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彭曦,男,汉族,生于1934年10月,山东省郓城县人。文革期间无辜蒙冤,1979年平反后被破格评为"文革"后全国第一批讲师。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1]、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中国长城学会、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宝鸡市炎帝、周秦研究会副会长,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2]

彭曦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山东郓城

出生日期----1934年10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理论研究长城第一人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代表作品----《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远古数学初探》

人物经历

彭曦出生于山东郓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高材生,母亲是曲阜师范学校(现曲阜师范大学)第一批女学生,当时只招了三名,彭曦的母亲和姨妈均在其中。在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被捕入狱,获救后,一家人辗转千里来到陕西,从此,彭曦就再也离不开这方热土。

彭曦的祖父曾参加过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尽管家境已开始没落,他还是为孩子们请来了私塾先生。不到6岁的彭曦,捧起了《论语》、《孟子》、《朱柏庐治家格言》……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儒家的审美观念已开始在彭曦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种子,这些,影响甚至铸就了他的一生。

来陕西后,彭曦的父亲又投入了革命。为了打开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封锁,他为根据地秘密买药买器械、输送革命青年,这是一份代价很高的工作。不消几年,彭家开始家徒四壁。当吃饭都成问题,受教育无疑成了奢侈。中学毕业的彭曦无法继续学业,平生第一次,他知道了什么是痛苦。后来西北水利学校招生,他欣喜若狂,尽管自己一直热爱文史哲,但只要有书读,哪还顾得了那么多?父母竭尽所能满足了他,这段学习经历,对他以后的研究颇为有益,尤其是考古涉及到的水利学中的测绘等知识。

中专知识并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立志考大学。按照政策规定,中专毕业后必须为国家服务三年,才能继续考学。他边工作边自学准备高考。天道酬勤,四年的汗水换来了"天之骄子"的荣耀。他走进了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当时的西师大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西迁校址,云集了一批国内著名的大师学者,顾颉刚、杨伯竣、袁敦礼、孔宪武、赵荫堂……这些全国闻名的学界泰斗为彭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过想读书而不能的失学体验,彭曦求学的渴望格外强烈。他认识到学历史必须学考古,可当时学校没有考古学专业。执着的他提笔给著名考古学专家、中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埃及学考古博士夏鼐先生写信,表达了自己有志于考古研究的热望,夏鼐先生竟然亲笔回信鼓励他。回忆起这段往事,彭曦言语中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激动和崇敬:"夏鼐先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导师之一,无论是先生的人品还是文品,都令我高山仰止。"

考古学知识日益丰富,彭曦却越发感到自己学识不足,在实际探索中遇到的古文字困扰着他进一步研究。他再一次向夏鼐先生"求救",先生给他介绍了著名古文字学家、王国维四大弟子之一唐兰先生。唐兰先生告诉他抄书,这是最快也是最简便的学习古文字的方法。憨厚的彭曦没有丝毫抱怨和懈怠,老老实实把先生介绍的几部古文字书工工整整抄写下来,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完全弄懂,运用自如。

大学四年,他只看过一次电影,其余的时间都给了图书馆,给了东敲西挖的实地探测,给了厚厚的古文字抄书稿。大师的指点,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为彭曦日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在大学里,彭曦如鱼得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1957年底,右派划分已渐近尾声,突然又有人揪出了彭曦,说他在课堂上的发言是与中央文件唱反调,否定伟大领袖斯大林。就这样,他被补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陕甘宁最艰苦的山区接受劳动改造。幸运的是,革命老区的群众依然信任他,他去县上的中学当了一名教师。由于所谓的政治问题,他不能教政治、历史、语文,除此之外他几乎包揽了所有课程。当地的百姓无不夸赞他,同时也纳闷"这么优秀的小伙儿怎么会有问题?

1969年,彭曦受到了更为严重的迫害。善良的乡亲们实在看不过去,悄悄让他逃跑,跑得越远越好。彭曦跑了,但没有听乡亲们的话跑到天涯海角躲起来,而是一路讨饭到北京,他要讨一个说法,还自己清白。此时恰逢中苏交恶,珍宝岛双方战火大作。有关部门的领导审查过他的资料后,作出批示:"这是一名好同志,没有任何政治问题。"七尺高的西北汉子,听到"好同志"这三个字放声痛哭。这么多年了,没有人敢对他说这三个字。为了这三个字,他饮尽了屈辱,受尽了折磨,多年的期盼一朝实现,怎能不叫人热泪盈眶。

主要贡献

研究成果

走出书斋成"理论研究长城第一人"

1985年,他开始搞长城考古与文化研究的大课题。学术界有人认为秦昭王长城没有修完。彭曦在阅读了大量史学文献和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认为,从宏观考虑,这段长城一定完成了。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走出书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跋涉于陕、甘、宁、晋、蒙、冀诸省区的荒野大漠和深山峡谷间,总计徒步行走约8000公里,成为我国徒步考察战国秦简公"堑洛"和秦昭王长城的第一位学者,他用生命换来了学术界对战国秦长城的重新认定。专著《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盛赞他是"理论研究长城的第一人"。这项研究,已被编列为新中国50年来全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

中国发明造纸时间向前提200-300年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一直是我国的传统说法,然而自上世纪30至90年代不断发现西汉纸之后,这一观点遭到专家质疑。彭曦追踪考察中国造纸术20年,收集了大量考古发现实证和文献资料,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调研,大胆抛出"中国人发明纸比传统说法要提前200甚至300年"的论断。2004年6月15日,《科技日报》在第一版予以报道后,引起了学术界大讨论和各方关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特邀彭曦等人作了"挑战蔡伦"的专题节目。中央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因为近年印度发现了相当于中国晋代的纸,那其实是中国古代高僧带过去的,印度却想借此与中国争夺纸的发明权。中宣部一同志打来电话说:"你的研究成果彻底取消了印度在纸的发明权限上的所有发言权。"

获奖记录

他的多篇著作都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引起学界"地震"。他在《远古数学初探》中首先对半坡陶文中的数学和陶器花纹进行识读,得出重要结论: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人的数量观已逼近十进位制,使中国古代数学史提前了千年之久。其《战国秦汉铁业数量的研究》作出结论,从秦汉至明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头号冶铁大国。在《西周甲骨作堇版》中,他首先发现周人有用人牲祭祀的史实。这些研究无不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和赞誉。1988年,前苏联新西伯利亚考古所所长拉里切夫写给彭曦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和他的著作,信中说:"从英、日两国文献中知道您有关数学、天文历法起源的研究成果,深盼能赐原作。"已故的中国科技史泰斗李约瑟博士先后给彭曦寄来了6封亲笔英文信函,"您的论文,对我们这个图书馆的资料储备来说,它将是一个最有价值的补充"。

参考来源

  1. 彭曦 ,豆瓣读书网
  2. 彭曦 ,长城专家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