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5日) |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9年9月5日) |
==張柬之==( 唐代名相、詩人)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唐朝名相,詩人。張柬之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後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武則天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傑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過了一段時間又得姚崇推薦,於是升任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歲。
張柬之 | |
---|---|
原圖鏈接 [1]]] 唐代名相、詩人 | |
出生 |
襄陽 | 625年1月1日
國籍 | 中國唐朝 |
別名 | 謝清晝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詩人、宰相 |
目錄
人物生平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襄陽)人,唐代著名宰相,以主謀迫使武則天退位而知名。武周時,歷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宰相。705年1月,用謀除去張昌宗、張易之兩位弄臣,逼武則天退位。2月,恢復唐國號。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他們勾結韋皇后,詆毀張柬之。同年5月,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同時罷相。柬之自請養病返襄州,乃出為襄州刺史。次年6月,貶新州司馬。至新州,憂憤病死。
恢復李唐
起端
自從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繼承人問題就成了眾人關心的焦點。如今,隨着武則天的衰老,它又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雖然李氏子孫已經失去權勢,但武氏子弟仍然沒有確定的把握能夠在武則天之後登上皇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還有李顯和 李旦兩個昔日的皇帝存在。 大臣們因此勸告武則天說,她應當將帝位傳給 兒子,這樣在死後就可以和 李治一起配享太廟,接受 子孫後代的供奉。但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境遇將會悲慘得多,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發展
大臣們的意見顯然給了武則天很大觸動,公元698年,在外多年的 廬陵王李顯被迎接回朝,重新立為太子。但她並沒有急於定下繼承人,而是繼續維持這種模糊的局面,讓政局不至於過早變得動盪。但與此同時,她也在悄然打擊着一切關於繼承人問題的猜測和流言。武家子弟會突然被免去官職,李旦的兩名寵妃也被她下令殺死,其中一位正是日後 唐玄宗 李隆基的生母。沒有人能看清武則天的真實用意,她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平衡着各方的勢力,在局勢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沒有一方勢力敢於輕舉妄動。
經過
儘管許多事情表面看來還不明朗,但武則天一直在做着悄無聲息的安排。公元696~69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 孫萬榮的率領下起兵反叛,並自號「無上可汗」,這也是契丹歷史上首位稱可汗的人。這原本是一場小規模的叛亂,但武則天卻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機,她大張旗鼓地平定叛亂,並命令武氏子弟參加這次討伐。儘管大臣們認為這純屬小題大做,但武則天還是興師動眾,迅速調集大軍進行征討。後人認為此時的武則天已經開始擔心身後武家子弟的歸宿,她極力希望 李武聯合執政的格局能夠儘量延續下去。一方面,她清醒地意識到,在她死後仍舊會是李氏皇族即位執掌天下,武氏政權很難延續;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武氏勢力能夠在她死後牢牢控制政局,不至於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刻意將營州之亂事態擴大,希望能夠藉此擴大武氏執掌兵權的勢力範圍,依舊在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經過變化
晚年的武則天顯得有些疲倦,她的注意力已經從政治事務上移開,轉向因多年事務繁忙而被忽視的個人生活。這時兩位名叫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兄弟成為她生活中兩位重要的人物,他們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則天的寵愛,許多投機者趁此機會對他們大加奉承,曾有人讚美 張昌宗(六郎)的容貌如 蓮花一般俊美,但隨即就有人反駁說,倘若表述為「蓮花似六郎」會更加恰當,他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稱許。這位曾經對政治擁有高度熱情和驚人判斷力的女皇如今顯得極為慵懶,由於她表現出的對 政事的懈怠和意興闌珊,張氏兄弟藉機逐漸掌握了對政事的處理權。他們的肆意橫行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而他們的愚蠢也令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同時對他們充滿厭惡,這幾乎已經註定了他們在武則天失勢後必然會遭到厄運的下場。
復唐概況
武則天嗣聖二十二年(公元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強硬派,決定以強對強,用強硬的 手段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 李顯,重新恢復 李姓天下。
張柬之概況
張柬之沉穩有謀,果斷敢行。年已八十有餘,但復唐雄心須臾不忘。早年任合州 刺史時,便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相互有約:「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 匡復。」不久張柬之入朝為相,立即推薦楊元琰為羽林軍 將軍,控制京城軍權。同時又陰結一些要害部門,伺機起事。
起端
當時武則天生病甚篤,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怕武則天去世,自己無法圖存,所以也在居中用事,暗蓄異謀。張柬之以為時機已至,不能再緩,於是又把同道 桓彥范等都安插在御林軍中當將軍,直接控制保衛皇宮的禁軍。
發展
諸事安排停當,張柬之便率左右羽林軍五百餘人,直入玄武門,並派人強行從東宮找來膽怯疑懼的太子李顯,一起突入內殿。二張聽到 風聲,慌忙從武則天房裡跑出來探聽情況,恰被張柬之碰上。張柬之毫不遲疑,即令就地處斬。然後直奔武則天的寢室 長生殿。殿前侍衛環立拒進,張柬之鬚眉倒豎,大喝一聲「退下」,大踏步帶兵敲響了武則天臥室的大門。
經過
武則天聽到人聲雜沓,料知有變,便竭力支撐起身子,厲聲問道:「何人膽敢作亂?」張柬之帶着太子已擁兵到了床前,齊聲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預聞……」
武則天仍以一貫的強硬態度,對太子怒目而吼:「汝敢為此麼?但二子既誅,可速還東宮!」
張柬之等以硬對硬,大聲道:「太子不可再返東宮,以前天皇唐高宗以愛子托給陛下,現太子年齒已長,天意人心,久歸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誅賊,願陛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
武則天實不甘心女皇的威風就此熄滅,當然不願馬上傳位,沒料到自己強硬,對手卻更加強硬,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勢。又見人勢洶洶,刀光閃閃,她也只能一下子軟癱下來,口中說:「罷罷!」身子已重新縮進床裡邊去了。
結果 第二天,張柬之等毫不偷閒,把異己分子或捕或殺,乾淨利落消除後患,然後讓 太平公主直接找武則天,勸迫傳位。不多時, 唐中宗李顯復位,真正掌握了國政。
張柬之鑑賞
顯然,對於像武則天這樣敢作敢為、言出不二,尤其是在十五年之中以強硬態度控制朝政而得心應手的人,如採用軟弱退讓的手法,只能使武則天更加強硬,更加為所欲為。在這場爭取皇位的權力鬥爭中,以張柬之為首的一幫人,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協忍讓的做法,果斷用強,決不手軟,決不講情面,從而一步到位,取得了復唐的成功。應該說,張柬之「以硬對硬,一步到位」的做法,在當時是最為明智的。
武則天鑑賞
此後李顯重新登上皇位,武則天終於遠離了政治紛爭,度過了近一年的平靜生活。這年冬天,她以八十二歲高齡去世,臨終前留下遺囑,去 皇帝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 高宗李治合葬 乾陵。雖然在一生的漫長歲月中,理智讓她選擇了一條遠離情感的道路,但當生命即將到達終點時,她依然選擇與親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個世界裡面對他們充滿複雜情緒的目光。
史書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
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也。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好《三禮》,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進士擢第,累補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征試,同時策者千餘人,柬之獨為當時第一,擢拜監察御史。
聖歷初,累遷鳳閣舍人。時弘文館直學士王元感著論云:「三年之喪,合三十六月。」柬之著論駁之曰:
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不刊之典也。謹案《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左傳》曰「禮也。」杜預注云:「僖公喪終此年十一月,納幣在十二月。士婚禮,納採納徵,皆有玄纁束帛,諸侯則謂之納幣。蓋公為太子,已行婚禮。」故《傳》稱禮也。《公羊傳》曰:「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喪娶。在三年之外何以譏?三年之內不圖婚。」何休注云:「僖公以十二月薨,至此冬未滿二十五月,納采、問名、納吉,皆在三年之內,故譏。」何休以公十二月薨,至此冬十二月才二十四月,非二十五月,是未三年而圖婚也。按《經》書「十二月乙巳公薨」,杜預以《長曆》推乙巳是十一月十二日,非十二月,書十二月,是《經》誤。「文公元年四月,葬我君僖公」,《傳》曰,緩也。諸侯五月而葬,若是十二月薨,即是五月,不得言緩。明知是十一月薨,故注僖公喪終此年,至十二月而滿二十五月,故丘明《傳》曰,禮也。據此推步,杜之考校,豈公羊之所能逮,況丘明親受《經》於仲尼乎?且二《傳》何、杜所爭,唯爭一月,不爭一年。其二十五月除喪,由來無別。此則《春秋》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之明驗也。
《尚書伊訓》云:「成湯既沒,太甲元年,惟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祀於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孔安國注云:「湯以元年十一月崩。」據此,則二年十一月小祥,三年十一月大祥。故《太甲》中篇云:「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是十一月大祥,訖十二月朔日,加王冕服吉而歸亳也。是孔言「湯元年十一月」之明驗。《顧命》云:「四月哉生魄,王不懌」,是四月十六日也。「翌日乙丑,王崩」,是十七日也。「丁卯,命作冊度」,是十九日也。「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是四月二十五日也。則成王崩至康王麻冕黼裳,中間有十月,康王方始見廟。則知湯崩在十一月,淹停至殮訖,方始十二月,祗見其祖。《顧命》見廟訖,諸侯出廟門俟,《伊訓》言「祗見厥祖,侯甸群後咸在』,則崩及見廟,殷、周之禮並同。此周因於殷禮,損益可知也。不得元年以前,別有一年。此《尚書》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之明驗也。
《禮記三年問》云:「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有已,復生有節?」又《喪服四制》云:「變而從宜,故大祥鼓素琴,告人以終。」又《間傳》云:「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醬。中月而禫,食酒肉。」又《喪服小記》云:「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此《禮記》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之明驗也。《儀禮士虞禮》云:「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此禮周公所制,則《儀禮》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之明驗也。此四驗者,並禮經正文,或周公所制,或仲尼所述,吾子豈得以《禮記》戴聖所修,輒欲排毀?漢初高堂生傳《禮》,既未周備,宣帝時少傳后蒼因淹中孔壁所得五十六篇著《曲台記以授弟子戴德、戴聖、慶溥三人,合以正經及孫卿所述,並相符會。列於學官,年代已久。今無端構造異論,既無依據,深可嘆息。其二十五月,先儒考校,唯鄭康成注《儀禮》「中月而禫」,以「中月間一月,自死至禫凡二十七月」。又解禫云:「言澹澹然平安之意也。今皆二十七月復常,從鄭議也。逾月入禫,禫既復常,則二十五月為免喪矣。二十五月、二十七月,其議本同。竊以子之於父母喪也,有終身之痛,創巨者日久,痛深者愈遲,豈徒歲月而已乎?故練而慨然者,蓋悲慕之懷未盡,而踴擗之情已歇;祥而廓然者,蓋哀傷之痛已除,而孤邈之念更起。此皆情之所致,豈外飾哉。故《記》曰:三年之喪,義同過隙,先王立其中制,以成文理。是以祥則縞帶素紕,禫則無所不佩。今吾子將徇情棄禮,實為乖僻。夫棄縗麻之服,襲錦縠之衣,行道之人,皆不忍也,直為節之以禮,無可奈何。故由也不能過制為姊服,鯉也不能過期哭其母。夫豈不懷,懼名教逼己也。若孔、鄭、何、杜之徒,並命代挺生,范模來裔,宮牆積仞,未易可窺。但鑽仰不休,當漸入勝境,詎勞終年矻矻,虛肆莠言?請所有掎扌適先儒,願且以時消息。時人以柬之所駁,頗合於禮典。是歲,突厥默啜表言有女請和親,則天盛意許之,欲令淮陽郡王延秀娶之。柬之奏曰:「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表入,頗忤其旨。神功初,出為合州刺史,尋轉蜀州刺史。
《禮記三年問》云:「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有已,復生有節?」又《喪服四制》云:「變而從宜,故大祥鼓素琴,告人以終。」又《間傳》云:「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醬。中月而禫,食酒肉。」又《喪服小記》云:「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此《禮記》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之明驗也。《儀禮士虞禮》云:「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此禮周公所制,則《儀禮》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之明驗也。 《神探狄仁傑前傳》中的張柬之 此四驗者,並禮經正文,或周公所制,或仲尼所述,吾子豈得以《禮記》戴聖所修,輒欲排毀?漢初高堂生傳《禮》,既未周備,宣帝時少傳后蒼因淹中孔壁所得五十六篇著《曲台記以授弟子戴德、戴聖、慶溥三人,合以正經及孫卿所述,並相符會。列於學官,年代已久。今無端構造異論,既無依據,深可嘆息。其二十五月,先儒考校,唯鄭康成注《儀禮》「中月而禫」,以「中月間一月,自死至禫凡二十七月」。又解禫云:「言澹澹然平安之意也。今皆二十七月復常,從鄭議也。逾月入禫,禫既復常,則二十五月為免喪矣。二十五月、二十七月,其議本同。竊以子之於父母喪也,有終身之痛,創巨者日久,痛深者愈遲,豈徒歲月而已乎?故練而慨然者,蓋悲慕之懷未盡,而踴擗之情已歇;祥而廓然者,蓋哀傷之痛已除,而孤邈之念更起。此皆情之所致,豈外飾哉。故《記》曰:三年之喪,義同過隙,先王立其中制,以成文理。是以祥則縞帶素紕,禫則無所不佩。今吾子將徇情棄禮,實為乖僻。夫棄縗麻之服,襲錦縠之衣,行道之人,皆不忍也,直為節之以禮,無可奈何。故由也不能過制為姊服,鯉也不能過期哭其母。夫豈不懷,懼名教逼己也。若孔、鄭、何、杜之徒,並命代挺生,范模來裔,宮牆積仞,未易可窺。但鑽仰不休,當漸入勝境,詎勞終年矻矻,虛肆莠言?請所有掎扌適先儒,願且以時消息。時人以柬之所駁,頗合於禮典。是歲,突厥默啜表言有女請和親,則天盛意許之,欲令淮陽郡王延秀娶之。柬之奏曰:「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表入,頗忤其旨。神功初,出為合州刺史,尋轉蜀州刺史。
後累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時夏官尚書姚崇為靈武軍使,將行,則天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崇對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則天登時召見,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未幾,遷鳳閣侍郎,仍知政事。及誅張易之兄弟,柬之首謀其事。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台三品,封漢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戶,未幾,遷中書令,監修國史。月余,進封漢陽郡王,加授特進,令罷知政事。其年秋,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許之,仍特授襄州刺史,又拜其子漪為著作郎,令隨父之任。上親賦詩祖道,又令群公餞送於定鼎門外。柬之至襄州,有鄉親舊交抵罪者,必深文致法,無所縱舍。其子漪恃以立功,每見諸少長,不以禮接,時議以為不能易荊楚之剽性焉。尋為武三思所構,貶授新州司馬。柬之至新州,憤恚而卒,年八十餘,景雲元年,制曰:「褒德紀功,事華典冊;飾終追遠,理光名教。故吏部尚書張柬之翼戴興運,謨明帝道,經綸謇諤,風範猶存。往屬回邪,構成釁咎,無辜放逐,淪沒荒遐。言念勛賢,良深軫悼,宜加寵贈,式賁幽泉。可贈中書令,封漢陽郡公。」建中初,又贈司徒。玄孫璟,開成二年,自宜城尉遷壽安尉
詩文介紹
《東飛伯勞歌》
張柬之
青田白鶴丹山鳳,婺女姮娥兩相送。
誰家絕世綺帳前,艷粉紅脂映寶鈿。
窈窕玉堂褰翠幕,參差繡戶懸珠箔。
絕世三五愛紅妝,冶袖長裙蘭麝香。
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嘆年光不相待。
《與國賢良夜歌二首》
張柬之
柳台臨新堰,樓堞相重複。
窈窕鳳凰姝,傾城復傾國。
杏間花照灼,樓上月裴回。
帶嬌移玉柱,含笑捧金杯
《大堤曲》
張柬之
南國多佳人,莫若大堤女。
玉床翠羽帳,寶襪蓮花距。
魂處自目成,色授開心許。
迢迢不可見,日暮空愁予。
《出塞》
張柬之
俠客重恩光,驄馬飾金裝。
瞥聞傳羽檄,馳突救邊荒。 歙野山川動,囂天旌旆揚。
吳鈎明似月,楚劍利如霜。
電斷沖胡塞,風飛出洛陽。
轉戰磨笄俗,橫行戴斗鄉。
手擒郅支長,面縛谷蠡王。
將軍占太白,小婦怨流黃。
騕褭青絲騎,娉婷紅粉妝。
三春鶯度曲,八月雁成行。
誰堪坐愁思,羅袖拂空床。
作品選載
○請罷姚州屯戌表 臣某言:臣伏聞姚州者,古 哀牢之舊國, 絕域荒外,山高水深,自生人以來,洎於後漢,不與中國交通。前漢唐蒙開 夜郎填﹂,而哀牢不附。至 光武末年,始請內屬,漢置 永昌郡以統理之,乃收其鹽布氈?之稅,以利中土。其國西通大秦,南通 交趾, 奇珍異寶,進貢歲時不闕。 劉備據有巴蜀,常以 甲兵不充。及備死,諸 葛亮五月渡瀘,收其金銀起鹽,以益軍儲,使張伯岐選其勁卒 利兵,以增武備。故《蜀志》稱自亮南征之後,國以富饒,甲兵充足。由此言之,則前代置郡,其利頗深。 今鹽布之稅不供,珍奇之貢不入,戈戟之用,不實於戎行,ク貨之資,不輸於大國,而空竭 府庫,驅率平人,受役 蠻夷, 肝腦塗地,臣竊為國家惜之。 昔漢以得利既多,歷博南山,涉蘭倉水,更置博南、哀牢二縣。蜀人愁怨,行者作歌曰:「歷博南,越蘭津,渡蘭倉,為他人。」蓋譏漢貪珍奇鹽布之利,而為蠻夷之所驅役也。漢獲其利,人且怨歌。今減耗國儲,費用日廣,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 野草, 骸骨不歸,老母 幼子,哀號望祭於千里之外,於國家無絲?之利,在百姓受終身之酷臣竊為國家痛之。 往者, 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率自相統領,不置漢官,亦不留兵鎮守。人問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率以置官夷漢雜居,猜嫌必起;留兵運糧,為患更重;忽若反叛,勞費更多。但粗設 紀綱,自然安定。臣竊以亮之此策,妙得羈縻蠻夷之術。 今姚府所置之官,既無 安邊靖寇之心,又無葛亮且縱且擒之技。惟知詭謀狡算,恣情割剝,貪叨劫略, 積以為常。扇動酋渠,遣成 朋黨,折支諂笑,取媚蠻夷,拜跪趨伏,無復慚恥。提挈子弟,唱引凶愚,眾會蒲博,一擲累萬。 劍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餘戶,見散在彼,專以掠奪為業。姚州本 龍朔中武陵 縣主簿石子仁奏置之,後長史 李孝讓、辛文協並為群蠻所殺。前朝遣郎將趙武貴討擊,貴及蜀兵,應時破敗,噍類無遺。又使將軍 李義總等往征,郎將劉惠基在陣戰死,其州遂廢。臣竊以諸葛亮稱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其言乃驗,至垂拱四年,蠻郎將王善寶、昆州刺史爨乾福又請置州,奏言所有 課稅,自出姚府管內,更不勞擾蜀中。及置州後, 錄事參軍李棱為蠻所殺。延載中,司馬成琛奏請於瀘南置鎮七所,遣蜀兵防守,自此蜀中騷擾,於今不息。 且姚府總管五十七州,巨猾遊客, 不可勝數。國家設官分職,以化俗防奸,無恥無厭,狼籍至此。今不問夷夏,負罪並深,見道路劫殺,不能禁止。臣恐一朝驚擾,為禍轉大。伏乞省罷姚州,使隸?府,歲時朝覲,同之蕃國。瀘南諸鎮亦皆廢,於瀘北置關,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許交通來往。增?府兵,選擇清良宰牧以統理之。臣愚將為穩便。 ○對 賢良方正策 問:朕聞 體國經野,取則於天文;設官分職,用立於人紀。 名實相副,自古稱難;則哲之方,深所不易。朕以薄德,謬荷昌圖,思欲追逸軌於上皇,拯群生於季俗,澄源正本,式啟維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職,各得其長。至於考課之方,猶迷於去取;黜陟之義,尚惑於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此雖戔戔束帛,每賁於 邱園;翹翹錯薪,未獲於英楚。並何方啟塞,以致於茲?佇爾深謀,朕將親覽。 對:臣聞仲尼之作 《春秋》也。法五始之要,正王道之端,微顯闡幽,昭隆大業,?洛之功既備,範圍之理益深。伏惟陛下受天明命,統輯 黎元,載黃屋,負黼?,居紫宮之邃,坐明堂之上。順陽和以布政,攝三吏而論道。雍容 高拱, 金聲玉振。微求無厭,誤及廝賤。 微臣材巧學淺,誠不足以膺嚴旨,揚天庥。雖然,敢不盡芻堯,罄狂瞽,悉心竭節,昧死上對。臣聞天者群物之祖,王者受命於天,故則天而布列職。天生蒸民,樹之君長,以司牧之。自非聰明睿哲,齊聖廣淵,不能使人樂其生,家安其業。陛下德自天縱,慈憫 元元,既樂其生,且安其業,臣聞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遊於囿,鳳凰集於庭,慶?出,神龍見,其餘草木煙露之祥,不可勝紀。陛下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禎石,告之以神文。大矣哉!聖人之鴻業也。臣閏河圖、 洛書之不至也久矣。孔子曰:「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師說》曰:「聖人自傷已有能致之資,而天不致也。陛下有能致之資,而天蘊者,所以扶助 聖德,撫寧兆人也。」臣觀今朝廷 含章贍博之士,鯁言正議之臣,陛下誘耐是之,並踐丹地,伏青規,雍雍昂昂,?屬霧委,鸞騫鳳振,佩金 鳴玉,曳 朱紱,揚翠?,充?刃於階庭者矣。昔舜舉十六相,去四凶人。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前史美之,稱曰盡善盡美,雖甚 盛德,無以加此。陛下彰善去惡,昭德塞違,萬萬於 虞舜,自托薄德,愚臣何足以望 清光而敢有議哉?制策曰:思欲追逸軌於上皇,拯群生於季俗,澄源正本,式啟維新。臣聞善言古者,必考之於今;善談今者,必求之於古。臣竊以當今之務,而稽之往古,以往古之跡,而比之當今,以為 三皇神聖,其臣不能及,故於(疑)親之。陛下刊列格,正 爰書,修本業,著新誡,建總章以申嚴配,置法匭以濟窮冤,此前聖所不能為,非群臣之所能及也。今朝廷之政,上令下行,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百僚師師,罔不咸?,此群臣之能奉職也。 《書》曰:「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故臣以為陛下有三皇之位,而能隆三皇之業也。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縣令,古之百里君也。有官職焉,有社稷焉,可謂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 周宣王欲訓其人,問於樊仲曰:「吾欲訓人,諸侯誰可者?」仲曰:「魯侯肅共 明神,敬事耆老,必咨於故實,問於 遺訓,乃立之。」晉之名臣亦言,「舍人 洗馬,一時之高選;台郎御史,萬邦之俊哲。若出於宰牧,頌聲興矣。」由此言之,則 古牧州宰縣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訓不倦,動簡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百里之寄。今則不然,多由門資擢授,或以勛階蒞職,莫計清濁;無選藝能,負違聖誡。安肯肅恭明神,輕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捨自便?安能求之故實,舉措縱慾?安能問之遺訓,選異一時之高材,非萬邦之 俊傑?於是多其仆妾,廣其資產,齒角兩兼,足翼雙備。蹈瑕履穢,不顧 廉恥;抵網觸羅,覆車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矣。」故臣以為陛下有三皇之人,無三皇之吏也。制策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長。至於考課之方,猶迷於去取;黜陟之義,尚惑於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臣聞皇王之制,殊條共貫,雖有改制之名,無不相因而立事。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其或繼周者,雖 百代可知也。」然則虞帝之三考黜陟,周王之六廉察士,雖有沿革,所取不殊,期於不濫而已。陛下取人之法甚明,考績之規甚著。臣以為猶舟浮於水,車轉於陸,雖百王無易也。今邱園已賁,英楚?集,啟塞之路,豈愚臣所能輕雲也?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