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飛之死,安喜曾聞鞭督郵①,黃巾掃盡佐炎劉②。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③。

目錄

【釋詞】

①安喜曾聞鞭督郵:指第二回劉備任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張飛鞭打朝廷命官督郵後,劉備棄官。

②炎劉:指漢朝,古代術數家用「五德」之說,以金、木、水、火、土互相生克來解釋歷代王朝的交替。漢朝皇帝姓劉,自稱因火德而興起,故稱炎劉。

③閬(lang)地:指閬中,屬益州巴西郡,為郡治所在地。張飛被害於此地。

三國詩詞《張飛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劉備為關羽報仇,決意出師伐吳。張飛「急兄仇」下令軍中,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掛孝出征。末將范疆、張達因對張飛告曰:「白旗白甲,一時無措」而遭毒打。二人懷恨在心,乘夜張飛醉臥帳中,將其殺害。並割下首級,連夜投奔東吳。張飛死於非命,年僅五十五歲。

張飛是《三國演義》成書過程中最早形成鮮明性格的典型人物,是一位人們普遍喜歡的真實可愛的人物形象。

「安喜曾聞鞭督郵」,詩一開頭就提到「怒鞭督郵」這一事件,可以說它不僅首次凸現了張飛憨直粗豪的性格,而且形成張飛以後一切行為的主導性格因素。「怒鞭督郵」這一細節,只用了三筆,就將張飛性格刻畫得虎虎有生氣。第一筆寫其行動雷厲風行:聞督郵迫勒劉備,「張飛大怒,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徑入館驛,把門人那裡阻擋得住。」第二筆寫其話語擲地有聲:張飛大喝:「害民賊! 認得我麼?」「此等害民賊,不打死等甚!」第三筆寫其暴怒不計後果:張飛「攀下柳條,在督郵兩腿上着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如不是劉備「急喝張飛住手」,幾乎要打殺。這幾筆把張飛的個性刻畫得淋漓盡致,並透過其個性顯示的社會內容,即富有人民性的立場和情感。從一開始,張飛形象就同人民貼近了,紮根在了人民的心坎上。

張飛跟隨劉備,始自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興兵征討黃巾軍,終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東征伐吳遇害,整整三十七年。其足跡遍及「齊楚幽燕吳越秦蜀」,歷經出生入死大大小小戰役,不避艱險、驍勇威猛,留下了一世英名。這首詩以概括的詩句排列了他的英雄業績:「黃巾掃盡佐炎劉。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這些戰役,一是突出其勇冠三軍,萬人之敵。一是頌揚其略施小計,出奇制勝。勇猛、憨直、暴躁是張飛的主導性格因素。這壯美的性格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的唐朝,李商隱就用詩記述了時人的口碑:「或謔張飛胡」,「胡」,燕頷也。形容張飛的頷部特別大,大到包頸,並在上面長滿虎鬚,委實觸目,威猛逼人。因此,俗話常言「猛張飛」,形神益彰。虎牢關戰呂布,長坂橋退曹兵,這些描寫把張飛的勇猛在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里刻畫得極為充分,使讀者不單是從一刀一槍的拼殺中領略張飛的威猛個性,而是從血腥殘酷的戰爭氛圍中,領略了張飛橫矛立馬、「聲若臣雷,勢如奔馬」、令對手望而生畏的壯美風采。張飛性格的鮮靈活脫,還和其性格的多色彩分不開。在巴郡他將計就計擒嚴顏,在瓦口隘他飲酒誘敵敗張郃。平日粗豪魯莽的張飛,施計謀,出奇功,不僅讓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將迷惑上當,而且給讀者以藝術感受,也別開生面,大放異彩。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詩中對張飛作為一代虎將,未能捐軀沙場,馬革裹屍,卻在小人手下,死於非命,抱有極大的同情和悲憫。並與小說情節流露的感情色彩相互輝映。張飛雖被害,但「虎死不倒威」,「當夜寢於帳中,二賊見他須豎目張,本不敢動手」。對一位英雄臨亡的一剎那也不願輕輕的放過,再在其威猛的形象上投向一束光環,寄予敬愛和痛惋之情。張飛死於非命,從其性格上講,也有必然的因素。他暴而無恩,「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劉備曾多次勸戒他:「卿刑殺過分,又常常鞭撻健兒,而且還令他們在自己的左右,此取禍之道,當改之。」張飛不以為然,結果因鞭撻部將,激起怨恨,而被殺害。張飛死後,劉備哀痛萬分,就地將其隆重安葬。至今其墓尚存四川閬中,墓冢封土高十米,楠木挺拔,松柏傲立,竹樹蔥蘢,碧草成茵。墓前有祠廟,廟門正中懸掛「虎臣良牧」的匾額,廟聯是:

威名震三國 長阪瞋目 盪石馳騅 臨陣橫矛 曾使漢 賊聞風喪膽

義氣凜千秋 閬中立祠 雲陽有廟 出師遇難 長令蜀 人疾首痛心

這首詩是毛宗崗保留《三國演義》的原詩,文字略有出人。毛氏將原詩「黃巾掃盡動諸侯」,改寫為「黃巾掃盡佐炎劉」;「佐炎劉」表示劉、關、張結義的目的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是「動諸侯」所能涵蓋的。將「虎牢關下人欽敬」,改寫為「虎牢關上聲先震」,「聲先震」比「人欽敬」形象,也準確。因那是三英戰呂布,張飛一馬當先,用「聲先震」形容更為貼切。特別詩的後一聯「將軍更緩須臾死,吳魏山河總屬劉」改為「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改得好。張飛的死與生,與吳、魏山河是否被劉備一統,沒有直接的內在聯繫。它不同於杜牧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抓住了歷史轉折的關鍵點,而做出的逆向推理。再者改寫的後一聯,詩味深長,表達了對張飛之死的哀惋,與此詩整體意境相協調。但此詩也有不足之處,原詩第三聯「震中州」比毛氏本「定中州」要語意準確。張飛瓦口隘敗張郃是漢中戰爭,當報知曹操,「操大驚,急聚文武,商議發兵救漢中」。因此是「震中州」,而不是「定中州」。此字的敗筆,不知是版本的衍誤,還是毛氏「智者千慮」,偶有一失呢?[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