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忘情谷的春天(胡志和)

忘情谷的春天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忘情谷的春天》中国当代作家胡志和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忘情谷的春天

迎着春风

伴着暖阳️

让心情在忘情谷里荡漾

逢着郁金香花一样的姑娘

郁金香花一样的绚丽

绚丽衬出端庄

端庄而又敞亮

惊艳的花蕾

热情而又奔放

徜徉在花的海洋

像梦一样

从忘情谷飘过一位穿着连衣裙的姑娘

郁金香花一样的洁白

洁白中透出清纯

清纯而又幽香

迷幻般的眼神

占据整个天空的太阳️

痴迷伫立

伫立而又彷徨

彷徨而又惆怅

从忘情谷飘过一位郁金香花一样的姑娘

紧邻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腹地的孙家花园南侧就是一片郁金香园。阳春三月,郁金香花已经满园开放了。红的热情奔放,白的高洁静雅。不言而喻,这片郁金香园是为年轻人拓展的“情人谷”园地。相传“忘情谷”有两棵枫树树干横连在一起,牵手相伴生长的“连理枝”。年轻的恋人们为传递美好的爱情向往最常踏足的地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情而生,为情而恋,为情而伴,为情而伤,为情殉情,终有所感。我们此次一游,主要探究“忘情谷”的缘由。想必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字眼所能涵盖它的全貌,不然何不命名“情人谷”呢。

不远处,一块介绍景点的石碑就是“忘情谷”的入口处。谷地呈东西走向,向西延伸约2公里。我们沿着S形的石板路西向上行,半山腰的石壁上突显“缘情引兴”四个红色大字。我不是书法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无法也无必要考证它的出处。缘情的本意就是抒发感情,或借指作诗;引兴意思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辞″。但作为游客,通俗的理解最恰到好处了。一个“缘”字把游人来此地游览的心思展露无遗。为“连理枝”一探究竟,何不为缘而来,对对双双的游人何不为着不要“忘情”而来,才在连理枝上系上红红的丝带以示永久相爱。仔细想来人间之事概皆因缘而起。因缘生情,又因情引出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佳话来。大自然又何尝不是因缘而起,引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后来才有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去“十里桃花,万家酒纵情乐欢,留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缘情引兴”非李白这样大师级的诗人题诗莫属了。

据考证,忘情谷是清朝二品顶戴孙蟠也就是晚清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的叔曾祖父(和孙蟠是胞兄)在此修馆读书习字的地方。因见此谷幽静而忘了世间烦忧,遂取名“忘情”。当年清帝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地,见奇岩怪石如春笋,遂挥笔题“玉笋”二字,这里暂且不引。

沿着石条路继续前行,便是一片竹林。竹乃“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竹又含气节高尚之意,文人颇多喜爱。此地种竹想必取意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抑或取意宋代文学家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现已无从考证。

据《寿县志》记载,忘情谷旧称琅琊套,孙家曾建有琅琊山庄。因山上遍布的天然石林,岩笋突兀,形态万千,高耸奇异。夏日在高大的青桐树、棠梨树、三角枫、黄莲木的掩映下,越发显得清幽静爽,宛如世外桃源。

不远处,有三石相依,中间篆刻四字“见微知显”。这篆刻是什么字,游人颇多困惑。据考证,“见微知显”就是“见微智著”。此语出自宋代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从字面上理解,微:隐约;显:即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发生的显著变化。古人常用“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类似的探微词语来形容领略大自然的纯美,纵情大自然的乐趣,捕捉大自然的审美灵感,获得心智的开启和人生的哲理。此处篆刻可真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也让我多次求教、考证,实实在在感受探求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之妙趣了,岂不是“见微知显”吗。

下谷底不远处有一石壁上,纵向赫然四个大字“林无俗情”。思来想去一个“林”字是绝妙好字了,此林不单指遍布山上错落有致,形态各异,蔚为壮观的石林,而且指生于石缝中高大挺拔的树木和缠绵不休的藤蔓。一棵棵大树、一条条藤蔓从石缝隙里生长,形成了“石生树”、“石生藤”、“藤缠树”、“藤抱石”的奇特景观。步步一景,树树不同,蔓蔓相织,柱柱各异,石立谷边,林石相依。

远望去,半山腰的石壁上又刻有“顽石生奇趣”,我对书法不是精通,但看运笔功底和笔锋之处,一定是书法大家而为之。顽石,顾名思义指坚硬的石头,此处借胀裂的石缝中生长的大树和盘绕大树的藤蔓表达大自然相生相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给人以顽强坚韧、逆境求生的人生哲理。

沿半山的石阶继续西行,“畅怀”、“怪石撑山骨,流云吐月华”石刻隐藏在石壁上。时至初春,万木沉睡,光秃秃、赤裸裸的树枝没有一丝春意。不然石林之奇美斗异、石刻之抒怀言志何以暴露如此之多,让我捷足先登,遍山寻觅。若是夏秋季节,枝叶茂密,植被丰厚,这些碑刻是很难发现的。这才是对寄情于山水而忘却世间烦忧的“忘情谷”最好的诠释了。

恍惚间,已经接近了山顶,又发现俊逸参天的大树与藤蔓纠缠在一起,藤蔓或盘旋而上,直上苍穹;或如巨蟒般粗壮缠绕在大树的周围,蜘蛛网般围织成一片。“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电影《刘三姐》的经典唱词在脑海再现,想着应该折回还去寻传说中的“连理枝”了。

下到谷底,不远处就是一个亭。此亭上题“忘情亭”。亭依水潭而建,乱石堆砌的小山依潭而立。有小桥,有竹林,就是没有流水。想来梅雨和夏秋季节,潺潺的流水声和着青蛙的鸣唱,在亭下玩着手机或读西厢或翻阅红楼,也许偶遇一段爱情的佳话来。万事皆因缘,一切皆可能,但终不见“连理枝”的影子。

这时有一位放羊下山的老人路过,一打听“连理枝”的位置,便引出一个催人泪下终生守候爱情故事来。说的是解放战争年代,走散了一对夫妻,丈夫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妻子苦苦守候一辈子。垂暮之年,丈夫从台湾回大陆探亲,夫妻再次相见,老奶奶仍然孤寡一人,老爷爷却儿孙满堂了。老奶奶不停地捶打着老爷爷,哭声震撼大地。人间若有真情在,皆因痴情付沧海。打这以后,“连理枝”不再相连。

2004年,淮南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所在忘情谷东边的山谷下,开辟了一块海峡情碑园。二尊一大一小的石碑间隔相立,题写“海峡情”。间隔的空间寓意大陆和台湾还有多少亲人没能团聚,台湾何时回归祖国的怀抱。半个多世纪了,大陆无时不刻都在对着大海遥望台湾,深情的呼喊: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血浓于水,两岸同根……

我们多么希望台湾能够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忘情谷重新竖立一块紫金石碑、重新种下人间真正的连理树。生生相依,永不分离。[1]

作者简介

胡志和,笔名心和自然。安徽省淮南市人,现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第五中学英语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