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微
拼音; wēi
注音; ㄨㄟ
部首; 彳
总笔画; 13
繁体; 微
异体字; � 㣲 ࣁ� ৗ�
笔顺; 3322521353134
五笔; tmgt
字形分析; 左中右结构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五微平声
统一码; 基本区 U+5FAE
仓颉; hounk
四角; 28240
字源演变
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从攴、声。右旁从"攴",攴为打击,于此表示修剪整理。字形相合表示修剪整理头发。金文字形有的承袭甲文的结构,另外也有将"攴"省变为"又",左旁又增"彳"形。战国文字形体略有省变。至篆文,则将头上发形改作斜笔的"山"形,并分歧成两字:一字是从彳、声的"微",另一字则是保持甲骨文。隶书则定为从彳、从攴,并改发形为"山"。现代汉语楷书则据篆文之形定作"微"。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规范字作"微"。
《说文·人部》:"散,妙也。从人,从支,岂省声。"高鸿缙《散盘集释》:"敞应从支、长会意。长为髲字最初文……鬈既细小矣,支之则断,而更微也。"微本义为隐蔽、隐匿。《说文》:"微,隐行也。"《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杜预注:"微,匿也。"孔颖达疏引郭璞曰:"微谓逃藏也。"引申有秘密地、侦察、精妙深奥、昏暗不明、细小、少、衰落、无等意义。也常作副词,表程度,相当于"稍微"。或表示否定,相当于非,不是。或通"徽",义为善。又或通"尾",交尾。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隐行也。从彳声。《春秋传》曰:"白公其徒微之。"无非切
说文解字注
(微)隐行也。
训眇。微从彳、训隐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风。微我无酒。又假微为非。
从彳声。
无非切。十五部。
《春秋传》曰:"白公其徒微之。"
左传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与释诂匿微也互训。皆言隐、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传说叚借。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非切。音薇。《尔雅·释诂》:幽,微也。《易·系辞》:知微知彰。《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又《广韵》:微,妙也。《礼·礼运》:德产之致也精微。
又《说文》,隐行也。《史记·秦始皇纪》:微行咸阳。
又《广韵》:细也。《孟子》: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
又《玉篇》:不明也。《诗·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又《韵会》:衰也。《诗·小雅》:式微式微。笺:微乎微者也。《史记·杞世家》:杞小微。
又《韵会》:贱也。《尚书序》:虞舜侧微。
又《尔雅·释诂》: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左传·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
又《尔雅·释诂》:蔽,微也。《晋语》:公子重耳过曹,曹共公闻其骈胁,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注:微,蔽也。
又杀也。《礼·檀弓》:礼有微情者。疏:微,杀也,言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
又伺察也。《前汉·郭解传》:使人微知贼处。注:微,伺问之也。
又《尔雅·释训》:骭疡为微。注:骭,脚胫。疡,疮也。《诗·小雅》:既微且尰。
又《韵会》:非也。《诗·邶风》微我无酒。
又《韵会》:无也。《礼·檀弓》:齐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曾子曰:微与。注:微,犹无也。
又国名。《书·牧誓》微卢彭濮。传:微在巴蜀。
又《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又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晋书·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黄,则贤士举也。
又三微。《后汉·章帝纪》:《春秋》于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注:三微者,三正之始,万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时阳气始施于黄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万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万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业,故夏为人正,色尚黑。
又姓。《左传·哀八年》:微虎。注:鲁大夫。
又微生,复姓。《论语》微生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