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銍秀(1915-2009)1915年7月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1928年參加虹橋村農民暴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原昆明軍區司令員、雲南省委書記。

張銍秀
出生 1915年7月
江西永新懷忠鄉虹橋村
逝世 2009年8月14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軍人

目錄

生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營長、中隊長等職,參加了江西田裡、金華山,湖南松山等戰鬥和第五次反「圍剿」,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抗日軍政大學學員、新四軍中隊長、營長、團參謀長、團長、支隊參謀長兼軍分區參謀長等職,先後參加了衛崗、蘇南、丹陽上下會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新四軍旅參謀長、副旅長兼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等職,先後參加了漣水、新泰、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萊陽、濰縣、周村、濟南、淮海和解放上海等戰役戰鬥,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建立了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副軍長、代理軍長、軍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共山東省委常務副書記、昆明軍區副司令員、中共雲南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長、昆明軍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和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軍政軍民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銍秀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中越戰爭與晚年

張銍秀於1969年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5年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他在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因病離開後任西線戰役總指揮,實際指揮了中越戰爭西線作戰,他制訂了作戰方案和10項作戰指導原則,對保證雲南方向解放軍作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張銍秀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了1980年至1985年的中越邊境衝突,他先是指揮雲南方向部隊拔點作戰和部隊輪戰,取得了勝利,1984年,他又親自指揮了兩山戰役,取得了勝利,收復了老山、者陰山。他是解放軍從事作戰指揮年限最長的將領之一。1988年,張銍秀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9年8月14日,張銍秀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1] 張銍秀晚年著有回憶錄《軍旅生涯》(張銍秀回憶錄)。 張銍秀同志是中共九大代表、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中共十三大分別增選、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會長;2007年8月1日,張銍秀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暨全軍英雄模範代表大會代表軍隊老幹部發言。 逝世 2009年8月14日晨因患癌症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5歲。 張銍秀同志逝世後,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王岐山、回良玉、劉淇、劉雲山、劉延東、李源潮、汪洋、張高麗、張德江、俞正聲、徐才厚、郭伯雄、薄熙來、李鵬、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宋平、劉華清、曾慶紅、吳官正、羅干、梁光烈、孟建柱、孫家正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張銍秀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 張銍秀同志的夫人是晚清著名愛國將領丁汝昌(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海戰中寧死不降,服毒自盡)的曾孫女丁亞華——兩大愛國將領血緣的結合!

年譜

1915年7月,生於江西永新懷忠鄉虹橋村。 1928年,13歲兒童團的號手。 1929年,參加少先隊,1930年6月加入共青團。 1933年,參加永新紅軍游擊大隊,任副班長,6月任永安獨立營班長,次年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任副排長,5月任紅6軍團第17師19團7連排長,17師49團副連長,8月參加長征。11月任第18師53團第7連連長, 1935年1月,任紅六軍團特務團第4連連長,4月任18師52團第2營第4連連長,11月參加長征,11月第紅六軍團16師47團第2營營長, 1936年7月,任紅16師2營營長。10月任紅軍中央步兵學校上級幹部大隊中隊長。 1937年,入紅軍大學第四隊、抗大第2期軍事第一隊學習,10月畢業後任譚余保部參謀, 1938年2月,任湘贛游擊大隊第2中隊中隊長,3月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偵察參謀,4月28日任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中隊中隊長、支隊司令部偵察參謀,7月調任2營營長, 1939年1月,任第2團第1營營長,9月任第2團參謀長,隨部挺進蘇南,參加韋崗戰鬥,開闢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上干隊隊長,5月入新四軍軍部參訓隊學習,5月5日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副參謀長,11月調任皖南第1縱隊新編1團團長。 1941年3月,入華東黨校學習,12月任新四軍第7師56團團長, 1943年2月,任含和支隊參謀長,參加皖中1943年春季反「掃蕩」。 1944年9月,含和支隊兼第4軍分區參謀長、新四軍第七師十九旅參謀長, 1946年3月,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19旅副旅長兼參謀長, 1947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19師副師長兼參謀長,9月任第9縱隊26師副師長兼參謀長, 1948年5月,任第9縱隊26師師長,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27軍80師師長,參加了漣水保衛戰和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1949年4月24日,張銍秀率27軍80師解放宣城。 1950年11月,任入朝作戰,任志願軍27軍80師師長,不久升第26軍副軍長,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國旗勳章。 1952年,回國後12月入華東軍區軍事幹部學校高幹隊學習,任隊長, 1953年5月,任26軍代理軍長,9月代理軍黨委書記, 1955年4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0月任26軍軍長, 1956年6月,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8年,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畢業,任68軍軍長。 1967年,兼徐海地區軍管會負責人, 1969年,兼徐海地區革命委員會主任,10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1971年,兼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5年8月,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9年3月,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西線戰役的指揮,1979年12月兼省人大副主任。 1980年~1985年,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兼任雲南省委書記, 1984年4月,先後組織指揮了西南邊陲自衛反擊作戰。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是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1985、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007年8月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暨全軍英雄模範代表大會代表軍隊老幹部發言。 2009年8月14日,晨因患癌症在301醫院逝世,享年95歲。

紅星功臣

張銍秀從一個貧苦出身的放牛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將軍,他光榮的紅色人生,經歷了許多傳奇故事。2012年7月26日,是張將軍的九秩華誕,我們有幸聽取了將軍封存在內心多年的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塊銀圓 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後,張銍秀以優異的成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 1937年10月下旬到11月初,黨中央派張銍秀帶領兩位同志去游擊區工作。 三人經過長途跋涉,衝破敵人重重封鎖線,來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受到周恩來副主席的親切接見。周副主席發給他們每人10塊光洋(銀圓),主要用於交通費和生活費,然後前往南昌投奔陳毅同志組建新四軍進行抗日鬥爭。 張銍秀當時化裝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上尉副官,其他二位同志是中尉服務員。他們購買了船票、制服、武裝帶、牙粉、毛巾等日用品。到達九江時,張銍秀身上的光洋剩下不足4塊了。他又買了一塊懷表、一件毛衣。 張老將軍講述這段歷史如同講述昨天的故事——— 「歷經數日水、陸艱辛奔波之後,我們三人到達湘贛地區蓮花永新游擊區。不久,我哥哥張成秀從家鄉永新來看望我。兄弟相見,悲喜交加。 「我自從離開家鄉就一直惦記着家中的老母親和哥哥、弟弟。知道家中生活艱難,大哥又是家鄉鬧革命的帶頭人,我就拿出2塊光洋給大哥,讓他繼續率領鄉親們鬧革命,替我孝敬日夜掛念着我的母親,撫養幼小的弟弟。 「大哥回去後不久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家中只剩下年邁的老母親和年幼的弟弟張煥秀,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相依為命……」此時此刻,淚花浸滿了這位久經戰火洗禮、浴血奮戰沙場的常勝將軍的眼睛。 張銍秀雖然十分牽掛老母親,但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中,共產黨人只有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顧大家,把兒子對母親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裡。 直到解放後,張銍秀才見到老母親。他拿出當年省下的那塊光洋,給母親講述了自己的那段經歷。當時,老將軍還收藏着這塊銀圓呢! 出生入死 在長征路上,紅軍一邊行軍打仗,一邊打土豪、籌軍餉。 當時,張銍秀是連長,上級分配他帶領保管軍費。於是,他就背着200塊銀圓走在了長征路上。儘管這些銀圓加上身上的輜重有幾十公斤重量,考慮到這是全連的衣食保障和全部費用,絕不能出差錯,更不能丟失,他就時時刻刻把它背在身上———行軍時背着;打仗時,他將銀圓袋系在腰間;吃飯時,銀圓袋也不離身;睡覺時,他背着銀圓袋和衣而臥……有時累得汗流浹背,衣服都濕透了,他也不肯讓人替換一下。 英勇堅強的張銍秀就是這樣背着銀圓袋參加了兩次戰鬥。 這兩次戰鬥非常激烈,張銍秀既要當指揮者,又要與同志們一起英勇戰鬥,還要保護好隨身帶着的銀圓。戰鬥的艱苦可想而知。但他硬是以百倍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率領部隊打敗了敵人,奪取了戰鬥的勝利,身上的銀圓也一塊沒少。 在當時,張銍秀所想到的是:這是革命經費,不僅不能擅自動用一塊,而且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憑着這種堅強的革命信念,張銍秀將這200塊銀圓背到了目的地。 開荒種地 1943年春到1945秋,張銍秀在新四軍第7師含和支隊任參謀長。其時,國民黨一再掀起反共高潮,斷絕了對我軍的一切供應,部隊的吃飯、穿衣、醫藥、武器彈藥全靠根據地自行解決。 張銍秀除領導司令部機關參謀工作、籌劃部隊作戰行動之外,還要親自組織籌劃部隊後方的勤務保障。為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支隊長以下幹部要親自動手開荒種地。張銍秀回憶說:「當時,我在自己的茅草屋前開了一塊荒地,種了各種蔬菜,還養了一群鵝。為調劑和改善生活,有時晚上我還和警衛員張世春一起下稻田去抓田雞、捉黃鱔呢。」 張銍秀夫人丁亞華當時在含和支隊供應處任黨支部書記,她動員所有幹部、戰士克服困難,把供應搞上去。 在新四軍幹部戰士和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先後辦起了被服、織布、彈花、毛巾、鞋襪等6個小工廠。張銍秀還親自找湯家溝的商人幫工廠買了布匹、藥品、油漆材料。1943年,僅夏衣一項,就生產了4230件,保證了全區黨政軍人員的穿着需要。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財富就來了。」張將軍談起這段經歷,一臉自豪。

親歷險境

1940年11月,張銍秀任擴編組成的新四軍一支隊新一團團長。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張銍秀率領新一團為左縱隊前衛。1941年1月4日,駐安徽涇縣雲嶺的新四軍軍部,率皖南部隊主力共9000餘人向蘇南轉移,準備到鎮江以東地區渡江北上,開赴抗日前線。5日,部隊行進到茂林地區,張銍秀發現情況異常,隱約可見兩側有國民黨部隊出現,即派出偵察分隊在兩側警戒。國民黨7個師8萬多兵力對新四軍實施突然襲擊和殘酷「圍剿」。7日7時,新一團到達大康王東南,即遭敵兩個營攻擊,由於張銍秀預先有思想準備和安排,指揮全團迅速展開,敵軍終於狼狽潰退。 次日,新一團與老一團一道涉水向榔橋河守敵攻擊,經激戰強行登岸建立了橋頭堡陣地,打開了向東北方向前進的道路。下午4時,新一團在行進中突然接到支隊命令,回撤向西北方向軍部所在地靠攏。新一團重新回頭攻占已被敵占領的裘嶺一線陣地。當晚,支隊與軍部失掉聯繫,傅秋濤司令員當即決定單獨突圍,由新一團掩護支隊隊部和老一團,然後尾隨老一團突圍。張銍秀指揮全團與敵激戰一整夜,天明後發現老一團一部分部隊尚未突出去,而突破口已被敵40師重兵封鎖,一營又與團部失掉聯繫,他決定新一團堅守磅山及董家山制高點,伺機突圍。他把老一團、支隊特務營和支隊機關等單位人員收攏起來,把馬夫、挑夫、伙夫都組織起來投入戰鬥。戰鬥中,張銍秀親自端一一挺機槍向敵人掃射,打退了敵人一次次衝鋒。 張銍秀率1200名鐵軍將士與敵整整激戰八天八夜,700多名鐵軍健兒陣亡,團政委負傷、參謀長犧牲,張銍秀率餘下數百名將士與敵周旋,邊戰鬥邊突圍。突圍途中,給養完全中斷,只能靠採擷野菜摻和着有限的糧食充飢。隊伍踏着沉重的步履夜行曉宿,翻山越嶺,涉水渡河,邊走邊收攏兄弟部隊被打散的同志。 在荒山野嶺中隱蔽行軍,時而分散時而集中,白天蹲山頭,看地勢判方向,夜深人靜才進入縱橫交錯的山林小道,常常是三五天才能找到一些食物充飢。飢餓、疲勞延緩了行軍速度。張銍秀帶領新一團一直衝殺到長江邊,2月底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他們從團洲過江到達巢(湖)無(為)根據地時,全團僅剩下200多人。這是「皖南事變」中剩下的唯一建制部隊。按路程計算,從皖南地區到繁昌的江岸邊,不過百多里路,新一團卻走了1個多月。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2000多名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4276人被俘,僅有2000多人突出重圍。作為「皖南事變」的親歷者,張銍秀經常回憶起這段悲壯的歷史,並用來教育後人;2002年6月1日,張銍秀來到安徽涇縣新四軍軍部紀念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回憶往事,他激動不已,說:「『皖南事變』犧牲了那麼多同志,為的就是能讓更多的人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鐵軍精神,這是我們的傳家寶。」

==永葆本色 ==

200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共中央決定向70多萬名抗戰老戰士和老同志、海內外愛國人士和抗日將領以及國際友人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表彰他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的突出貢獻。作為代表,9月3日9時30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精神矍鑠的張銍秀與賈亦斌、李水清、焦若愚、趙忠來、劉建章、楊一木、王誠漢、李振恆、王光復等抗戰老戰士、愛國人士和抗日將領,接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打了大半輩子的仗,張銍秀最愛的是一身戎裝,最喜歡講的是炮火連天的戰鬥故事。他經常抽時間到部隊去,到曾經工作戰鬥過的地方去看望官兵,傳播黨的光榮傳統和軍隊的優良作風。 張銍秀是「皖南事變」成建制部隊突圍出來,現唯一健在的當年的團職幹部。退居二線回到北京後,張銍秀常對人說:「江南抗日,新四軍鐵血大江南北,這是段很悲壯、精彩的歷史,我們這些親歷的人有責任把它整理出來教育後人。」在他的積極倡導下,1997年10月,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正式成立,並很快得到了在京2000多名新四軍老戰士的積極支持。張銍秀被選為第一任會長,他像領兵打仗一般,雷厲風行領導研究會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雖然張銍秀在昆明軍區工作的時間只有10年,但他對軍區黨史資料工作非常重視。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併之前,他號召老同志撰寫回憶錄,由軍區黨史辦匯編成書。同時責成黨史辦編輯出版紅軍征戰黔滇史料叢書,修訂了四兵團戰史和五兵團戰史。 1985年,張銍秀堅決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從昆明軍區司令員的崗位上退下來。次年9月,張銍秀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顧委委員,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中顧委委員。1988年7月15日,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雖然退出領導崗位,張銍秀仍非常關心黨的事業和軍隊建設,經常到各地調查研究。在擔任中顧委委員期間,就先後向中央提交各種建設性書面建議十多件,受到中央的重視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尊重。 張銍秀還非常關心邊防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建設。他經常說,「有國就有防,沒有邊防的穩定就沒有國家久安,沒有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全國的小康。」張銍秀經常到革命老區和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調研,與這些地方的領導和人民群眾一起分析研究發展中的問題,先後幫助解決了安徽涇縣列為國家扶貧攻堅縣和安徽無為縣列為老區縣等問題。2003年6月,張銍秀到江西永新老家探親,回到北京後,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寫信,提出加快井岡山鐵路建設問題。不久,鐵道部辦公廳專門致信張銍秀,把井岡山地區鐵路建設規劃向他作了報告。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也專門從江西南昌打來電話,轉達江西革命老區人民對老將軍的感激之情。 張銍秀退居二線後,又忙於社會公益活動,享受着退而不休的樂趣。雖然沒有更多的時間操勞家務,但他始終重視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氛圍可以愉悅精神。張銍秀的夫人丁亞華也是一位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的巾幗英雄,1942年12月19日他們在皖江火熱的抗日戰場結為伴侶。他們為人忠厚正直,忠誠黨的事業,熱愛家庭生活。張銍秀與丁亞華共育有4子4女,是一個溫暖的革命大家庭,四世同堂,充滿了尊老愛幼、歡樂和睦的氣氛。

== 大会发言 ==

各位領導、同志們:在隆重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的盛大節日裡, 我作為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名老戰士,心情非常激動,感慨萬千。此時此刻,我更加懷念締造我黨我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加懷念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英勇戰鬥、流血犧牲的先烈們、戰友們。 1927年,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我的老家永新縣也成了井岡山鬥爭的中心區域。那時,我們這些人只有十幾歲,只知道井岡山上有「朱毛」紅軍,是一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 我1928年參加本縣農民暴動,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又相繼參加了湘 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團參謀長、團長等職,參加了韋崗戰鬥,皖中春季反掃蕩。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19旅副旅長,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6師師長,第三野戰軍27軍80師師長, 參加了漣水、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6軍副軍長,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 80年來,我作為一名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老兵,有幸親歷了我們這支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飽經千辛萬苦而又無比輝煌的戰鬥歷程,倍感振奮和自豪。中國革命、 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反覆證明,我軍不愧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勝利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不愧為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不愧為人民的子弟兵。 我們這支軍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靠的是全軍將士保持和發揚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 、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 我們慶祝建軍80周年,頌揚人民軍隊的輝煌成就,就是要在加快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今天,人民大會堂群英薈萃,英才輩出,我作為一名老兵,心裡感到由衷的高興。我們堅信,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錦濤主席的領導下,我們的人民軍 隊一定會發展得更加強大,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自覺做到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葆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政治本色,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