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微
拼音; wēi
注音; ㄨㄟ
部首; 彳
總筆畫; 13
繁體; 微
異體字; � 㣲 ࣁ� ৗ�
筆順; 3322521353134
五筆; tmgt
字形分析; 左中右結構
字級; 一級字
平水韻; 五微平聲
統一碼; 基本區 U+5FAE
倉頡; hounk
四角; 28240
字源演變
形聲字。甲骨文字形從攴、聲。右旁從"攴",攴為打擊,於此表示修剪整理。字形相合表示修剪整理頭髮。金文字形有的承襲甲文的結構,另外也有將"攴"省變為"又",左旁又增"彳"形。戰國文字形體略有省變。至篆文,則將頭上發形改作斜筆的"山"形,並分歧成兩字:一字是從彳、聲的"微",另一字則是保持甲骨文。隸書則定為從彳、從攴,並改發形為"山"。現代漢語楷書則據篆文之形定作"微"。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微"。
《說文·人部》:"散,妙也。從人,從支,豈省聲。"高鴻縉《散盤集釋》:"敞應從支、長會意。長為髲字最初文……鬈既細小矣,支之則斷,而更微也。"微本義為隱蔽、隱匿。《說文》:"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杜預注:"微,匿也。"孔穎達疏引郭璞曰:"微謂逃藏也。"引申有秘密地、偵察、精妙深奧、昏暗不明、細小、少、衰落、無等意義。也常作副詞,表程度,相當於"稍微"。或表示否定,相當於非,不是。或通"徽",義為善。又或通"尾",交尾。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隱行也。從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無非切
說文解字注
(微)隱行也。
訓眇。微從彳、訓隱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風。微我無酒。又假微為非。
從彳聲。
無非切。十五部。
《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左傳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與釋詁匿微也互訓。皆言隱、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傳說叚借。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非切。音薇。《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繫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廣韻》:微,妙也。《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
又《說文》,隱行也。《史記·秦始皇紀》:微行咸陽。
又《廣韻》:細也。《孟子》: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
又《玉篇》:不明也。《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又《韻會》: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箋:微乎微者也。《史記·杞世家》:杞小微。
又《韻會》:賤也。《尚書序》:虞舜側微。
又《爾雅·釋詁》:匿,微也。注:微,謂逃藏也。《左傳·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注:微,匿也。
又《爾雅·釋詁》:蔽,微也。《晉語》:公子重耳過曹,曹共公聞其駢脅,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注:微,蔽也。
又殺也。《禮·檀弓》:禮有微情者。疏:微,殺也,言賢者喪親,必致滅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踴有數,以殺其內情。
又伺察也。《前漢·郭解傳》:使人微知賊處。注:微,伺問之也。
又《爾雅·釋訓》:骭瘍為微。注:骭,腳脛。瘍,瘡也。《詩·小雅》:旣微且尰。
又《韻會》:非也。《詩·邶風》微我無酒。
又《韻會》:無也。《禮·檀弓》:齊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曰:微與。注:微,猶無也。
又國名。《書·牧誓》微盧彭濮。傳:微在巴蜀。
又《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山氣青縹色,故曰翠微也。
又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晉書·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黃,則賢士舉也。
又三微。《後漢·章帝紀》:《春秋》於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注:三微者,三正之始,萬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時陽氣始施於黃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陽氣,故周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萬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萬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業,故夏為人正,色尚黑。
又姓。《左傳·哀八年》:微虎。注:魯大夫。
又微生,複姓。《論語》微生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