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萱
張瑞萱,是晚清時期推行民主、法治的革命者之一,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1]
張瑞萱 | |
---|---|
晚清時期推行民主、法治的革命者之一 | |
出生 |
清光緒六年 山東壽張縣曹嶺村 |
逝世 | 1928年 |
職業 | 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 |
他的一生廉潔自持,兩袖清風,為中國的"憲政"大業求索、奔走、吶喊,直至生命最後一息。 [2]
目錄
人物簡介
晚清政府的無能積蘊,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滅亡。
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民族復興、中國統一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從而開始了民主主義時代。
張瑞萱,就是這個時期推行民主、法治的革命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
生平履歷
張瑞萱,族名張金蘭,生於清光緒六年(山東壽張縣曹嶺村人,今台前縣)。
少時家境貧寒不能入學,農閒常隨夥伴去外村私塾旁聽。
先生髮現他聰明愛學,口齒靈利,是個人才苗子,就決定不收費准其隨讀。
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於1904年考入山東法政高等學堂。
張瑞萱學習刻苦又思想進步,看到清廷腐敗,列強入侵,作為莘莘學子,他立志要為民族興亡、振興中華而革命。
孫中山先生於1905年在日本組成中國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提出"三民主義"學說。
同盟會的號召在國內得到強烈響應,各地仁人志士踴躍參加。
1907年,丁惟汾先生回國擔任中國同盟會山東會長,張瑞萱是其發展的首批同盟會會員。
他剪了辮子,投身到反清革命鬥爭中。隨之,宣傳"三民主義",走遍山東數十縣,歷盡艱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者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
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時,張瑞萱被推選為國會議員侯選。
1913年4月舉行的民國第一屆國會競選,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占絕大多數,張瑞萱被選為眾議院議員。
時國會制訂憲法草案,竊取大總統職位的獨裁者袁世凱,於1914年1月10日下令停止國會議員職務,飭令回籍。
並對國民黨活躍議員逮捕迫害,徐鏡心被殺,丁惟汾回日照老家務農。
張瑞萱由北京水門逃走,經天津、上海取道香港至雲南,參加唐繼堯、蔡鍔組織的靖國聯軍,任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
1915年12月25日,聯軍誓師出兵四川,北伐討袁,全國響應。在北伐軍的強大壓力下,袁世凱結束了短暫的"洪憲"皇帝生涯。
這就是史稱的雲南起義,後被上海影片公司請到唐繼堯及張瑞萱等,拍攝了影片《洪憲之戰》,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
袁死於1916年6月6日,後北洋軍閥更加爭權奪利,割地自雄,又有軍閥張勳擁清復辟。
張瑞萱不顧個人安危前去說服,在頑軍荷槍實彈、明光刺刀下昂首陳詞,勸其擁護孫中山,維護民國大業。張勳被其膽識所震驚,未敢加害,安然送出。
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張瑞萱參加了孫中山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在護法運動中,他表現非常積極,得到孫中山先生重視。
9月1日,非常國會舉行大元帥選舉,孫中山以84票當選,唐繼堯、陸榮廷當選為元帥。眾議院議長吳景濂、議員張瑞萱等150多人,參加舉行的大元帥授印儀式。
民國八年(1919),爆發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五、四運動"。
張瑞萱被派往上海,發動山東同鄉會在上海進行遊行、集會、罷市、罷課,抗議北洋政府逮捕北京學生,反對賣國條約二十一條。
張瑞萱代表山東同鄉會多次在上海民眾拒約大會上發表措詞強硬的演說。警告北洋政府,如果敢簽賣國條約,我們:"速組自治機關,籌備民國自治、自決、自救",表現了堅決不妥協的精神。
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孫中山、唐繼堯派張瑞萱等前去說降。陳炯明對孫、唐不屑,日後中山先生驅走陳炯明而重組大元帥府。
是年,黎元洪復任總統,開國會於北京,張瑞萱應邀北上,參加國會。時直奉之戰爆發,張又離開北京,隨林森前往昆明。
受唐繼堯賞識,留任雲南司法司長、高等審判廳長、高等檢察署長、聯治籌劃處處長等職
。因唐主張"聯省自治",想獨霸西南一方,張瑞萱漸漸發現自己的報國之志受到束縛,追隨中山先生所主張的,以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步驟治理民國的政策難以實現,軍閥割據,國家將破。
他毅然離開雲南,北上尋找故舊,為民國大業而奔走。
1924年,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
蔣介石表面擁護,取得中山先生信任,提他為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病逝,之後蔣漸漸撕下"右派"偽裝,先後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並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各地清黨。
1928年5月,張瑞萱返回上海,參加由章太炎、唐紹儀、白逾桓等組織的大同盟。該組織識蔣與袁同是竊國大盜,旨在推翻蔣介石專制政權。
張瑞萱在山東享有較高聲譽,而在國會更有金剛之稱。大同盟反蔣計劃被蔣介石偵知,張瑞萱的名字上了特務的黑名單。
9月,張再度回山東,住在煙臺原同盟會北方支部。準備在山東組織三個師兵力,採取辛亥革命方式,各省響應,推翻蔣介石專制政府。
10月10日是民國國慶日,張瑞萱應劉珍年之邀參加了國慶閱兵。劉珍年原是膠東半島的頑固軍閥,被蔣收買成心腹,提拔為國民軍暫編第一軍軍長。
當天晚上,劉指使特務潛入東海道署張的住所,用刀斧慘絕人寰地將其殺害。
張瑞萱被害之後,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紛紛譴責暗殺國會議員的罪惡行徑。
在濟南,山東各界人士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悼念活動,公祭三天,國民黨黨部及社會各界都致挽、敬獻花圈。
歷史評價
張瑞萱一生廉潔自持,兩袖清風,從政一生未存一分錢,沒購一分田,為其子留有家訓:"圖一文錢,一文不值,立萬年業,萬世留芳"。
他一心為國,一生為中國的"憲政"大業求索、奔走、吶喊,直至生命最後一息。
爭取以法治國,實現民主祥和的社會,是一代代仁人志士所奮鬥的目標。張瑞萱就是中國"憲政"史上的勇士,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
憲政,是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們理想的社會民主政治理念,是"最終還政於民" 的法治治理國家的理想目標,沒有真正的模板,也沒有具體的適合當時國情的科學論證。
中國在經過了大變革時代,由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合法地位,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法治社會,賦予了"憲政"新的內涵。
從此,進入並不斷發展着適合中國國情的"憲政"。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更替回歸到了最讓世代中國人稱頌的"禪讓"制,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又一個"堯天舜日"時代已經展現給了世界並且將持續下去。
胡錦濤主席說過:"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我們可以告慰民主革命先驅、革命先烈們,他們所期盼的祥和中國、法治國度得以實現,中國的民主與法制也不斷進步與時俱進,日臻完美。
如今國家昌盛,祖馨傳承,人民安居樂業,這些都是革命先驅們所追求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歷史之冊也將永遠銘記先烈英名,以昭後世。
張瑞萱先生的遺骨於2010年5月被其後人遷往浙江杭州。
2011年10月10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在浙江省民革的努力下,國家追認張瑞萱先生為革命烈士,其遺骨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安置在革命烈士陵園並立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