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意志文化

德意志文化,是于2016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德)赫尔曼·格拉瑟(Hermann Glaser) 译者周睿睿[1]

德意志文化
缩略图 来自搜狐网]

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到千禧年这半个多世纪的德意志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内容涵括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出版传媒、流行时尚、建筑及工业设计,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赫尔曼·格拉瑟,博士学位,其专业领域涵盖日耳曼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著作等身。曾获包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纽伦堡文化大奖章在内的多个奖项。[2]

周睿睿,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讲师、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员、德国文化政策协会成员。

目录

第一部分 废墟时代

第1章 第三帝国的末日/3

第2章 盟国占领德国/20

第3章 与纳粹主义清算/34

第4章 黑暗中的德国/53

第5章 民主的复苏/68

第6章 积极的建设者/91

第7章 文化的回归/107

第二部分 分裂的德国

第8章 两个德国的产生/253

第9章 巨大的中心国家/280

第10章 知识分子的荣耀与苦难/361

第11章 西德文化生活的二分法/410

第三部分 变革的时代

第12章 现代化与反抗/453

第13章 西德的文化革命/487

第14章 东德的配合与阻力/515

第15章 浮冰和暖流之间/560

第16章 多元的魔力/585

第17章 后现代/608

第四部分 德国统一

第18章 狂喜和身份危机/655

第19章 文化的疑难杂症/688

第20章 政治疆域的模糊/747

参考文献/792

人名索引/868

索 引/890

图片说明/894

译后记/895

德国史:撒丁战争的爆发,为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1848年革命期间,德意志邦联与丹麦之间曾为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施泰因问题开战,即所谓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战争。


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邦联军队于1848年5月一度进入丹麦境内。但是,英俄两国都反对普鲁士打击丹麦,前者担心普鲁士控制丹麦海峡,后者则不愿普鲁士染指波罗的海。8月26日,在英、俄两国的压力下,普鲁士与丹麦签订了《马尔默停战协定》。1850年月10日,德意志邦联与丹麦签订《柏林和约》,石勒苏益格由丹麦、普鲁士和英国三方代表组成的政府进行管理。1852年5月8日,英、法、俄、普、奥等欧洲列强以及瑞典和丹麦两个波罗的海国家又共同签订《伦敦议定书》。

据此,丹麦的完整和统一得到确认和保障;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和劳恩堡三个公国通过丹麦国王实现与丹麦的个人联合;上述诸公国的独立和传统特权不受侵犯,石勒苏益格与丹麦的关系不得比与荷尔施泰因之间更紧密。丹麦与两公国之间的传统君合国关系由此重新得到恢复。因此,从民族国家角度而言,两公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丹麦与德意志之间的冲突势必重现。

普鲁士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对德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它在对丹麦战争中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给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德意志内部取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胜利。19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学界形成了以德罗伊森等为代表的小德意志历史学家学派他们大力鼓吹在普鲁士领导下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德罗伊森从1855年开始出版的多卷本《普鲁士政治史》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也是该学派开始形成的标志。

就普鲁士而言,尽管对丹麦战争以及“同盟政策”的努力皆因列强的压力和阻挠而中途收场,但是其称霸德意志的企图并未因此而放弃。它将寻找合适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1859年撒丁战争的爆发为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也给了普鲁士称霸德意志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年4月,撒丁王国为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联合法国对奥地利开战,希图从奥地利手中收回伦巴底和威尼西亚。面对强敌,奥地利转而求助于德意志邦联,特别是普鲁士。

普鲁士视之为确立自己在德意志领导地位的大好时机,因此,摄政王威廉一面动员军队,对法国进行威胁,另一面却又要求奥地利以承认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为体,换取帮助。但是普鲁士的要求立即遭到奥地利的拒绝。奥地利为了保住其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宁愿割地媾和。因此,1859年6月24日索尔费里诺战役中奥军战败后,双方即在7月11日缔结了《维拉弗朗加预备和约》奥地利把除曼图亚等要塞以外的伦巴底割让给法国,然后由法国转让给撒丁王国。威尼西亚则继续处于奥地利统治之下。

撒丁战争在德国引起极大反响。德国人把法国对德意志邦联“主席国”奥地利的开战视为对整个德意志民族感情的伤害于是,在德意志出现了新一波的民族主义浪潮。人们把这场战争与反对拿破仑统治的解放战争联系起来,各种跨越邦界的射击联合会、歌唱联合会和体操联合会纷纷举行爱国主义集会,大唱诗人马克斯·冯·申肯多夫和阿恩特的爱国歌曲,形成了一种全德性的共同体情感。1860年左右,德国歌唱联合会和体操联合会会员分别达到6万人和17万人之众。

1859年11月10日是席勒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德意志各邦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游行活动。在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批准在自己的科学院中成立兰克主持的“德意志历史和资料研究委员会”,以突出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致力于国家统一的全德性民族主义组织也开始出现。1859年9月15至16日,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成立了由鲁道夫·冯·本尼希森(1824-1902)、赫尔曼·舒尔策-德利奇(1808-1883)等资产阶级自由派和民主派领导的德意志民族联合会,该联合会的努力目标是建立普鲁士领导下的小德意志联邦国家。到1862年,德意志民族联合会成员已经达到25000人。

1862年10月28日,主张大德意志道路者又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成立了由尤利乌斯·弗勒贝尔(1805—1893)等领导的德意志改革联合会这一联合会人数较少,最多时为1500人左右,成员主要来自南德地区,因此缺乏群众基础。此外,在19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还出现了一系列基于全民族平台之上的联合组织,其中有1861年成立的由各商会代表组成的德意志商业代表大会、1863年成立的法学家代表大会等。普鲁士也借助于撒丁战争而再次扩大了在德意志的影响力。战争开始后,根据普鲁士的要求,德意志邦联动员了35万兵力向法国施压。

在小编看来,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加上战争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法皇拿破仑三世(1808—1873,1852年一1870年在位)才被迫见好就收,迅速结束了战争。

各位网友们,看完今天的故事,你对这段历史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跟见解,跟你原来认知中的这段历史,是否有差别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区进行留言探讨,把你的观点分享给更多的网友,如果你喜欢小编分享的历史故事,也希望您多多转发分享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