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徵辟,拼音: zhēng bì 釋義: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徵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徵召稱「征(zhēng)」,官府徵召稱「辟」。

目錄

簡介

徵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所謂「徵辟」,就是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皇帝徵召稱「征」,官府徵召稱「辟」。徵辟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徵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又稱「辟除」。 征是指皇帝下詔聘召,有時也稱為特詔或特徵,皇帝下詔指名徵聘。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徵調某人為掾屬,漢時人也稱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東漢尤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賢才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憑為重。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中,徵辟作為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吏的制度,地位僅次於察舉。 《後漢書.蔡玄傳》:「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徵辟並不就。」《晉書.王裒傳》「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1]

釋義

謂徵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稱征,三公以下召之稱辟。

出處

《後漢書·儒林傳下·蔡玄》

例句

謂徵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稱徵,三公以下召之稱辟。

後漢書·儒林傳下·蔡玄》:「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徵辟並不就。」

《後漢書·庾乘傳》:「﹝ 乘 ﹞後徵辟並不起,號曰:『徵君』。」

五代齊己 《聞沈彬赴吳都請辟》詩:「長訝高眠得穩無,果隨徵辟起江湖。」

金王若虛《謬誤雜辨》:「謝安初不就徵辟,夫人 劉氏 見家門富貴而 安 獨靜退,謂曰:『丈夫不如此也。』」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說自 漢 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徵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聞達之科。」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在京師里算著徵辟的旨意到南京去,這時候該是先生來的日子了。

章炳麟《箴新黨論》:「郭林宗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雖不應徵辟,終不出於浮華競名之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