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科尔
人物简介
1930年4月3日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少年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的战斗。 1947年加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后来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1969年-1976年任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总理。后任当时为反对党的基民盟领袖(当时执政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并进入德国联邦议会。 1982年10月11日,科尔通过不信任投票的手段战胜对手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成为总理。这也是战后唯一一个通过这种方式上台的德国总理。1998年德国社民党在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0月27日,科尔的总理职位由格哈德·施罗德接任。科尔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政治生涯
1946年当科尔还是学生时就已加入基民盟(CDU),不久之后的1947年他还在家乡路德维希港建立了德国青年联盟(Jungen Union——JN)。在读大学时,便开始施展他的许多政治活动。1953年他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基民盟(CDU)经济工商业协会会员,1954年担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青年联盟(Jungen Union)代理主席,1955年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基民盟(CDU)高层成员。1959年担任路德维希港地区基民盟主席,1960年——1969年成为基民盟联邦高层成员,1969年担任基民盟联邦代理主席。这其中对赫尔穆特·科尔提供最大资助的是:依靠二战、纳粹积累起财富的工业资本家弗里茨·瑞斯(Fritz Ries)。 担任州长 当科尔在1966年被选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基民盟(CDU)主席后,他被确定为在任州长Peter Altmeiers的继任者。在州选举结束后,结果Altmeiers被再次选为州长,但是在1969年5月19日,科尔接替他当选州长。在科尔执政期最大的施政决定是:实行区域改革、建立了特里尔——凯撒斯劳滕大学(即:今天的特里尔大学、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1971年科尔开始竞选基民盟(CDU)主席,可惜败给了当时的Rainer Barzel。1973年就在Rainer Barzel对当时现任总理维利·勃兰特进行不信任案投票仅仅一年后,科尔取代Barzel成为基民盟主席,并一直将任职期记录保持了25年——直至1998年11月7日。 反对党领袖 在1976年进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科尔被第一次推举为CDU党内总理候选人。虽然在这次选举中基联盟(CDU)、基社盟(CSU)以48.6%的微弱略势败给了社会自由联盟(Sozialliberale Koalition),但这个大选结果却是基联盟/基社盟截至目前第二高的投票记录。大选后科尔继续担任州长职位同时在位于波恩的德国联邦议院担任基联盟/基社盟组成的反对党领袖。1976年12月2日Bernhard Vogel成为他的继任者,担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长。当大选失败后基社盟(CSU)决定取消与基民盟(CDU)的联盟政策,同时科尔反对基社盟(CSU)主席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他进行这项措施。在1980年进行的联邦大选中科尔必须为施特劳斯竞选联邦总理让路,因为大选后科尔继续担任反对党领袖,而施特劳斯回到巴伐利亚担任州长。科尔从1976年——2002年一直担任德国联邦议会议员。
总理
1982年9月17日,在时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政府(社会—自由—联盟)产生了分裂之后,其主要源自于双方对未来德国联邦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在1982年9月20日,自民党(FDP)同基联盟、基社盟(CDU/CSU)讨论组成新的联盟。这次诱因是由于自民党(FDP)内部成员Otto Graf Lambsdorff修改的一份战略草案中包含有关于改革就业市场的新自由主义计划。 1982年10月1日,联邦议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有计划的不信任动议将时任第六届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弹劾,科尔被提名为德国联邦总理。德国联邦外交部长的人选同之前的社会—自由—联盟内阁相同,由Hans-Dietrich Genscher(FDP)继续担任。在自民党(FDP)内部,很多人对这次联盟倒戈非常有异议。因为在1980年举行大选时自民党(FDP)承诺(组成共同联盟对社民党(SPD)有益)这件事情上,被指责缺少材料性的证明,但这一点在形式上却是符合宪法。此外,因为科尔的总理身份并非由正常的联邦议会选举产生。所以为了去除掉这一缺点,科尔实施了一个十分有争议的处理措施:在联邦议会设置了一个,将在1982年12月17日表决的对他的信任案投票。当政府联盟在这之前一天可能已经获得了已经对《1983年联邦预算案》通过,他们也将得到与政府联盟代表协商后的多数票,因此即将到来所希望的结果是:如果联邦总理没有得到多数票,将建议联邦总统解散议会。在经过长时间的踌躇之后,联邦总统卡尔·卡斯滕斯决定在1983年1月解散联邦议会并倾向于在1983年3月6日从新进行大选。与此同时,一些议员代表对此上诉到联邦宪法法庭。但是,这个解散联邦议会的决定符合宪法的规定。
两德统一
科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一贯坚持东西德是“一个民族”,“互不为外国”,主张在欧洲统一的前提下通过自决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989年末,东欧形势剧变,尤其是当东德(DDR)的局势越来越显示出恶化以及柏林墙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在未与任何联盟成员和西方盟国成员提前商议的情况下,1989年11月赫尔穆特·科尔在联邦议会上提出了关于破除目前处于分裂中的德国、欧洲的“《十点计划》(Zehn-Punkte-Programm)”。 在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环境问题上,科尔于1990年2月9日访问苏联,取得苏联在德国统一的方式、时间、速度和条件等问题应由德国人自己决定的承诺,最终说服戈尔巴乔夫“最终打开了通向德国统一的道路”。 在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选的过程中,科尔首先于3月1日宣布成立由其担任主席的“德国统一内阁委员会”,随后又成立了由各党议会党团领袖组成的“议会统一委员会”,以利听取各方意见,实际是要对民德全面开展统一攻势。更为突出的是,从1990年2月初到3月中旬民德大选,科尔曾六次进入民德发表讲话,支持民德的“德国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最终科尔如愿以偿。从此,民德新政府按照科尔政府的意图把统一作为它存在的唯一目标,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在1990年5月18日与东德签署了关于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政府条约。针对联邦银行主席Karl_Otto_Pöhl的阻力,科尔通过在工资、收入、房租以及退休金领域使东德马克(Mark der DDR)按照1:1的比例兑换西德马克(D-Mark)。不久之后,由于这一政策的推出,被证明东德企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然后科尔同外交部长Hans-Dietrich Genscher一同合作与二战四大战胜国进行了二加四会谈(Zwei-plus-Vier-Gesprächen),最终达成了在《二加四条约》(Zwei-plus-Vier-Vertrags)形式下实现两德统一、北约驻扎在统一后的德国。 德国的统一对科尔之后的总理轨迹起到积极的影响。 1990年7月15日至16日,科尔访问苏联,双方就德国统一后的军事、政治地位、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限额以及不把北约的军事结构扩展到民德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很大程度的相互谅解等八点协议。至此实现德国统中的最大外部障碍—统一后的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已基本消除。 这样经过第一个国家条约和第二个国家条约,以及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统一条约,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统一。 1992年9月30日,科尔在其1982年10月1日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发表的声明中表示,这一期间的艰巨任务是统一。他说道:“我坚持为德国统一作出贡献的义务,即我们将在德国和欧洲问题上取得进展。完成德国内部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
生后评价
默克尔在科尔去世之后,立即给他一个评价“(科尔的人生的最大两个成就是)德国统一和欧洲统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是一个伟人,他的成就、他作为政治家在历史时刻对德国的作用,很难真正细数因为他的离去而令德国遭受的损失。”同时,默克尔也对科尔作为她的人生导师表示了感谢。 与此同时,欧委会主席下令欧盟降半旗致哀,并表示“作为我的导师、我的朋友、欧洲的精髓,他将会被深深地铭记。” 普京、北约秘书长、法国新任总统、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克林顿、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等也对科尔进行了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 ↑ 德国前总理科尔去世 新华网
- ↑ 德国前总理科尔三大功绩,与小其35岁的妻子走完人生,完美 搜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