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彭市鎮隸屬湖北省天門市,地處天門市東南部,東與岳口鎮相連,南與仙桃市三伏潭鎮隔漢江相望,西連麻洋鎮,北接橫林鎮,全鎮行政區域面積75.9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彭市鎮戶籍人口58908人。

1958年9月,屬紅星公社。1961年4月,復屬橫林區。1975年11月,撤區並社為彭市公社。1984年2月,為彭市鎮。截至2021年10月,彭市鎮轄1個社區、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四化大道1號。

2011年,彭市鎮財政總收入1116萬元,比上年增長29.8%。2011年,彭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259元。截至2019年末,彭市鎮有65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8個。[1]

目錄

概況

天門市市轄鎮。位於市境南部,漢江北岸。常住人口44369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30個行政村。距市區22千米。為漢江港口。境內石油資源豐富。

沿革

1955年設彭市區……1975年設彭市公社,1983年為橫林區轄鎮,1984年為縣轄鎮。1987年,原橫林區的沙河、馮廟兩鄉以及羅場鄉的4個村併入彭市。1996年,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5.9萬人,轄周灣、肖灣、沙嶺上、上劉、中劉、王巷、復興鎮、白沙、雙河垸、顏橋、鄒張、石橋、毛灣、金莊、臨江、長江、莊屋、新場、馮廟、趙湖、王橋、同樂、羅橋、胡嘴、前河、楊莊、鄔家州、熊潭、清水、羅場30個行政村和解放、新建2個居委會。2004年,鎮政府駐彭市,人口63959人,面積77.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和王港、復興鎮、白沙、雙河垸、顏橋、石橋、鄒張、毛灣、金莊、楊莊、新建、熊潭、清水、羅場、臨江、長江、莊屋、新場、馮廟、趙湖、王橋、同樂、羅橋、胡嘴、前河、周灣、上劉、中流、沙嶺、肖灣30個行政村。

簡介

彭市鎮位於天門市南部,瀕臨漢江,轄3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轄區面積77.6平方公里,人口44369人(2017年)。

彭市為天門"老八鎮"之一。南枕漢江,天然深水碼頭連通武漢、上海;北有金彭公路直達天門城區,其間與張洪公路相交;東連彭麻公路直抵漢宜鐵路天門南站;西經彭岳公路直通許廣高速。舊時因水陸交通便利,素有"小漢口"之稱。

彭市農產品豐富,沿江一帶所產花生、芝麻和肉牛獨具特色;歷史上以經營生薑、大蒜等出名,故有"生薑蒜子彭市河"一說。

彭市是傳統工業強鎮,現已形成"一主兩翼"(漁網、紡織、電具)發展格局,是客商的投資寶地。漁網是彭市的傳統產業、富民產業,從業人員多,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目前,集"產、供、加、銷"於一體,產品遠銷俄羅斯和東南亞沿海地區,業內有"天下漁網出彭市、彭市漁網網天下"的美譽。藍發紡織於1996年落戶彭市以來,向管理要效益,穩中求進,不斷發展壯大。力龍電力公司是湖北省唯一一家生產放線滑車的企業,目前新增防扭鋼絲繩生產,產銷兩旺。

2012年,彭市新一屆黨委政府本着"團結、務實、主動、爭先"的原則,以打造"實力彭市、活力彭市、宜居彭市"為目標,以"三化"為引領,大力開展能力建設、作風建設、環境建設、組織建設和項目建設,經濟跨越式發展:國地稅收從上年的173萬元增至300萬元,增幅73%;面貌煥然一新:日產5000噸的水廠已建成,受惠群眾29000多人;新建35KVA電站一座,已投入使用;硬化主街三條長度8106米,維修破損路面5312平方米,新建下水道2706米,鋪設大理石和路沿石3980平方米,安裝路燈160盞,植樹1000株。全鎮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

地理概況

湖北天門市彭市鎮地處鄂中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上通荊沙,下接武漢,南瀕江漢 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緊銜34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在長江,漢水經濟開發帶中,具有強大的接納和輻射能力。天門,古稱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門。從秦置竟陵縣算起,天門已有2000多年城建歷史。1987年8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批准為省直管市。彭市鎮是中國內地著名僑鄉,湖北省的重點僑鄉。天門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有歸僑500多人,僑、港、澳眷屬82,000多人。天門華僑出國始於18世紀末,先後經歷了北上(歐洲)時期、南下(東南亞)時期和新移民時期等幾個階段。[2]

現狀發展

結構調整,增產增收。"增糧、穩棉、擴油、攻多、輸勞"的調整目標大見成效:1.8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金稻翻滾,畝產超過600公斤;萬畝棉花抗蟲棉生產基地銀棉耀眼,畝平收入過千元;4.5萬畝雙低油菜基地,黃花飄香,畝平增收過百元;農副產品加工運輸業悄然興起,成為勞動力業餘時間的用武之地;外出務工經商隊伍的不斷壯大,成為絕大多數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此外,二輪延包的順利實施,使群眾種田積極性普遍高漲;"兩補一免"政策的落實,使農民實際負擔大大減輕,減幅達45%。招商引資,形勢喜人。"幫商、扶商、惠商、敬商、護商"蔚成風氣,"幫商即幫民,扶商即扶貧、惠商即惠農、敬商即敬業,護商即護己"成為全鎮人民的普遍共識。

全鎮上下全黨動手、全民動員抓招商,創造優越環境,盤活沉澱資產,突出重點,築巢引鳳,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以商引商格局基本形成。總投資2000萬元的金駿製衣有限公司首期投資500萬,已於2006年元月正式開業,招收工人近400餘人,各類訂單應接不暇;投資1050萬元的南窪潭生態養殖基地初具規模,第一期養鴨20萬隻;投資200萬元的家樂福超市已隆重開業;湖北藍發紡織有限公司新征土地3000平方米,擴建廠房2000平方米,新增劍杆織機50台,擴規投資達600多萬元。年產值達2000萬元;天門電力線路器材有限責任公司新增擴資80多萬元對現有廠房、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拓展了生產規模。投資200餘萬元的興盛雨具廠已正式投產,此乃江漢平原第一家正式雨具生產廠家。此外,還有一大批引資項目正在洽談中。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委、鎮政府把城鎮建設作為形象工程,抓住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機遇,以打造"平安彭市"、"人文彭市"、"優美彭市"、"誠信彭市"、"文明彭市"為目標,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規劃修編,加強城鎮管理,推進了城鎮化進程:小區建設初具雛形,學苑小區、東環路小區、漁網工業區、商業網點建設加快;鎮區交通大道暢通無阻;供水、供電等配套設施改善,鎮區綠化、環衛面貌一新,城鎮品位大大提升。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鎮區涵閘泵站得到檢修維護,三元溝尾水閘得以高標準重建,農業防災避災抗災能力逐年增強;執行計生國策,使大多數農戶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婚育新風成為廣大育齡夫婦的攀比時尚;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農村"五保"、城鎮低保、扶貧救濟體制健全,陽光操作,程序規範;文教衛生事業日益興旺:辦學條件改善,教學成果豐碩;就醫環境幽雅,防疫防治病能力加強;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加快,管理有序,以金彭公路、岳彭公路為主體的通村公路建設已經全部竣工,阻礙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已經成為歷史。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鎮委、鎮政府嚴格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結合彭市實際,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以周灣、中劉、馮廟、王港為試點的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周灣村自籌資金近10萬元建成了天門市首家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各類文化、娛樂、科技、政策等各方面書籍、器材一應俱全,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中劉村加強通村公路建設,改造了村內公路、橋樑,方便了群眾出行;馮廟村科學規劃,加強中心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王港村改廁改氣全面展開,沼氣建設達80%。

班子齊心,開拓創新。彭市鎮委、政府明確"團結、務實、節儉、爭先"的八字方針,堅持樹立科學發展觀,找准切入點,構築發展框架;強化着力點,發展村級經濟;抓住中心點,改善發展環境;把握關鍵點,提高生活水平。濃墨重彩繪藍圖,殫精竭慮譜新曲,鎮黨委書記、鎮長熊漢傑,常務副鎮長曹江斌代表全鎮6萬人民熱忱歡迎社會各界來彭市投資興業,譜寫自己的雄偉壯歌!彭市人在拼搏、彭市鎮在前進。彭市這顆漢江邊上璀璨明珠的明天也必將更加絢麗光彩。

農業資源

彭市鎮清水村三組的稻田旁,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原來這裡正在召開各村支部書記、鎮機關工作組組長參加的彭市鎮防治"兩遷"害蟲現場會,該鎮鎮委書記、鎮長曹江斌就"兩遷"戰役進行了安排部署。"兩遷"害蟲隨着降雨,呈幾何級數倍增,針對"兩遷"害蟲的暴發性和危害性,彭市鎮及早動手,精心部署,集中領導,集中資金、勞力,嚴格四到位,打好殲滅戰。一是抓認識到位。據農技部門調查,該鎮水稻嚴重田塊百株蟲量達到200頭,稻縱卷葉螟蛾量2萬頭,且極易暴發。該鎮指導幹部群眾在技術上算控前壓後賬,經濟上算增產增收賬,戰略上算糧食安全賬,政治上算社會穩定賬,工作上算幹部形象賬,從防治複雜性上算防治效果賬,做到科學防治,確保效果。二是抓責任到位。鎮委、鎮政府強化責任,層層建立防控組織體系,狠抓落實。三是抓紀律到位,做到有令必行。

全鎮上下防控責任人密切關注蟲情、病情,深入田間調查防控效果,及時指導,抓好服務。對工作不力,造成嚴重後果的,將追究領導責任。四是抓防控措施到位。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等形式,深入宣傳"兩遷"害蟲防控的嚴峻形勢以及防控戰役的先進典型。同時分成8個農村工作組,實行跟蹤督導,防控技術上層層監控。實行統一防治時間,統一防治部位,統一用藥,集中勞力,機械防治,提高防控效果。鎮委、鎮政府還組織司法、工商、派出所等職能部門進行市場整頓,杜絕坑農、害農事件發生。截止目前,彭市鎮已發放防控科技資料9000餘份,投入勞力12000餘人,發動幹部262人,出動機動噴霧器154台,牢牢地將"兩遷"害蟲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的限度。[3]

旅遊文化

彭市鎮是享有盛譽的文化之鄉。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唐代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代表人物鍾惺、譚元春和清代狀元蔣立鏞誕生於此。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天門共為國家輸送大學生54000多人,被譽為全國的"狀元之鄉"。名勝古蹟遍天門。境內有迄今為止長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會村落遺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有保存完好、氣勢宏偉,始建於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龍寺,有紀念陸羽的陸羽亭、文學泉、古雁橋,有憑弔鍾惺、譚元春的鐘惺墓、譚元春墓,還有景色秀麗的東湖、西湖風景區

江漢平原皮影流行於天門、仙桃、潛江、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孝感、雲夢、漢川、應城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其雕刻藝術獨特,一般身高二尺二寸左右,它比四川、陝西皮影高四寸,比鄂東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視覺上更清晰,它的表演藝術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其唱腔是湖北漁鼓的主體風格源和母腔。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湖北皮影中風格最鮮明、流傳區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皮影。江漢皮影戲造型的主要特徵與戲劇一樣,屬定型臉譜化造型。從視覺角度上看,是以正側面為主的造型方位。與戲劇相比,它更具有虛擬性和包容性,可謂:三尺絞綃可作天,也可為地,既是太虛幻境,也是方寸之地,不為空間所限。江漢皮影戲的人物頭像繁多,行當分類不拘一法。

特色文化

江漢平原皮影流行於天門、仙桃、潛江、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孝感、雲夢、漢川、應城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其雕刻藝術獨特,一般身高二尺二寸左右,它比四川、陝西皮影高四寸,比鄂東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視覺上更清晰,它的表演藝術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其唱腔是湖北漁鼓的主體風格源和母腔。江漢平原皮影是湖北皮影中風格最鮮明、流傳區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皮影。江漢皮影戲造型的主要特徵與戲劇一樣,屬定型臉譜化造型。從視覺角度上看,是以正側面為主的造型方位。與戲劇相比,它更具有虛擬性和包容性,可謂:三尺絞綃可作天,也可為地,既是太虛幻境,也是方寸之地,不為空間所限。江漢皮影戲的人物頭像繁多,行當分類不拘一法。 一擔皮影箱子一般有男粉臉頭子15至20個,女粉臉頭子10至15個,花臉頭子20至25個,老縱頭子男女各4個,奸白臉頭子6至8個,丑白臉頭子10至15個,各類專門頭子25至30個,共需一百二十多個頭子方才能敷衍各種故事,做到人物形象準確。這些皮影中,除了衣冠、景物設計精巧外,造型最生動的還是那些專用頭像的造型。如包拯頭,額上雕有代表陰陽的日月圖,象徵包公善斷人間地獄之冤。紅、白、黑三色隨花紋敷於額頭之上,使包拯形象既威且善,非其他花臉頭所能代替;雷震子(封神演義中一神將)頭像則是:一副雷公猴子臉、一張鷹嘴,面目兇狠,神采非凡,使人一看便知是一名武藝高強的神將;龍王頭像卻是一個活生生的龍頭:綠色的龍鬚,高翹的龍鼻,紅色的龍發半遮一隻蒲扇大耳。就連龍鼻上的兩根肉須也半卷半伸着,一個直觀的龍王形象活龍活現;再如封神榜中的楊任的頭像,兩眼中長着兩隻手,相貌奇特,新穎有趣。江漢皮影在總體上講究圓,不像四川皮影有稜有角,也不像北方皮影重於圖案性。江漢皮影既講究裝飾美,更講究誇張而浪漫的手法。粉臉、女旦、鬚生等頭像講究清秀,乾淨,無枝無蔓;花臉、奸白臉、丑角等頭像則比較誇張。奸白臉一般代表反面人物,臉上雕有一根水波紋似的絆根草,象徵着為人心術不正,秉性不直。丑角的臉譜更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着一個葫蘆形狀的紅砣,藝人們稱為門栓眼。外省有些皮影中的丑角,則是在鼻子上雕着一塊與戲劇舞台上的丑角一樣的豆腐乾。由於皮影的形象是側面的,從造型上看,不僅沒有戲劇舞台上丑角形象的那種風趣感,相反,側面的丑角形象顯得死板、呆滯,反而類似奸白臉。

江漢皮影的丑角造型丑中有趣,加上撐影人將影子不斷抖動搖晃,口中不斷道出滑稽詼諧之詞,聲影相配,格外令人開心爽懷。皮影中還有一個稱之為檢堂影子的人物卻是設計得最有趣的。這個無姓無名的小角色,是整台皮影戲中少不得的人物,他起着連接劇情,插科打諢,充當多種角色的作用。影子身高僅為其它影子的一半高,頭直接釘在身上。頭小,肚子大,腿子短而細,-抹菱角胡,一隻門栓眼,說到得意處,小頭可以成圓周轉動,他一上場,就惹得眾人捧腹大笑,這個類似生活中侏儒似的人物造型,雖是影形上的縮小,卻也是一種藝術誇張。戲劇上的靠背旗約占人體身高的三分之一,而皮影上的靠背旗則只有影子身高的十分之一。皮影的手是動作幅度較大的部位,為了方便,手的比例也相當縮小了好幾倍。影人的頭卻要大得多,但從總體上看來並不顯得頭重腳輕,倒覺得虛實得當,重點突出,這又是皮影造型中的又一大要點。

燦爛前景

彭市鎮地區有3家以上演皮影戲為主的茶館,記者循着它們的人脈進行了探訪。位於鴻漸關的豪城皮影館,2000年5月20日開業以來,每天都演出皮影戲,最高峰一場觀眾300餘人,差的一場100人左右,觀眾

看一場皮影戲包括茶水費只要1元錢。記者在這裡看到,觀眾都是些60歲以上的老人。有位姓李的老先生已70多歲,自豪城皮影茶館開張以來,幾乎一場也未間斷。問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這裡人多,好玩。大多數老年人因為沒有別的嗜好,到這裡重溫當年的皮影戲,排遣寂寞。在農村的皮影戲演出現場,觀眾也滿目皆是老年人,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專注地觀看皮影戲,穿來穿去的是留守兒童。市群藝館原館長楊泰山把這種現象叫做"老人是懷舊,小孩是獵奇"。彭市鎮周灣村文化活動中心,把皮影戲作為滿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去年村里出資請皮影劇團在文化活動中心演出了15場皮影戲,今年春節期間又請劇團進村為村民演出了7場皮影戲。村支書鮮四榮說,去年5月26日,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張昌爾到村里視察群眾文化生活,適逢村里在演皮影戲,興致勃勃地了解了皮影戲演出情況。鮮四榮感慨地說,村里演皮影戲是公益演出,觀眾全是老人和小孩,開放使年輕人對皮影戲失去興趣。 江漢平原皮影戲,曾經是農民群眾最喜愛的曲藝,隨着觀眾的老齡化,開始衰落,面臨着消亡的危機,引起了專家的關注。市群藝館館長朱國宏說,市群藝館計劃對皮影戲演出和雕刻藝人進行一次普查摸底,掌握比較詳盡的信息資料,制定可行的保護計劃。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開展皮影戲調演會演活動,擴大皮影戲在民間的社會影響,讓更多的人接受並喜愛皮影戲藝術,提高皮影戲的藝術知名度;對劇本、雕刻技藝、唱腔,進行整理、挖掘,建立較為完整的保護資料庫;建立老藝人生活補助制度,對高齡老藝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鼓勵他們帶徒傳藝,調動藝人創作積極性,推動皮影戲藝術的繁榮,以擴大其市場影響力來推動演藝隊伍的發展壯大,保護皮影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不斷延續。朱國宏還建議,採取政府和企業出資,資助皮影戲演出團體的公益演出活動,擴大皮影戲在民間的社會影響。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首屆中國中部(武漢)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武漢舉行。皮影被作為市的文化招商項目推出。期間,由楊雙林之子、彭市鎮文化站長楊燕山帶領楊雙林的傳人們組成的演出團,在展廳演出了皮影戲《陸羽傳奇》的片斷《南泠品水》,古老的民間曲藝奇葩帶着濃郁的江漢平原鄉土氣息登上大雅之堂,引起了與會的中外人士濃厚興趣,皮影被讚譽為民間曲藝"活化石"。天門市素有"三鄉寶地"的美譽,是聞名全國的內地僑鄉、文化之鄉和棉花之鄉。還是茶聖故里、狀元之鄉、竟陵派文學發源地,連續多年進入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五十強之列。天門市位於湖北江漢平原。古稱竟陵。

氣候物產

彭市鎮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氣候濕潤,春溫多變,初夏多澇,伏秋多旱,生長期長, 嚴寒期短的氣候特點。雖然地勢地貌比較單一,但由於北部大洪山脈對冷空氣的阻擋作用,西南沿江地帶出於江漢河谷邊緣,東北處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氣影響,形成了氣候的區域分布特點:熱量條件東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帶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資源東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資東高西低。冬季,彭市鎮受變性及第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偏北風,乾燥寒冷,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僅占全年的百分之九,1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8℃,常有凍害。夏季,彭市鎮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悶熱多雨,七月為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大多在27~30℃之間。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9%,形成雨與熱同季節。梅雨期多暴雨,出梅後,常有伏旱或伏秋連旱。春秋為季風交替季節。春季時冷時熱多陰雨冷害。秋季年際的差異大,大多數年份秋熱氣爽,但有的年份陰雨連綿出現"秋寒"。

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和家畜家禽外,野生動植物約有1100餘種,其中動物200餘種,植物900餘種。

農作物:棉花、稻穀、小麥、大豆、大麥、蠶豆、蕎麥、粟、玉米、薯類、花生、芝麻、苧麻、黃紅麻、甘蔗、煙葉等。

動物:獸類有黃鼬(黃鼠狼)、水獺、草兔、狗獾、狐、牙獐、貉、小麝鼠、豹貓、刺蝟、家蝠、穿山甲、長吻松鼠計13種,其中,黃鼬、水獺是著名的毛皮獸,豹貓、穿山甲可入藥。鳥類43種。魚類64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鰍科次之,有不少重要經濟魚類,如青、草、鰱、鯉、鯽、黃鱔、鱖、長江銀魚、紅魷、河豚等。軟體動物15種,其中產於天門河的橄欖蟶蚌(俗名義河蚶)為名貴水產品,享譽全國;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分布在張家大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優良母體品種。兩棲動物4種,其中蟾蜍可入藥。爬行動物11種,其中龜、鱉為貴重滋補品。蠕動動物2種。節肢動物5種,其中蝦、螃蟹、蜈蚣經濟價值均較高。蟲類14種,其中蜜蜂、蠶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它30餘種,不少是害蟲天敵。

植物:在900餘種植物中,有藥材9類152種,其中屬國家收購的有20種,年收購量一般為31.8噸,其中野生半夏行銷國內,有"荊半夏"之稱,1976年採挖量達到155噸;枸杞遠銷江浙兩廣等地,1981年產量達到8噸;還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薺、菱菜等。全市蔬菜有12類,70多個品種。果樹30餘種,其中無花果樹、銀杏(白果)樹等為珍貴樹種。花卉有7類,188個品種。土特產有黃花菜,1985年栽植14754畝,總產2511.7噸,1979年以來,每年上調到省的商品黃花菜,約占全省上調數的45%,還有蓖麻、藥材、大豆和茶葉等。

經濟概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彭市鎮經濟發展經歷了逐步復甦、全面發展、快速發展、穩步發展四個階段。1978年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3.9億元,到"六五"時期,彭市鎮經濟步入復甦階段,期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億元,年均遞增17.4%;"七五"時期彭市鎮經濟步入全面發展階段,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5億元,年均遞增6.8%;"八五"時期彭市鎮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6.8億元,年均遞增14.3%;"九五"時期是天門經濟穩步發展的時期,200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5.56億元,比1995年增長78.2%,年均遞增12.2%;"十五"時期,是天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時期。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彭市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呈較快發展態勢,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十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迅速,二、三產業增長速度逐年提升。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可比價格),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2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17.9%,第三產業增加值47.58億元,增長13.9%,三次產業結構為24.1:37.0:38.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