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里克· 贾曼

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1942年1月31日- 1994年2月19日)生于英国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 英国诗人,也是一个电影导演、画家、植物学家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积极参与同性恋权利运动,这也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1]

在英国伦敦大学的皇家学院研习艺术史,随后又在1963年到1967年间,进入史利特(Slade)艺术学校攻读绘画,成为一名画家。60年代中期开始以诗人、画家的身份从事绘画和舞台设计,后以影像创作为主。

由绘画进入电影,使得贾曼有别于传统的导演,他对情节、故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厌倦,他对电影的形式和传达的抽象思想更感兴趣。

七十年代,贾曼接触到了电影,并为之深深吸引,开始投身其中,致力于同性恋电影的创作和拍摄。

目录

英国人和同性恋是他艺术中的两个主题

在人们的印像中,英国意味著保守、刻板,其实,在20世纪的各种前卫艺术领域,英国人都一直自信地走在最前列,电影同样如此。后现代电影的一个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同性恋电影、女性电影等一些边缘题材开始成为主流,

2000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涉及同性恋、变性的影片有5部之多。当然这与整个世界的潮流和风气息息相关。“同性恋关系没有什么前例可寻,所以你可以根据个人个性,而不是历史/文化形象,去建构这种关系……你可以建构自己的神话”,“它传达了一种肯定多样人生,期盼世人各得其所的态度”。

德里克·贾曼不仅敢于面对自己的性向,同时为同性恋者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们和年轻同性恋者们的偶像。

他认为他是英国人和同性恋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实,这两个母题也是始终纠缠他的艺术中的两个主题。

贾曼与影像艺术

1975年,拍摄了第一部长片《塞巴斯蒂安》,这部电影结构松散,其中有许多男子的裸体以及男子同性恋的性爱场面。

1978年,拍摄了《庆典》,把历史引入现实,表现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她的魔术师陪同下共游70年代朋克(Punk)的伦敦城,真实地纪录了那个时代颓废疯狂的亚文化。伦敦呈毁坏、衰败的景象,戴著墨镜的女王也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形象。

贾曼的影片始终执著于先锋实验倾向,在艺术上吸收了来自于绘画与舞台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故事发生的实际场景(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与当前的现实作了许多糅合,这在画家《卡拉瓦乔》这部影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在电影当中的光影与构图,大量地挪用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还拍摄了同名电影《卡拉瓦乔》。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很大成功。

《卡拉瓦乔》

以义大利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画家卡拉瓦乔为原形,讲述了卡拉瓦乔在年仅39岁去世之前一段时间的故事。卡拉瓦乔爱女人,也爱男人。他粗犷,充满激情,作画不守章法,在绘画史上创立了崭新的巴洛克风格。

德里克·贾曼出于本人对于卡拉瓦乔的热爱,他仿佛在卡拉瓦乔身上看到了自己一般。所有在所拍摄的电影中,光影和构图上,采用了卡拉瓦乔的明暗绘画法,使得这部电影色彩欲滴,气势磅礴。

这部电影最终在1986年获得了第3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让德里克·贾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筹备和拍摄《卡拉瓦乔》的这7年间,贾曼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使他更深刻地理解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权利的重要性,他成了同性恋权利的坚决支持者。

在获奖的同一年,贾曼公开宣布他是同性恋者,并同时宣布了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消息。贾曼的病情在恶化,死亡日渐逼近,但他的创作却到了盛期。

德里克·贾曼的《蓝》(Blue)

1993年,《蓝》在威尼斯双年展举行了世界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避开电影节而选择艺术节,本身就是对电影这个媒体的反思:我们是否能在银幕上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贾曼否定了这种乌托邦的幻想。《蓝》没有活动的影像,或者说影像归零,银幕上只有一片蓝色。没有剪辑,没有场面调度,没有任何记号,企图让电影回到电影发明以前的状态,非常接近“观念艺术”,放弃了传统的技法和媒材,引发观众进入冥想的状态。

已经双目失明的贾曼放弃了在画面上的诉说。他不想发展任何故事,也不用再去承担任何一个叙事结构,他更不想去为自己即将消失的生命寻找一个自欺的、妥协的出路,或者去营造一个虚妄的形而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挑战了观众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态。[2]

1993年8月,在卡姆登·帕克威剧院放映,并于次月在英国第四电视网播映,该片的原声音乐同时也在BBC3台的广播节目中播出。

1994年2月,贾曼因爱滋病去世,《蓝》是他的辞世之作。

《蓝》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电影,直接涉及导演的失明以及他对即将逼近的死亡的觉察。这部电影同时也是他的著作《色彩》(Chroma)的姊妹篇,该书是一部关于颜色的沉思录,于1994年贾曼辞世后出版。

大胆的同性恋电影开拓者

《蓝》中的许多内容在《色彩》中重又出现。这部电影本身从头到尾都是由萤幕上一个纯蓝光的矩形投影、导演自己朗读的旁白及其合作者西蒙·特纳(Simon Turner)所创作的音乐组成的。

《蓝》(Blue)以“反电影”的极端形式出现的,片长76分钟。贾曼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学上的暴君,他不希望控制任何观众,他只对自己和自己的合作者负责。实际上是在考验我们对影像的态度,我们是否已经成为影像的奴隶。

评论家麦可·奥普雷记得:“贾曼他想到只需提供一个蓝色的场景就兴奋得站都站不稳——想到会让可能会给自己提供资助的人感到震惊,他就能高兴起来。”

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都是影像,那么只有一片蓝色的银幕不正是对电影的真实写照吗?

你对男孩说,

睁开你的眼睛。

他睁开眼睛,

看到了光明。

你却让他哭泣,说著:

“噢,蓝色出现了。

噢,蓝色升起来了。

噢,蓝色盘旋而上。

噢,蓝色已降临。”

伴随著钟声的馀韵和绵长的笛声,导演本人平静清澈而温柔的嗓音,念著这样的独白,电影也就这么开始了。79分钟的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画面,只有满屏的蓝色以及偶偶出现的一两条闪痕,就像是底片被划过一样;但是独白的内容却很丰富,从医院到海浪,从对死亡的感受到对爱情的追求。

贾曼的田园日记

“春日里的这些花儿是我此生最初的记忆,也是些令人惊异的发现。它们在凋谢前度过了短暂而闪耀的一生,每一日、每一月都充满魅力,仿佛是召集我们用午餐的锣声,驱散了我的孤寂。 ”

1月5日星期四

屋前花园里开了第一株番红花,去年我在卵石滩上放了些小袋泥炭来养些番红花球茎,这是其中之一。整个早晨它都在挣扎著撑开花骨朵儿,到太阳消失在屋后时,它终于将阳光收入怀中。

1月9日星期一

种了些玫瑰:库贝尔·哈里索尼重瓣玫瑰、曼迪玫瑰——都是从伯爵府的拉塞尔园艺商店挑来的古老玫瑰品种。大功告成后,将会有超过三十簇散布于花园各处,开始一点一滴改变它的荒芜。

黄昏时分,我来到在法国梧桐树下的小小方形苗圃,这是个浪漫的地方。在渐浓的暮色中徜徉于一排排植物间,你会被拽入漫漫仲夏日的梦境中,端详著每株植物上安放的植株成熟后的照片。曼迪玫瑰——世界玫瑰,开著深红与浅红条纹相间的花儿,是普罗万“药剂师玫瑰”的古老变种之一。它由一名12 世纪的十字军战士带回这里,并因法国诗人纪尧姆·德·洛里的长诗《玫瑰传奇》而不朽。当我捧著我的玫瑰去付款时,遇见了收银台后的老友安德烈,他嘲笑了我要建一座荒野花园的构想。

1月16日星期一

我发现了第二丛被馋嘴兔子吞嚼的冬青小灌木,为了得到那些够不著的叶子,兔子将茎部啃了个遍。我将残枝修剪了一下。去年从那温暖舒适的内陆苗圃被移植过来时,这冬青在凛冽的东风中叶子落尽,发黑的残枝后来才慢慢恢复了生机。

这些冬青是我最早开始培育的植物,我将它们栽于石子间的大盆中。它们能在海岬另一边的霍尔姆斯通生长起来,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我。

被风吹成可怖模样的这些古老树种,最早可见于利兰的《旅行纪事》。在他笔下,“它们击打著飞禽,杀死了许多鸟儿”。[3]

我活在爱中!

 
[   原图连结]

英国肯特郡Dungeness的海边,有一座花园,与核电站近在咫尺,没有草坪跟复杂的造型,花草与核反应堆相伴,玫瑰随风暴起舞。

这座花园的主人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导演:德里克·贾曼。[4]

贾曼将这座小屋称作“愿景小屋”,在生命的最后,他买下这片地方,将原本贫瘠悲凉的滩涂建造成一座美丽的花园,直到最后一刻。

在这里,贾曼开始审视过去的岁月,自己的电影、艺术、爱情,并写了厚厚的日记。

对于爱情,他写到:性如海一般宽广,异性恋并不是“正常”,而只是“普通”罢了。

贾曼用最后的文字,与这个世界告别,他写到:

今晚,我累极了,我的目光无法集中,我的身体逐渐离我远去。同性恋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歌唱著离开。作为见证人,我须书写这个时代的悲伤,但这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体会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存在著的爱与关怀,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往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我活在爱中![5]

《现代自然》

再版的《现代自然》对于贾曼语言风格的还原度比较高 [6]《现代自然》,即便诗歌也是如此:

电线咝咝作响

让炸鱼与薯条持续煎炸著

落日馀晖中

我听见了一个声音

穿过卵石滩:

“请HXJ的车主……”

这是宁静的一天

我沏上一盅核能茶

修葺好围墙以将风暴当在海湾那边。

九点三十分的太阳隐没在李德教堂身后

夜紫罗兰香浸透了空气。

十点整我点燃灯烛;

一直亮粉色儿子在灰蓝色的墙上闪闪发光。

我忙不迭地翻动书页;

小象鹰蛾。

这样的小诗在日记中并不少见,那些不是以诗写成的文字同样充满了诗意。任何时候,翻开任何一页都是一部小电影。[7]

获奖

第43届(1993) 泰迪奖-泰迪奖最佳长片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93)

第42届(1992) 泰迪奖-泰迪奖最佳长片爱华德二世Edward II(1991)

第42届(1992) 费比西奖-新电影论坛爱华德二世Edward II(1991)

第41届(1991) 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特别提及-新电影论坛花园The Garden(1990)

第38届(1988) 泰迪奖-泰迪奖最佳长片英伦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1988)

第38届(1988) 国际艺术电影联盟奖-新电影论坛英伦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1988)

第36届(1986) 银熊奖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

第36届(1986)国际文学艺术电影传播委员会奖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 

作品

电影

1976年,《塞巴斯蒂安》(Sebastiane)是贾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作品,

1979年,《暴风雨》(The Tempest)

1990年,《花园》(The Garden)

1986年,《卡拉瓦乔》(Caravaggio)

1993年,《蓝》(Blue,)等。

短片创作

“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

“史密斯乐队”(The Smiths)

“宠物店男孩乐队”(Pet Shop Boys)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等音乐人拍摄音乐录影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