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悼亡詩

作品名稱:悼亡詩

創作年代:清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王士禎

悼亡詩,是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王士禎所作的一首詩詞。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1]

正文

陌上鶯啼細草薰,

魚鱗風皺水成紋。

江南紅豆相思苦,

歲歲花開一憶君。[2]

作者生平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布政使。士禎出生於官舍,祖父呼其小名為豫孫。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時讀《詩經》。順治七年(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與大哥王士祿、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進士,文名漸著,23歲遊歷濟南,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於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不久,因受王五案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因避雍正諱,改名士正。乾隆賜名士禎,諡文簡。但其後,世人,包括正統的中國文學史對之卻居然是「王士禛」或「王士禎」兩存而使用着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鍾(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錢鍾書在《談藝錄》中評王漁洋的詩:「一鱗半爪,不是真龍」。

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之作。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並題詩共勉。

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禎升任戶部郎中,到京城為官。當時的京城才人墨客雲集,為王士禎施展才華提供了舞台,他在詩歌創作中提出「神韻」說,開一代詩風。王士禎多才多藝,有大量名篇傳世,他寫景的詩文尤其為人稱道,所作小令中的「綠楊城郭是揚州」一句,被當時許多名畫家作為畫題入畫。王士禎的才華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康熙皇帝稱其「詩文兼優」,「博學善詩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禎受到皇帝的召見,「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仕南書房」,成為清代漢臣由部曹充詞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還下詔要王士禎進呈詩稿,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殊榮。王士禎遂選錄自己300篇詩作進奉,定名《御覽集》。從此,王士禎平步青雲,常常得到御賜字畫,還多次參加重要宴飲。

當時,王士禎詩名揚天下,官位也不斷遷升,成為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一時間,詩壇新人、文壇後輩到京城求名師指點作品,往往首先拜見王士禎,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獎,就會聲名鵲起。蒲松齡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齋志異》也久不被世人認識,當蒲松齡找到王士禎時,王士禎「加評騭而還之」,還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為了讓《聊齋志異》出版,王士禎在該書上大書「王阮亭鑑定」,使得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以為榮」。當時的名流稱讚此事:「國家文治軼千秋,扢雅揚風,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稱首。」

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記敘濟南掌故周村城西長白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吸引了王士禎,他便在修建了別墅,名叫「夫於草堂」。每逢閒暇便來遊玩小住。盛夏酷暑,則全家來此消夏。這裡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鳴鶴舞,湖光山色,是難得的避暑勝地。附近又有繁華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苑城的袁守侗等大官僚,也都在山中見有別墅。

王士禎被罷官後,曾長期在山中別墅居住,登峰觀瀑,臨池戲魚。有時登臨會仙高峰,謠望清河碧帶,芽莊湖帆,乘興吟哦「東山清風來,西澗涼雨度」。興致高時,仰天長嘯,空谷傳響,極為愜意。他的《長白山錄》對長白山周圍的自然景色、山川風物做了詳細記敘,《夫於草堂集》、《香祖筆記》等,也是在這裡寫成的。

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之作。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後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而其淵源則本於司空圖和嚴羽。他鼓吹「妙悟」、「興趣」,以「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王士禎的詩歌創作,早年從明七子入手,「中歲逾三唐而事兩宋」,晚年又轉而宗唐,但是在這三次轉變中,提倡「神韻說」是貫穿始終的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理論,並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

王士禎倡導的神韻說,主宰詩壇數十年。他的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在清代達到了頂峰,從而在中國詩歌理論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為中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士禎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逝。享年78歲。王家曾四代官至尚書,桓台境內至今還存有歌頌王家功德的全國罕見的磚牌坊,上刻清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寫的「四世宮保」四個大字。[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