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文耀 (1944-)男,陝西省綏德縣徐家坪人,1944年1月6日生于于陝西省榆林縣。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1]

徐文耀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出生 1944年1月6日
陝西省綏德縣徐家坪
國籍 中國
職業 科研工作者

目錄

個人履歷

1955年-1961年在陝西省綏德縣城郊第一中學讀書。

1961年-1967年在西安交通大學數理系應用力學專業學習。

1967年-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地磁、地震預報、震源物理研究。

1978年考取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攻讀地磁與高空物理專業。

1979年-1982年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作訪問學者。

198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83年獲理學博士學位,是我國首批18名博士之一[2]

198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89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93年-1998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學術貢獻

徐文耀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

1980年首次發現"行星際磁場反向扇形效應",並提出解釋這種現象的"共軛電場"機制,得到了產生扇形效應的磁層-電離層三維電流體系,大大提高了世界數據中心A(WDC-A,美國,波德爾)由地球磁場推斷行星際磁場扇形結構的準確率。

1981年,首次計算出包括極區在內的全球L(地磁太陰日變化)電流體系,用三維發電機理論研究了L電流體系的產生機制,理論與觀測很好吻合。

1983年最先提出"中國地磁場嵌套模型",推導出既包括地球主磁場的內源場部分,又包括外源場部分的矩諧級數表達式,結合使用球諧分析和矩諧分析,建立了包括全球、中國、華北三個層次的地磁場嵌套模型。

1985年提出中低緯地磁子午台鏈思想,研究出一整套用中低緯地面觀測手段診斷和監測地球電磁環境的方法,為研究日地能量耦合和磁暴預報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並且用磁流體凍結場理論,(這裡刪除"首次")得到地核表面無通量線運動的全速度。

1992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磁指數--"Sq指數",用於描述地磁太陽日變化的結構和強度特徵,對中低緯大尺度電流體系的時空特點和物理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

1996年提出普遍適用的"半開磁層模型",用地面和衛星觀測資料,求得太陽風-磁層能

量耦合函數的一般表達式和參數。同時實現了磁層亞暴電流體系主要成分(驅動過程和卸載過程)的定量分離,推動了磁層-電離層耦合的定量研究。

1998年根據地磁場形成的物理過程,對組成主磁場的成分進行了定量分離,並研究了各種成分的空間結構及其長期變化。

2002年建立了地球磁場的"自然正交分量"模型,並將只有100年長度的國際地磁參考場序列向前外推到十六世紀,得到長達450年的國際地磁參考場序列,推動了地磁場長期變化的研究。

2003年用本徵模方法對地磁場日變化進行了分解,得到了有物理意義的日變化成分,對空間天氣預報有一定意義。

所獲榮譽

1991年獲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獎[3];

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磁層和電離層的電流體系》;

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地球磁場的時空結構與地球內部物理過程》(第3名)[4];

1997年獲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中國南極考察科學研究》[5]

社會兼職

在學術界任職有:國際地磁與高空物理聯合會(IAGA)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委(第1-4屆,第9-13屆),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地磁與高空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地球物理學報》編委,《空間科學學報》編委,中國科學院極地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第六屆全國青聯委員。

視頻

博羅科普紀錄片—對話徐文耀   2019-12-04

科普紀錄片《對話科學家——徐文耀》 2019-10-31

參考來源

  1. 徐文耀 ,中國科學院, 2005-06-17
  2. 徐文耀 ,青雲翻譯網
  3. 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文耀 ,個人圖書館, 2012-05-27
  4. 徐文耀 ,中國科學院,2005-06-17
  5. 徐文耀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