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的魚(程世國)
作品欣賞
思念的魚
看到魚兒圓圓的眼睛,那開合吐泡的魚嘴,還有堅硬的腮幫,全身溜滑的魚鱗,魚鰭在水裡浮浮沉沉,悠然自得。會讓我想到很多,不知是我思念魚,還是魚思念我。
小時候,老家的小河裡魚兒非常多。不需要藉助其他工具,就是用手也能摸到魚,常聽捉魚的小夥伴在我耳邊炫耀。我從小喜歡吃魚,自然會想到魚,當然,也會想到關於魚的那些事兒,和着魚香味兒,回味無窮。
記得我四五歲時,爺爺六十多了,他也愛吃魚,還會自己製作工具去捉魚。因為爺爺身體不是很好,上坡走不了多久,便累得氣喘吁吁。可是,只要到了夏天,他總要用竹子編一個魚簍(長條形的竹筐,進口大,中間小,後面是一個圓圓的筐),做好捉魚準備。我家離河有一公里多路程,下去一直下坡,回家一直爬坡,又因為我年幼,媽媽不讓下河。只有聽爺爺講捉魚的過程,他把簍子放在小河堤壩水流出口處,人在上游追魚,魚兒便會自己鑽進魚簍裡面去,進去了便出不來。
如果效果不好,沒捉到魚,爺爺還會割一些不知名的樹藤。在石頭上捶打,樹藤會流出白色的泡沫,混在河水裡,魚兒喝了會暈過去,也可以捉到一些魚。每次爺爺捉魚回來,我們都會在路口幫他拿東西,聽爺爺講捉魚的事兒。到了晚上,喝上一碗鮮魚湯,便是對魚兒最初的思念了。
後來,我大一些,會期待舅舅的到來。我有兩個舅舅,他們住在我家小河的下游。那時舅舅到我家,就是跟着河道一路上行,便可以到達。由於水流較小,只能步行,不能坐船。舅舅每次到我家,都會自備一份食材,那便是魚兒。連續幾年,皆是如此。
印象最深的一次,二舅剛到我家院壩,便大聲呼叫我的乳名,讓我把東西提進屋,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過去一看,是幾串魚兒,看着就舒服,提到手裡,東看看,西看看,那誘人的魚香味,早把我俘虜了。
聽二舅講,我們河裡的魚,名喚細鱗魚。因為魚鱗小,只有米粒般大小,剖魚時不用刮魚鱗。魚的背部淡黑色,胸部和腹部全是白色。魚是圓筒狀的,靈敏性很高,不怎麼好捉。捉這麼些魚兒,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喲。
二舅還說,煮點鮮魚湯喝,最補了。只見媽媽把水燒好,將魚放進鍋里,沒過多久,鍋里的水全部變成乳白色。那股濃濃的魚香味,從廚房飄出來,飄到隔壁人家去。那邊的黑貓也尋着香味跑過來,在廚房門口喵喵喵直叫喚。我聞到那個久違的味道,更是咽了幾口口水。
終於開始吃晚餐了,二舅又提醒大家,先喝一口鮮魚湯,對人的好處多,這是正宗的鮮魚湯,原滋原味。大家喝着湯,聽舅舅講捉魚的事兒,他說:「吃魚沒有捉魚歡。」就是現在,我也沒有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內涵。因為自己是個旱鴨子,不敢下水,沒有參與捉過魚,太遺憾了。二舅講捉魚如何看宴口,就是魚吃過青苔的痕跡,如何捉住魚,不至於滑掉,如何在深水裡捉魚,怎樣扎猛子等。他講得很詳細,大家邊聽邊吃,也可以感受到捉魚的一點點樂趣。
後來,河裡的魚變少了,舅舅也慢慢老去,不再下河捉魚,但當年那些吃魚的場景,我還記憶猶新。那時,隔段時間舅舅沒有來我家,我都會追着問媽媽,舅舅要來我們家嗎?許是想舅舅了,許是想念舅舅捉的魚。
現在,我也在菜市買魚,自行烹飪,也在餐廳吃魚,怎麼也吃不出兒時的那個味道。心裡那份對魚兒的思念,思念的魚兒,全裝在那碗鮮魚湯里。[1]
作者簡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於山西臨猗,運城市作協會員。臨猗縣廟上中心學校教師,喜歡文學,酷愛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