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忘情谷的春天(胡志和)

忘情谷的春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忘情谷的春天》中國當代作家胡志和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忘情谷的春天

迎着春風

伴着暖陽️

讓心情在忘情谷里蕩漾

逢着鬱金香花一樣的姑娘

鬱金香花一樣的絢麗

絢麗襯出端莊

端莊而又敞亮

驚艷的花蕾

熱情而又奔放

徜徉在花的海洋

像夢一樣

從忘情谷飄過一位穿着連衣裙的姑娘

鬱金香花一樣的潔白

潔白中透出清純

清純而又幽香

迷幻般的眼神

占據整個天空的太陽️

痴迷佇立

佇立而又彷徨

彷徨而又惆悵

從忘情谷飄過一位鬱金香花一樣的姑娘

緊鄰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腹地的孫家花園南側就是一片鬱金香園。陽春三月,鬱金香花已經滿園開放了。紅的熱情奔放,白的高潔靜雅。不言而喻,這片鬱金香園是為年輕人拓展的「情人谷」園地。相傳「忘情谷」有兩棵楓樹樹幹橫連在一起,牽手相伴生長的「連理枝」。年輕的戀人們為傳遞美好的愛情嚮往最常踏足的地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為情而生,為情而戀,為情而伴,為情而傷,為情殉情,終有所感。我們此次一游,主要探究「忘情谷」的緣由。想必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字眼所能涵蓋它的全貌,不然何不命名「情人谷」呢。

不遠處,一塊介紹景點的石碑就是「忘情谷」的入口處。谷地呈東西走向,向西延伸約2公里。我們沿着S形的石板路西向上行,半山腰的石壁上突顯「緣情引興」四個紅色大字。我不是書法家也不是歷史學家,無法也無必要考證它的出處。緣情的本意就是抒發感情,或借指作詩;引興意思是「起興」,"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辭″。但作為遊客,通俗的理解最恰到好處了。一個「緣」字把遊人來此地遊覽的心思展露無遺。為「連理枝」一探究竟,何不為緣而來,對對雙雙的遊人何不為着不要「忘情」而來,才在連理枝上繫上紅紅的絲帶以示永久相愛。仔細想來人間之事概皆因緣而起。因緣生情,又因情引出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佳話來。大自然又何嘗不是因緣而起,引來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後來才有李白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而去「十里桃花,萬家酒縱情樂歡,留下膾炙人口的《贈汪倫》。「緣情引興」非李白這樣大師級的詩人題詩莫屬了。

據考證,忘情谷是清朝二品頂戴孫蟠也就是晚清光緒皇帝的老師孫家鼐的叔曾祖父(和孫蟠是胞兄)在此修館讀書習字的地方。因見此谷幽靜而忘了世間煩憂,遂取名「忘情」。當年清帝乾隆下江南路過此地,見奇岩怪石如春筍,遂揮筆題「玉筍」二字,這裡暫且不引。

沿着石條路繼續前行,便是一片竹林。竹乃「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竹又含氣節高尚之意,文人頗多喜愛。此地種竹想必取意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抑或取意宋代文學家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現已無從考證。

據《壽縣誌》記載,忘情谷舊稱琅琊套,孫家曾建有琅琊山莊。因山上遍布的天然石林,岩筍突兀,形態萬千,高聳奇異。夏日在高大的青桐樹、棠梨樹、三角楓、黃蓮木的掩映下,越發顯得清幽靜爽,宛如世外桃源。

不遠處,有三石相依,中間篆刻四字「見微知顯」。這篆刻是什麼字,遊人頗多困惑。據考證,「見微知顯」就是「見微智著」。此語出自宋代蘇洵《辨奸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為能見微而知著。」從字面上理解,微:隱約;顯:即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和可能發生的顯著變化。古人常用「見微知著」、「一葉知秋」類似的探微詞語來形容領略大自然的純美,縱情大自然的樂趣,捕捉大自然的審美靈感,獲得心智的開啟和人生的哲理。此處篆刻可真是畫龍點睛之筆。這也讓我多次求教、考證,實實在在感受探求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之妙趣了,豈不是「見微知顯」嗎。

下谷底不遠處有一石壁上,縱向赫然四個大字「林無俗情」。思來想去一個「林」字是絕妙好字了,此林不單指遍布山上錯落有致,形態各異,蔚為壯觀的石林,而且指生於石縫中高大挺拔的樹木和纏綿不休的藤蔓。一棵棵大樹、一條條藤蔓從石縫隙里生長,形成了「石生樹」、「石生藤」、「藤纏樹」、「藤抱石」的奇特景觀。步步一景,樹樹不同,蔓蔓相織,柱柱各異,石立谷邊,林石相依。

遠望去,半山腰的石壁上又刻有「頑石生奇趣」,我對書法不是精通,但看運筆功底和筆鋒之處,一定是書法大家而為之。頑石,顧名思義指堅硬的石頭,此處借脹裂的石縫中生長的大樹和盤繞大樹的藤蔓表達大自然相生相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給人以頑強堅韌、逆境求生的人生哲理。

沿半山的石階繼續西行,「暢懷」、「怪石撐山骨,流雲吐月華」石刻隱藏在石壁上。時至初春,萬木沉睡,光禿禿、赤裸裸的樹枝沒有一絲春意。不然石林之奇美斗異、石刻之抒懷言志何以暴露如此之多,讓我捷足先登,遍山尋覓。若是夏秋季節,枝葉茂密,植被豐厚,這些碑刻是很難發現的。這才是對寄情于山水而忘卻世間煩憂的「忘情谷」最好的詮釋了。

恍惚間,已經接近了山頂,又發現俊逸參天的大樹與藤蔓糾纏在一起,藤蔓或盤旋而上,直上蒼穹;或如巨蟒般粗壯纏繞在大樹的周圍,蜘蛛網般圍織成一片。「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電影《劉三姐》的經典唱詞在腦海再現,想着應該折回還去尋傳說中的「連理枝」了。

下到谷底,不遠處就是一個亭。此亭上題「忘情亭」。亭依水潭而建,亂石堆砌的小山依潭而立。有小橋,有竹林,就是沒有流水。想來梅雨和夏秋季節,潺潺的流水聲和着青蛙的鳴唱,在亭下玩着手機或讀西廂或翻閱紅樓,也許偶遇一段愛情的佳話來。萬事皆因緣,一切皆可能,但終不見「連理枝」的影子。

這時有一位放羊下山的老人路過,一打聽「連理枝」的位置,便引出一個催人淚下終生守候愛情故事來。說的是解放戰爭年代,走散了一對夫妻,丈夫被國民黨抓去做了壯丁,妻子苦苦守候一輩子。垂暮之年,丈夫從台灣回大陸探親,夫妻再次相見,老奶奶仍然孤寡一人,老爺爺卻兒孫滿堂了。老奶奶不停地捶打着老爺爺,哭聲震撼大地。人間若有真情在,皆因痴情付滄海。打這以後,「連理枝」不再相連。

2004年,淮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所在忘情谷東邊的山谷下,開闢了一塊海峽情碑園。二尊一大一小的石碑間隔相立,題寫「海峽情」。間隔的空間寓意大陸和台灣還有多少親人沒能團聚,台灣何時回歸祖國的懷抱。半個多世紀了,大陸無時不刻都在對着大海遙望台灣,深情的呼喊: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

血濃於水,兩岸同根……

我們多麼希望台灣能夠儘快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忘情谷重新豎立一塊紫金石碑、重新種下人間真正的連理樹。生生相依,永不分離。[1]

作者簡介

胡志和,筆名心和自然。安徽省淮南市人,現淮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淮南市第五中學英語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