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圖片來自搜狐网

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直抒胸臆,以“事与时违不自由”总领全诗,用“如烧如刺”的强烈比喻,描绘出内心苦闷之深切;颔联借项羽乌江自刎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表达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无奈;颈联通过“燕国飞霜”预示夏日将尽和“汉宫纨扇”难挡秋凉的意象,象征美好事物易逝与人事无常;尾联总结,指出这种愁苦深刻入骨,难以消解,远非一般人间烦恼可比。

目录

原文

徐夤〔唐代〕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译文

因为事情的现实与所料想的相违背,就如同一团烈火烧在心头,一根尖刺刺入心尖,难以使人自由。

项羽于乌江狠心自刎而去,李陵被逼长留塞外一去难回。

邹衍被诬陷之时六月飞霜,班婕妤就像秋天被藏的扇子一样相离弃。

这种入骨销魂的愁恨,人间再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了!

简析

  《恨》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直抒胸臆,以“事与时违不自由”总领全诗,用“如烧如刺”的强烈比喻,描绘出内心苦闷之深切;颔联借项羽乌江自刎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表达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无奈;颈联通过“燕国飞霜”预示夏日将尽和“汉宫纨扇”难挡秋凉的意象,象征美好事物易逝与人事无常;尾联总结,指出这种愁苦深刻入骨,难以消解,远非一般人间烦恼可比。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传达出人生无奈与时运不济的哀愁,富有哲理意味。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