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師情結
戀師情結 |
戀師情結,是種心理因素。情竇初開的少年少女喜歡上英俊帥氣的男老師和清秀溫婉的女教師,這並非是瓊瑤小說中的情節,而是不少走過學生時代的人曾經有過的經歷。作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師生戀常常會在平靜的校園裡激盪起陣陣漣漪。
目錄
基本信息
發生機制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從發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識的形成分為4個階段:
疏遠異性的反感期--牛犢戀時期--接近異性的狂熱期--正式的浪漫戀愛期。赫洛克把進入性萌發期的青少年,對某一特定年長異性傾心和愛慕的情感、形象稱為"牛犢戀"(calflove)。中學生的"戀師情結"即是牛犢戀的一種表現形式,瓊瑤、茨威格等中外作家的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中對這種現象時有描寫。 老師與學生 老師與學生
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曾對大學生做過回溯性調查,了解他們在中學時代是否對老師產生過超過一般師生關係的戀慕心理,相當一部分學生作了肯定回答。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講,戀師情結一般發生在處於青春期的部分中學生身上,其產生原因在於:進入青春期後,中學生開始對戀愛產生興趣和注意,產生朦朧的戀愛心理體驗。這種心理的成熟和想要戀愛的渴望,是戀師情結髮生的內在動因。
其次,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殊性與自我意識特點,是導致戀師情結產生的心理基礎。由於身心發展以及在家庭和學校中地位的變化,中學生進入渴望離開雙親的保護以求自立的心理斷乳期。他們發現了自我,但又為自身的種種缺陷苦惱;他們試圖了解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但在錯綜複雜的現實面前又茫然困惑,心理狀態十分矛盾複雜。
由於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與學生朝夕相處,和學生情感比較親切深厚。如果此時在青少年身邊,出現一位既富有才華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獨立意願,滿腔熱忱地關愛學生,引導學生順利步入人生的優秀教師。處於青春萌發期的某些中學生,就有可能在潛意識中,對某位教師產生一種朦朧的、混雜着信任和崇拜,依戀和愛慕的微妙情感,進而導致戀師戀的發生。戀師情結是青少年性意識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正常現象,不能不加區分地簡單視之為變態心理。
心理特徵
積極的潛在動力
一般而言,中學生的戀師情結多屬於一種純真的精神人格嚮往。人們觀察到,中學生迷戀的教師,往往是那些儀表、風度、智慧和人格出類拔萃,對學生傾注了無私的愛,深受學生欽佩敬仰的人。從心理的深層次分析,中學生這種對教師的鐘情與崇拜,實質上是他們內心自我完善動機的自然流露,他們常常產生一種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現出較高的進取心和行動的積極化。
例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中迸發出飽滿的熱情,力求取得優異成績,以引起這些老師對自己的好感和注意;有的學生希望將來報考師範學院,伴隨自己鍾情的老師終身從事教育事業。可以認為,中學生的戀師情結,透射出青少年對美好事物的純真嚮往,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一定積極的潛在動力作用。
閉鎖心理
觀察發現,具有戀師情結者大多具有閉鎖心理,他們極少向父母、師長或同伴吐露內心的隱秘,這和一般中學生中流行的追星族的張揚、炫耀和相互模仿行為有很大區別。
由於傳統的倫理觀念和社會輿論,人們對於年齡、能力、社會地位懸殊過大的戀情,通常採取不接納態度,這種無形的壓力迫使許多中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過日記獨自傾訴和品味,表現出嚴重的閉鎖心理。他們常常把傾慕對象過分理想化,羞於道出,怯於表示,惟恐自己冒失、輕率的舉動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和反感。因此,多數具有這種情感的學生髮展為一種熾烈虔誠而又虛幻的單戀。這種理智與情 感、幻想與現實、衝動與壓抑的激烈思想鬥爭,常常攪得他們焦慮不安,對中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多發於女學生
學者認為,戀師情結存在某些性別差異,一般以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少女居多。這可能是由於青春期的女孩對情感的要求比較深刻和細膩,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護有關。而且,這種情感的發生以內向型的中學生居多,尤其是那些社會適應不良,缺乏家庭溫暖與關愛、性格孤僻的女生較易發生。
被戀教師多為女性
許多心理學專家發現,無論男女,青春期的學生都會因為各種因素產生"女老師更和藹可親"的想法,從情感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從客觀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偏見。無論男女,大部分老師都有溫柔和嚴厲的兩面性,男性和女性的思想不同,導致較多的男老師選擇將嚴厲的一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建立威信;而大部分女老師選擇以較為溫和的方式教導學生,以此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無論是哪種教導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乖乖聽話"。
各種調查數據顯示,被愛慕的男老師大多是爽朗陽光或平易近人的類型,鮮少有十分嚴厲古板的,就算有,也一定是私下溫柔的類型,而大多數學生不會特別想接近嚴厲的老師,就算和這些老師聊天也會惶恐不安,他們更願意和和藹可親的老師聊聊心裡話,所以發現老師私下一面的學生是少之又少,因此許多學生愛慕的老師多為內外都較為溫和的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