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
恍惚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若有若無,難以捉摸。又作「惚恍」。在《老子》書中,「恍惚」被用以描述「道」的狀態。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的,不能用任何有形事物的屬性加以描述。同時,「道」又不是完全的虛空,「道」對於萬物發揮着實在的影響。「道」所具有的這樣一種若有若無的狀態即是「恍惚」。
引例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二十一章》) (大德的狀態,依從於道。道這個事物,恍恍惚惚。恍惚之中存在着物象,恍惚之中包含着實物。深遠暗昧之中包含着精髓,深遠暗昧中的精髓極為真實,其中有可信之物。從古到今,道的名字不曾消失,依據道而察知萬物的本始。我如何知曉萬物本始的狀態?依賴於道。)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