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又称“诗肠”。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目录

生平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今河南开封)认识韩愈。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因患目疾,自称“草色遥看近却无”,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816年),转任国子监助教,目疾稍愈。迁秘书郎。藩镇李师道仰慕张籍的学识,想网罗入幕,张籍婉拒,写了一首〈节妇吟〉[1]寄给了李司徒[2]

长庆元年(821年),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任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终国子司业。时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因其出身贫寒,官职低微,能较多地接触社会底层的民众,故其所作乐府诗多批判社会,同情百姓的遭遇,颇为白居易等人所推崇,白居易称赞为“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3]。与王建齐名,号称“张王乐府”。《彦周诗话》论道:“张籍,乐府、宫辞皆杰出”。其与白居易,孟郊等所作的诗歌被称为“元和体”。著有《张司业集》,编为五卷。南唐张洎收集其诗400多首编为《木铎集》12卷。明代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收诗450多首。

逸事

  • 张水部,为人所熟知,很多因为一首《近试上张水部》(又名《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经常被用作,考生考前或男女友见家长时,因而甚流行。传为唐代越州(今浙江绍兴)士子朱庆馀献给张籍,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张籍答复《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者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
  • 据云仙散录记载,张籍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诗集烧成灰烬,然后将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不解,就问:“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后,我就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哈哈大笑。[4]

诗词

  《秋思》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5]


参考文献

  1. <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𦈡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泪双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2. 洪迈《容斋随笔》曰:“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作《节妇吟》一章寄之。”
  3. 《读张籍古乐府》
  4. 此事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俱未载。且《云仙散录》,不足信者甚多,未详其真伪。
  5. 中华古诗文古书籍网>秋思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