格林卡、李斯特等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采用了这一舞曲形式。
代表作
(1)作品名称:《塔兰台拉舞曲》
作者:[匈]李斯特
这是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曲集《旅行年月》第二集补遗“威尼斯与那坡里”中的第三首乐曲。“塔兰台拉”为一种那坡里地方民间舞蹈,据说当地如有人被名叫“塔兰台拉”的毒蜘蛛咬伤,必需剧烈地狂跳始能
是一种几乎带疯狂性的连续不停舞步的舞曲。该曲分为两大段落,开始段落即是一首典型的塔兰台拉舞曲。
接着以豪放明亮的对比主题作为呼应:
柯特兰(1797—1847年),李斯特引用了这一旋律并加以发挥,包括他特有的长串华彩装饰音型、整段辉煌的华彩乐段、同音反复夹杂八度跳音的快速弹奏以及左右手八度、和弦的交叉进行等多样的钢琴技巧手段,既有瑰丽璀璨、奇妙莫测的色彩变化,又有丰富、激越的热烈感情表现,因而,这首乐曲成为技艺高超的钢琴家们喜爱演奏的音乐会曲目。
(2)作品名称:意大利随想曲(Capriccio Italien Op.45)
作者:柴科夫
1880年间,柴科夫斯基旅居意大利。
意大利明媚绮丽的风光、引人入胜的历史遗迹、绚烂多采的民间艺术以及意大利人民的乐观精神,引起了他的创作冲动!这首富丽堂皇的 《意大利随想曲》 ,就是这样产生的《意大利随想曲》包括五个音乐主题。
乐曲从小号吹奏一个乐句(E大调)开始,作为乐曲的前引。
这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中最优秀的塔兰台拉舞曲之一,柴科夫斯
基在这段舞曲中最充分地反映出他从罗马和佛罗伦萨的狂欢节所得来的深刻印象的。
飞快的速度、精确的节奏、鲜明的和声,意大利人民所特有的悲壮音调意大利民间音乐常用的即兴发挥。
所有这些都促使这一主题得以席卷整个乐队,并形成全曲的最高潮。
随后第三主题又在一个新的调性中(降B大调)重现,朴实无华的曲调和意大利民间歌调中典型的三度衬腔, 转化为一支强有力的颂歌,由乐队辉煌地奏出。
然后音乐重回到塔兰台拉舞曲主题(A大调)上来, 不过它的旋律片段只是不连贯地分散在一些声部中,实际上却是协同定音鼓的不停顿的滚奏作为进入尾声之前的一个过渡。
最后在尾声中,速度极快,旋律的进行象不断在打转,就这样,音乐在真正大喜若狂的场面中宣告结束。
(3)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C大调无词歌》就是一首钢琴独奏的塔兰台拉舞曲。无词歌是一种具有歌唱性旋律的钢琴小曲,无词歌的名称是门德尔松所创用的。在这首钢琴小曲中,平均的八分音符的飞跃一般的运动,形成了一股充满活力的音流。
全曲分三个段落,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后面有一个逐渐减弱的尾声。
全曲贯串着连续不断的快速运动,但最后不是愈来愈狂热,而是舞曲的音乐愈来愈远,以至于逐渐消失。
(4)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有一个作品叫 《音乐晚会》 ,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首小咏叹调,是一首塔兰台拉体裁的独唱曲。
这首舞蹈歌曲分为三段,前面有个长大的引子,飞动的节奏,象一阵旋风。第一段出现在小调上,生气蓬勃的音乐。描绘出一幅鲜明生动的风俗画。第二段转入关系大调,音乐时而强劲,时而轻柔,歌中唱道:
我们急速地旋转,姑娘们带着漂亮的舞伴,
来到这里快乐地跳舞,在这星月交辉的夜晚。
第三段转入同主音大调,歌词唱着“啦啦啦啦”的衬词,音乐欢快热烈。最后,短短的尾声用引子的曲调,在原来的小调上结束。[1]
参考文献
- ↑ 英格兰梦碎,苏格兰人舞起意大利国旗,新浪新闻, 202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