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总编先生

内容简介

🖊 献给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每一位记者!

🖊 大卫·希梅内斯被称为“西班牙的卡布钦斯基”!

🖊 西班牙第二大报《世界报》前总编辑长篇非虚构作品!

🖊 新闻为我们讲述真相,而大卫·希梅内斯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新闻的所有真相!

★我竭尽全力阻止犬儒主义的恶 魔吞噬我的理想主义,做总编时我也一直在孤独中捍卫它,直到最后一刻。

——大卫·希梅内斯

担任了十八年的驻外记者后,大卫·希梅内斯于2016年被任命为西班牙《世界报》总编辑,但他很快发现这家报社背后充满着种种阴谋和算计,比战争前线还要危险。为了维护报社自身的正常运营和推进报纸的数字化改革,他需要全力对抗报社内部那些相互掣肘的利益团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发生……

作者简介

大卫•希梅内斯(David Jiménez),西班牙作家、记者,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获得者,《纽约时报》西班牙版专栏作家。曾担任西班牙第二大报《世界报》总编辑,被称为“西班牙的卡布钦斯基”。同时也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多伦多星报》等多家报纸撰稿,先后出版过四部作品。

原文摘录

这次的裁员重复了此前裁员时出现的弊端:领导之间互相纠缠以挽救自己的门徒,他们还惩罚那些敢于出格或提倡改革,因此触及他们财产和利益的人。 我认为司法程序是一场马拉松,谎言一开始会占上风,但真相会在到达终点前逐渐浮出水面。

书评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最近在豆瓣的数据不错,作为责编心里自然也是有点开心,毕竟,在每年那么多的新书里,能从中跳出来,被大家看到,也是非常难得。

不过,最近除了这本书,我自己责编的书里,还有一本很想很想推荐给大家看,大卫·希梅内斯的《总编先生》。甚至在我编辑书稿的时候,我都以为这本可能是更让大家感兴趣的一本。(对不起拉巴图特,我没想过你的书能这么受欢迎。)

说起来大卫·希梅内斯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因为他的作品国内没出版过,唯一一本中文版,是台湾的木马文化出版的《雨季的孩子》,讲他在东南亚生活时,看到过的很多底层社会的现状。

但大卫·希梅内斯对中国并不陌生,他曾经在东亚担任过将近二十年的驻外记者,非常了解亚洲,好几本书也写到了在亚洲的生活。

也有相当多的中国记者熟悉他。前段时间看到原来正午故事的记者罗洁琪在她的稿子里写到了大卫·希梅内斯,两人是曾经尼曼项目的同学。

12号下午,在尼曼花园的接待晚宴上,我见到了西班牙的同学DavidJiménez(大卫·希梅内斯),他长得很帅,眼睛迷离深邃,永远是花花公子的潇洒模样。尼曼毕业前,他就被委任为西班牙第二大报社EI Mundo(世界报)的总编,我们曾经为他开了香槟,在花园里举杯。没想到,后来,他被解雇了。见面时,他解释说,因为做了太多批判报道,政府不满,就给报社的投资者施加压力,股东们撑不住,就把他解雇了。他起诉报社违约,证据之一是股东曾给他发的许多报道禁令,证明报社是基于压力违反了劳动合同。后来双方和解,他也拿到了赔偿,现在西班牙的某个大学做客座教授,也给《纽约时报》做专栏作家。 他用幽默的语气讲着这个故事,和我们一起哈哈大笑,可是他曾经历过的各种艰辛,是我们看不到的真实。他还谈起最近的焦虑,三个儿子和他一样帅,步入青春期了,可是相信小伙伴们说的“初夜不会让女生怀孕”。他说,这个说法让他几乎打了个冷颤,他立刻买了一盒安全套,拿起一根香蕉,给家里那群男孩上了一节课。我想象不出来那三个金发的西班牙男孩变成什么样子了,只是记得尼曼毕业时,一群孩子在花园拍合照,穿着“Nieman kid”的T恤,各种神情在镜头前定格。 ——罗洁琪《正午|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

说回到这本书,在罗洁琪的这段话里,已经提到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就是希梅内斯担任总编时的那段经历。他离职之后,把这段故事写了下来,成了这本《总编先生》。

尼曼项目结束后,《世界报》的两位上司专门跑到美国去找他,邀请他担任《世界报》的总编,并给他做了很多承诺,要钱有钱,有权有权,让他放手大干。

《世界报》在西班牙的报纸行业曾经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在近些年大环境的冲击下,报纸的销量日渐下滑,所以报社的上层可能想找一个年轻有为的总编来提振一下士气。

希梅内斯自然是异常开心,在他心中积累了多年的梦想终于能够实现了。每个做记者的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吧。看他书里的这段描写:

这份报纸就像每个年轻记者所梦想的那样:独立开放、清正廉洁、海纳百川。它会讲述人们真正关心的故事,会为伟大的故事去冒险。”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现实就是现实,当他回去承担起这一摊子事的时候,事情逐渐就没那么美好了。

我不知道这里应不应该剧透,其实剧透也无妨,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国内国外的新闻业面对的情况都差不多。区别只是,他们能说,我们不太能。

希梅内斯希望报社改革,把报纸发展的方向放在数字报纸上,毕竟这是大势所趋,但不免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在这里面他也得罪了不少报社的那些守旧派。

当他开始努力操作这件事的时候,发现和上司最开始承诺的完全不一样:

钱,公司根本没想过在软硬件上花很多钱,希梅内斯书里自我调侃说:

当新网站的第一次测试到来的时候,我们拥有的不是一辆法拉利,而是一辆600型号的、只有三个轮胎且缺了方向盘的小破车。 至于权,书里有一个化名为“红衣主教”的上司,天天在背后给他施压。这位领导大概和各路权贵都有交接,希梅内斯想要报道什么新闻,都可能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

于是,一条新闻刚上去,这位“红衣主教”的电话就过来了,这人你不能得罪,新闻得压下去。有一次,更是绕过总编,直接让印刷厂停机。

这在新闻行业,是非常禁忌的事。希梅内斯异常愤怒:

未经我的许可,你再也不许随便停掉印刷机。你永远不要忘记,你不是总编。 哎,整个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越往后,越艰难,也就越悲凉。曾经那些美好的计划一个个落空,报社的记者们也一个个被辞退……一场异常悲壮的仗。

我自己身边有很多记者朋友。一般人对这个领域可能想象也不多,看到的无非是最后的那些稿件,甚至很少有人去看看是谁写的这个稿子。

但这个群体在近些年,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一群人,一个是整个媒体行业在衰落,一个是大环境不太允许他们自由报道新闻了。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现在这个信息驳杂的时代,专业新闻的存在更迫切。他们对于一则新闻更专注,也更深入,对于消息源准确性的要求也要远远高于很多自媒体。

但可能我们已经习惯接受很多自媒体情绪化的表达,而受不了专业新闻那种一板一眼的认真了吧。

我编稿子的时候,总在想,当我的记者朋友们看到这本书时,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大概也只能一声叹气。

尽管有很多无奈,但我自己最喜欢书中关于记者的一些片段,比如,对于新闻主义的坚持,对于理想主义的坚持,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的坚持……

这些很难得,有些东西会变,但有一些大概是恒久的,我们别忘了。

有一些努力,哪怕是失败了,也是值得的。就像希梅内斯在书中说的那样:

我一直抵抗到了最后一天,捍卫了报纸的独立性和编辑控制权。无论是总编办公室还是总编拥有的特权都没有改变我。我没有因为想要保留自己微不足道的权力而出卖任何人。我也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世界报》给予了我二十年迷人的、充满了冒险的生活,它让我得以从事我梦想中的新闻业,并给予了我丰厚的回报。现在是离开的时候了。 也以此送给所有对自己的理想有所坚持的人。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