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德意志文化,是於2016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德)赫爾曼·格拉瑟(Hermann Glaser) 譯者周睿睿[1]

德意志文化
縮略圖 來自搜狐網]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圖文並茂地展現了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到千禧年這半個多世紀的德意志文化的發展變化歷程,內容涵括文化中的哲學、文學、繪畫、音樂、出版傳媒、流行時尚、建築及工業設計,以及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

作者簡介

赫爾曼·格拉瑟,博士學位,其專業領域涵蓋日耳曼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著作等身。曾獲包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十字勳章、紐倫堡文化大獎章在內的多個獎項。[2]

周睿睿,德國漢堡大學社會與經濟學院講師、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員、德國文化政策協會成員。

目錄

第一部分 廢墟時代

第1章 第三帝國的末日/3

第2章 盟國占領德國/20

第3章 與納粹主義清算/34

第4章 黑暗中的德國/53

第5章 民主的復甦/68

第6章 積極的建設者/91

第7章 文化的回歸/107

第二部分 分裂的德國

第8章 兩個德國的產生/253

第9章 巨大的中心國家/280

第10章 知識分子的榮耀與苦難/361

第11章 西德文化生活的二分法/410

第三部分 變革的時代

第12章 現代化與反抗/453

第13章 西德的文化革命/487

第14章 東德的配合與阻力/515

第15章 浮冰和暖流之間/560

第16章 多元的魔力/585

第17章 後現代/608

第四部分 德國統一

第18章 狂喜和身份危機/655

第19章 文化的疑難雜症/688

第20章 政治疆域的模糊/747

參考文獻/792

人名索引/868

索 引/890

圖片說明/894

譯後記/895

德國史:撒丁戰爭的爆發,為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1848年革命期間,德意志邦聯與丹麥之間曾為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問題開戰,即所謂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戰爭。


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邦聯軍隊於1848年5月一度進入丹麥境內。但是,英俄兩國都反對普魯士打擊丹麥,前者擔心普魯士控制丹麥海峽,後者則不願普魯士染指波羅的海。8月26日,在英、俄兩國的壓力下,普魯士與丹麥簽訂了《馬爾默停戰協定》。1850年月10日,德意志邦聯與丹麥簽訂《柏林和約》,石勒蘇益格由丹麥、普魯士和英國三方代表組成的政府進行管理。1852年5月8日,英、法、俄、普、奧等歐洲列強以及瑞典和丹麥兩個波羅的海國家又共同簽訂《倫敦議定書》。

據此,丹麥的完整和統一得到確認和保障;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和勞恩堡三個公國通過丹麥國王實現與丹麥的個人聯合;上述諸公國的獨立和傳統特權不受侵犯,石勒蘇益格與丹麥的關係不得比與荷爾施泰因之間更緊密。丹麥與兩公國之間的傳統君合國關係由此重新得到恢復。因此,從民族國家角度而言,兩公國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隨着民族主義的發展,丹麥與德意志之間的衝突勢必重現。

普魯士在這場衝突中的表現對德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它在對丹麥戰爭中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給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德意志內部取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勝利。19世紀50年代開始,德國學界形成了以德羅伊森等為代表的小德意志歷史學家學派他們大力鼓吹在普魯士領導下實現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德羅伊森從1855年開始出版的多卷本《普魯士政治史》是這種觀點的集中體現,也是該學派開始形成的標誌。

就普魯士而言,儘管對丹麥戰爭以及「同盟政策」的努力皆因列強的壓力和阻撓而中途收場,但是其稱霸德意志的企圖並未因此而放棄。它將尋找合適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1859年撒丁戰爭的爆發為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給了普魯士稱霸德意志提供了新的機遇。這年4月,撒丁王國為實現意大利的統一,聯合法國對奧地利開戰,希圖從奧地利手中收回倫巴底和威尼西亞。面對強敵,奧地利轉而求助於德意志邦聯,特別是普魯士。

普魯士視之為確立自己在德意志領導地位的大好時機,因此,攝政王威廉一面動員軍隊,對法國進行威脅,另一面卻又要求奧地利以承認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為體,換取幫助。但是普魯士的要求立即遭到奧地利的拒絕。奧地利為了保住其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寧願割地媾和。因此,1859年6月24日索爾費里諾戰役中奧軍戰敗後,雙方即在7月11日締結了《維拉弗朗加預備和約》奧地利把除曼圖亞等要塞以外的倫巴底割讓給法國,然後由法國轉讓給撒丁王國。威尼西亞則繼續處於奧地利統治之下。

撒丁戰爭在德國引起極大反響。德國人把法國對德意志邦聯「主席國」奧地利的開戰視為對整個德意志民族感情的傷害於是,在德意志出現了新一波的民族主義浪潮。人們把這場戰爭與反對拿破崙統治的解放戰爭聯繫起來,各種跨越邦界的射擊聯合會、歌唱聯合會和體操聯合會紛紛舉行愛國主義集會,大唱詩人馬克斯·馮·申肯多夫和阿恩特的愛國歌曲,形成了一種全德性的共同體情感。1860年左右,德國歌唱聯合會和體操聯合會會員分別達到6萬人和17萬人之眾。

1859年11月10日是席勒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德意志各邦都出現了民族主義的遊行活動。在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批准在自己的科學院中成立蘭克主持的「德意志歷史和資料研究委員會」,以突出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文化和歷史記憶。致力於國家統一的全德性民族主義組織也開始出現。1859年9月15至16日,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成立了由魯道夫·馮·本尼希森(1824-1902)、赫爾曼·舒爾策-德利奇(1808-1883)等資產階級自由派和民主派領導的德意志民族聯合會,該聯合會的努力目標是建立普魯士領導下的小德意志聯邦國家。到1862年,德意志民族聯合會成員已經達到25000人。

1862年10月28日,主張大德意志道路者又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成立了由尤利烏斯·弗勒貝爾(1805—1893)等領導的德意志改革聯合會這一聯合會人數較少,最多時為1500人左右,成員主要來自南德地區,因此缺乏群眾基礎。此外,在19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還出現了一系列基於全民族平台之上的聯合組織,其中有1861年成立的由各商會代表組成的德意志商業代表大會、1863年成立的法學家代表大會等。普魯士也藉助於撒丁戰爭而再次擴大了在德意志的影響力。戰爭開始後,根據普魯士的要求,德意志邦聯動員了35萬兵力向法國施壓。

在小編看來,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加上戰爭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法皇拿破崙三世(1808—1873,1852年一1870年在位)才被迫見好就收,迅速結束了戰爭。

各位網友們,看完今天的故事,你對這段歷史是否有了新的認識跟見解,跟你原來認知中的這段歷史,是否有差別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進行留言探討,把你的觀點分享給更多的網友,如果你喜歡小編分享的歷史故事,也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