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张继先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

张继先

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目录

人物简介

张继先为人沉默寡言。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年就九岁。徽宗崇宁以后,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等。张继先天师亦为正一天师清微派大宗师。

张继先得宋徽宗恩宠,却志在冲淡,喜在山中旷逸自怡,清静修道,屡乞还山。作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书“静通庵”赐之,有亭名“翛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据称他曾预知国难,托弟子王道坚转告徽宗当“修德弭灾”。其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有名于世。[1]

文献记载

《汉天师世家卷之三》

三十代天师,讳继先,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二十七代天师之曾孙。祖敦信,父处仁,仕宋知临川县。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于蒙谷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呜,忽笑,赋诗曰:“灵鹦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宴坐碧莲花上,人皆称异,为真仙,今浴仙观有池存焉。

九岁嗣教。崇宁二年,懈州奏盐池水溢,上以问道士徐神翁,对曰:“蛟蕾为害,宜宣张天师。”命有司聘之。明年赴阙召见,问日;“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上悦,令作符进。上览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上问能书否,对曰:“臣尝书《道德经》 。”遂取进上。问修丹之术若何。 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侍入寝殿宫,人竞以扇求书,以经语书之,皆密契其意,中举一握稽首书曰:“保镇国祚,与天长存。”乃上之所御也;赐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见。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书铁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处。瑜顷,雷电昼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问:“卿向治蛟蕾,用何,将还可见否。”曰:“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即握剑召于殿左,羽随见,上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

明年三月,奏盐课复常。五月,召见赐坐,问道法同异。对曰:“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上曰:“然若有同异,便与言为三矣。”因进天心荡凶诸雷法,上亲祀之。七月,建坛传授经录,演法讲说道妙,参礼者云集,皆领悟而去。上御天祥殿,从容问道及时政。对曰:“元佑诸臣,皆负天下重望,乞圣度从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对曰:“陛下弘建皇极,无偏无党,以天下苍生为念,幸甚。”力乞还山。上奖谕许之,赠金帛,皆不受。命近臣具礼饯于国门。

四年复召,建醮内廷,因密奏赤马红羊之兆,请修德。宋徽宗皇帝制曰:“劫汉天师三十代孙张继先,天师在汉,玄功着闻。汝为裔孙,不替远业,传袭祖法,符水有功,虚靖恬和,道行高洁,宜加显锡,昭尚真风。赐号虚靖先生,赐金铸老君及汉天师像。”屡乞还,不许,问何所欲,对曰:“臣所欲,上清观弊陋偏僻,众欲迁而新之,力所未能。”命江束漕臣,即山中度地迁建,赐田以食其众。复立庵于山之北,为天师修炼之所,御书靖通庵额赐之。有亭曰修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奉玉册,上祖师号,封为真君。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学者,率数千百人。

大观丁亥,上遣使,命醮于山中。且召赴阙,时徐神爷同馆居,无何,神翁曰:“世事悠悠,不如归休。”对曰:“归则便归,何思何虑。”神翁遽坐而逝。端阳,召见宫中,若有妖,卿当桔之。对曰:“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内侍奏仁济亭果有妖,俄顷,妖凭一少年,以手抱头,泣拜。天师曰:“汝心自昧,堕在迷途。返尔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地久之,遂苏。上复命以大瓮数十,贮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愈。上遣使问道要,且言神仙可学,不死可致。乃作大道歌授使以进。岁大旱,命祷之,雨三日。授大虚大夫,辞不受,御制诗以赐。

大观二年,还山。赐金帛,力辞曰:“臣一野褐尔,得以无用。”公卿祖送塞道,揖别曰:“聚散本常理,出处无定期,浮生倏忽,诸公勉之。”还山,与弟子曰:“江湘入蜀,有二十八治,叉之自秦川还山,即西源筑庵居之,扁曰:浑沦。沂阳琼林台北有为爱西源,好绝句五首。”时石自方从鄱阳来,与之游。一日,语以死生之变。自方曰:“吾得全于天,不知好生,不知恶死,奈何得以死哉。”答曰:“不然,尔谓得全于天,天复得全于何。真宰不明,性识交炽,一真独露,万劫皆空,则天亦无所全。”自方有省。

政和二年,遣使复召,以疾辞。俾弟子王道坚奉谢,以修德弥灾为告。劫改上清观为宫,授道坚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命预禳国难,遂还吁江。王文卿皆以道术同显于朝,既还山,亦常往还,由是日旷逸自怡,或风晨月夕,穷幽极险,徙倚歌味,每有自得。一日,题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龙行未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人莫能测。尝游麻姑,憩齐云亭,叹曰:“蓬莱步入,清浅其桑田乎。”靖康之变,其言始验。丙午,金人寇汴,上与太上皇思天师预奏之言,遣使亟召。至泗州天庆观,索笔作颂曰:“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船发,移迹洞天间,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下红日,烟雨若潜潜。”书终而化。时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师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张宪适至,率士民葬于龟山之下。

初天师在京时,太学生陈东、易观以终身问,天师曰:陈东为忠臣,垂名不朽。易观为县,以寿终。□ 高宗南渡,陈东上言,乞罢黄潜善,汪伯彦,东被杀。易观为太和令,家贫,以年终。

天师既化,越十六年绍兴辛酉,西河萨守坚游青城,遇于峡口,授以符法,及《水调歌》 一阕,授书一缄,履一只,令达嗣天师。抵山,嗣天师发书,异之,令人启泗州定,惟一履存,方知其尸解。后亦有遇于武夷、罗浮者。元武宗皇帝制曰:“朕惟广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唐桑楚居畏垒,礼膺尸祝之荣,蚓奕叶振迈于真风,宜锡号优祟于昭代。嗣汉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潜心冲默,善性粹和,道集虚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尝因宋主燕闲之问,极陈老氏清净之宗。神得一以灵,故祷祠而辄应。物归根曰静,惟精气之长□ 存。是用增宠秩于仙阶,袭嘉名于祖牒。仍羽人濯阳谷,岂徒想于高踪,乘白云,归故乡,尚柢承于先命。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九

张继先字遵正,乃二十六代之后。宣教郎、临川知县,名处仁,字德玄,第二子也。九岁承袭真人之教。宋徽宗崇宁以来,凡四召至阙,赐号虚静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初,神宗以真人印文阳平治都功印凡六字用昆玉刻之,藏于三清储祥宫法从库,将以界有道者。至是,以赐继先。已而进封真人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仍诏有司就国之束建下院以居之,赐额日崇道。又赐缙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改赐上清正一宫额,追封其祖及父先生号,度其祖母陈氏、冯氏,妹葆真皆为道士,建真观以居之。复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绍先假将仕郎,恩责甚厚。先生志在冲淡,引辞以归。尝作静通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又因祖师云锦山龙虎丹鳌而修炼焉。瑞彩祥光,昭一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遗迩犹存。后着心说及大道歌,以贻于世。丁未,年三十六岁,钦宗诏赴阙,至泗州解化。己酉年冬,赴杭州薜门下生日斋。是年大盗入境,先生预告众而去。至今道倡往还,多见在罗浮、西蜀,隐显不定云。一云戊申六月,先生与河东张统制自京师回,至泗州吁贻织舟税亭,小不快,饮汤一杯,便化去,身如蜡色。延昌观道士请尸安葬,税官不从,叶葬于官地,张侯实主其事。后张得旨取刘文口起,具言仪真会信州张久中敦武道其事,久中云:是时天师来死于此江,口有仙墓存焉。未几,有人自归州来,附天师谢张侯书,乃知不死。复有人见在惠州罗浮者。

三十代天师小传

三十代天师讳继先字嘉闻,赐号虚靖先生,乃二十九代子仁之弟名处仁字德玄第二子,又朝英之从子也。宋元祐七年壬申(西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于蒙古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忽笑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拒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晏坐碧莲花上,人皆称异为真仙,今浴仙观有池存焉。九岁嗣教。宋崇宁四年(西元一一0五年)徽宗皇帝召赴阙,年甫十三岁,召见便殿,帝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又令作符,帝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又问修丹之道?对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帝悦其言,命入寝殿,赐宴而出。

懈池水溢,民罹其害。帝召使治之,真人即书一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使投池岸圯处,雷电交作,有一巨蛟死水面,帝因问卿向用何将?还可见否?对曰:臣所役者关羽,即握剑书符,召于殿左,羽随现形。帝大惊!因封羽为崇宁真君。真人乞还山,帝命近臣饯送之,赐号虚靖先生,真人役使雷霆,如用奴隶,斩妖逐崇,随手斯应。

宋徽宗皇帝制曰:敕汉天师三十代孙张继先天师在汉立功著闻,汝为裔孙,不替远业,传袭祖法,符水有功,虚靖恬和,道行高洁,宜加显锡,昭尚真风,赐号虚靖先生。赐金铸老君,汉天师像。履乞还不许。端阳召见,宫中若有妖卿当袪之?对曰: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内侍奏仁济亭果有妖,俄顷,妖凭一少年以手抱头泣拜,天师曰:汝心自昧,堕在迷途,返尔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帝,久之逐苏,于高纵乘白云归故乡,尚祇承于先命。上复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诏先假将士郎,先生志在冲淡,引辞以归,尝作静通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又因祖师云锦山龙虎丹而修炼焉,瑞彩祥光,照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等遗迹犹存。后著心说极大道歌,以贻于世。

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人入寇,时徽宗为太上皇,思昔日赤马红羊之兆,遣使往召,真人承诏至泗州作颂曰:一面青铜镜,重景苍玉山,恍然夜船发,移迹洞天间,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红日下,烟雨若潜潜。书毕,端作而近,年三十有六。未几,精失信至,是日汴京陷。然于宋建炎三年己酉(西元一一二九年)冬,复见赴杭州薛门下生日斋,是年大盗入境,先生预告众而去,至今道侣往还,多见在罗浮,西蜀,隐显不定云。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正虚靖弘悟妙道真君。

三十代天师宝诰及注解

虚靖天师宝诰(1)志心皈命礼。白雪丹霄,黄芽旧积(2)。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飞步之玄(3)。玉局箓符汉祖传,正一斩邪之秘旨(4)。维一登名于紫府,为一掌握于雷霆(5)。伐疵疠于青宁,灭妖氛于下界(6)。巍巍荡荡,渺渺玄玄(7)。度太极登紫微,聚三华朝五炁(8)。随机格物,咸邪遵承(9)。祖师三十代天师。虚靖弘悟妙道张真人,玄风演化天尊(10)。

【注解】:

(1)虚靖天师宝诰:张继先(公元1092年-公元1127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北宋末年著名高道,为龙虎山天师道教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飞升,世寿三十六载。

(2)白雪丹霄,黄芽旧积:白雪,即水银,也指唾液。黄芽,即丹鼎派所说之黄金。白雪黄芽合称“黄白之术”。旧积,积累修道。

(3)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飞步之玄:三五飞步,即踏罡之法。《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玉经》云:正一法本一气而生三,动化于五,故号“三五法”也。

(4)玉局箓符汉祖传,正一斩邪之秘旨:箓符,召役神将之法碟。汉祖,东汉祖天师张道陵。

(5)维一登名于紫府,为一掌握于雷霆:登名,即上奏。紫府,一说为神仙居住之宫阙,一说为丹成之后出元神之所。雷霆,雷法。

(6)伐疵疠于清宁,灭妖氛于下界:疵疠,灾害瘟疫。此句言虚靖天师盐池收妖之故事。

(7)巍巍荡荡,渺渺玄玄:形容词,喻虚靖天师道法之玄妙。

(8)度太极登紫微,聚三华朝五炁:度,达到。三花,人花、地花、天花。人花炼精化气、地花炼气化神、天花炼神还虚。五气,五行之气。此句可见虚靖天师道法之高。

(9)随机格物,咸邪遵承。格物,穷究事物原理。咸邪,感应。此句喻意虚靖天师之广大圣德。

(10)祖师三十代天师。虚靖弘悟妙道张真人,玄风演化天尊: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封“虚靖弘悟妙道真君”,道教尊为“玄风演化天尊。”

思想著述

张继先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

张继先会通祥宗,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认为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应“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直澄湛,万祸消灭”,认为“道不远,在身中”,“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劝来拜受天师秘箓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讼》)、《心说》等传世,后代天师明张宇初辑有《虚静真君语录》七卷,多叙述张继先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的《心说》谓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守一虚无,即离尘绝世。一念萌动,即堕轮回之苦。其论说、书信、诗歌,明张宇初编次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行世,收入《正统道藏》。另外,《正统道藏》又收有署题“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道起心学

陆九渊的先祖与道教也有难解之缘。据记载,道教中的著名学者,天师道变革运动的领袖人物陆修静就是陆家“第十七代祖”他的八世祖就是唐末著名道人陆希声,曾任唐昭宗相,其所著《道德真经传》今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决类,是研究陆氏道教思想的主要资料。

陆九渊生活与讲学的江两历来是道教活动的中心之一。陆九渊讲学的象山精舍位于应天山(陆重新命名为象山,他也因此而得名“象山先生”),他认为“实龙虎山之宗”。象山龙虎山相距不远。而龙虎山在北宋时已经成为道教在南方的活动重心。其间有六位天师,被皇帝受封为“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陆九渊与道士直接交往的资料不多。有研究者认为,陆家与龙虎山的天师府更有着亲情往来,“青田陆家老屋与龙虎山天师府及张氏家族结缘,通婚结亲者不少。陆九渊的表姐夫张禹锡就是当时健在的‘天师世家’中的知名人物”。淳熙三年(陆九渊三十八岁)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去世,陆九渊作诗挽张正应:

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门闻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大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

从陆几渊的挽诗中可以看出,陆九渊对道教的术语(“三岛”、“几天”)可以信手拈来,对张正应抱有尊崇之意,陆九渊对道教的养生术也不陌生,“某年来气血殊惫,颇务养息,然亦不遂所志”。

有的研究者据陆家和天师府的亲缘关系认为,陆九渊正是借此便利条件,先睹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5]为自己日后创立“心学”打下早期的理论基础的。此说见《陆九渊全传》第40页至42页,作者吴文丁先生正是抚州人,作者近十年间三易书稿,怀着一颗对先贤和乡贤的热爱崇敬之心,查阅了大料史料,家谱,碑碟,走访了陆九渊生活、学习、讲学、为官的地方,聆听了陆九渊的各种民间传说。在史料和田野调查及民间传闻相结合印证的情况下,作出此推论,故采用之以就教方家。

张继先的《心说》全文如下: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观之,岂不大乎?岂不贵乎?然而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盖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恶,故有天堂地狱因果之报,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若夫达人则不然也。故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万祸消灭。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谓‘常’者,越古今而不坏者是也。所谓‘妄’者,一念才起者是也。庄子曰:“既以为物矣,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在易也,其为大人乎?”自兹以往,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譬如有发,朝朝思理。有身有心,胡不如是。行住坐卧,勿使须臾离也。无何有之乡,华胥氏之国,吾其游焉。

陆九渊生前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态度反对著书,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不多,其中写的诗歌更少,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本人与天师府的情谊。他与天师道的高道间,除了亲戚往来外,相互讲学论道,切磋长益也是不可少的。[7]陆九渊的思想在就是在这种乡风到家风中潜移默化地嵌入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分。

传说轶闻

张继先盐池收妖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山西解州盐池水溢,采盐不成,盐税收不上来,地方官忙急报朝廷。徽宗听报,便询问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说:“这是孽蛟作怪,必须请张天师来收妖。”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龙虎山,礼聘张师来京。

且说这一代天师,正值第三十代,名叫张继先。幼年时,人就称为真仙,九岁嗣位为天师,应诏来到京师时,年仅十三岁。徽宗见面,便问:“你住在龙虎山,曾见过龙虎否?”张继先答道:“住在山中,老虎是常见到的,龙呢,今天才见到龙颜。”徽宗大喜,让他画上符来。徽宗一边看符,一边问道:“它的灵验从哪儿来?”继先回答:“神气寄寓在上面,灵验也就跟着来了。”徽宗又问他可知修炼金丹的方术,继先回答说:“这是山野之人的事业,陛下只要清静无为,功德同于尧舜,便已足够。”徽宗听后很是高兴,赐宴而出。

次日,徽宗才对他说:“解州盐池水溢,民众遭受灾害,所以召你来救治。”张继先受命之后,马上在铁简上画符,让弟子祝永佑跟着太监同往解州,将符投入盐池岸崩之处。过了一阵子,震雷惊电轰鸣,白昼如晦,及天光重开,有孽蛟被斩死在水中。听了太监回来报告,徽宗便问张继先:“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将?能让我见一见么?”回答说:“臣所召役的,便是关羽,马上就可召来。”说完便手握印剑施法召将,关羽随之现身。徽宗一见吃了一惊,手上正好拿着枚崇宁年间铸的铜钱,便掷给关羽,说:“以这钱名封你。”所以人们称关羽为“崇宁真君”。

张继先收妖之后,大得徽宗赞赏,便想长留他在宫中,但继先却坚辞还山。过了若干年,朝廷又召他入京,徽宗对他说:“宫中似乎有妖怪,你须帮我驱除。”继先回答说:“听到古人说,邪不胜正,只要陛下您赶快修德,妖怪必定自己消失。”一会儿,太监来报,仁济亭真的出了妖怪,那妖精附在一个少年身上,抱头呜呜地哭。天师对他说道:“你自己把自己本心蒙昧了,坠落在迷途,不知还返。赶快恢复你本来面目!”那少年闻说倒仆在地,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徽宗为此封张继先为“太虚大夫”,但他没有接受仍坚辞还山。徽宗末年,政治混乱。继先眼见祸乱将起,曾借麻姑故事发挥说:“蓬莱水浅,沧海又要变桑田了吗?”及靖康之乱,大家才明白他话中别有深意。

正一天师

清微派发于元始教下,历三皇五帝,经商、周、两汉,而兴于魏、晋,昌于宋、元、明、清,数千年不衰。

陈采真人《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载:“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正统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黄庭经》、《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盖皆出于魏元君及其门人之手。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正一各宗逐渐合流,清微法脉合入正一天师派,于三十代天师时形成清微弟子授箓于龙虎山必需习练清微雷法的正一天师清微法脉。

正一天师清微派以雷法为宗,求天人合一之境,内炼以基础。心诚于中,而获感于天;践行宗门要旨“修于内,方能发于外” 。

参考文献

  1. 张继先.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