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曜[yào](1832年—1891年8月22日),字朗齋,號亮臣,祖籍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1] 晚清名臣、將領。

  • 早年在河南固始興辦團練,參與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創建「嵩武軍」,又隨左宗棠赴西北鎮壓回民起義軍,歷任知縣、知府、道員、布政使、提督等職。
  • 陝甘平定後,率部於哈密屯田墾荒,歲獲軍糧數萬石,為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做準備。1877年(光緒三年),配合劉錦棠等收復新疆南路七克騰木、辟展、吐魯番等城。1884年(光緒十年),率部入關,警備直隸北部。1885年(光緒十一年),授廣西巡撫,未行,留治京師河道。1886年(光緒十二年),調山東巡撫,督辦河工。1887年(光緒十三年),襄辦海軍。1889年(光緒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1891年(光緒十七年),病死濟南,贈太子太保,諡勤果。[1]
  • 張曜軍政才略突出,為收復新疆、阻遏英俄侵略作出了貢獻,故有「愛國將領」之稱。其在山東巡撫任上也多有建樹。有《河聲岳色樓集》存世,《山東軍興紀略》亦由其纂訂。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張曜  
字號    字朗齋,號亮臣      
民族    漢族      
官職    山東巡撫,恩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少保  
追贈    太子太保     
諡號    勤果     
出生地   浙江錢塘[1]
出生時間  1832年   
去世時間   1891年8月22日 
所處時代   清朝   
主要成就   鎮壓捻軍,收復新疆,治理黃河    
主要作品   《河聲岳色樓集》、《山東軍興紀略》等[1]   

人物生平

團練起家

  • 張曜,1832年(道光十二年)生。祖籍浙江上虞,原籍浙江錢塘,嗣後其祖輩因肄業國子監,遂改籍直隸順天大興,後復隸錢塘。[1] 幼時張曜曾隨姑父蒯賀蓀在黎里(今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讀書,故又稱黎里人。《清史稿》稱他生來就頗有力氣,年幼時曾持竿結陣,部勒群兒,夥伴們沒有敢喧譁的。
  • 張曜早年由監生捐為縣丞。咸豐初年,太平軍、捻軍運動興起,他依附於姑父固始知縣蒯賀蓀,興辦團練,不久因智退捻軍有功,深得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賞識,受賞藍翎。1854年回籍。1855年,升知縣。1856年,署固始知縣。1857年,升知州,換花翎。1858年,李秀成等攻固始,張曜堅守七十餘日,保住了固始城,被咸豐帝賜號霍欽巴圖魯。1859年,署理光州知州。
  • 1860年(咸豐十年),張曜被擢升為知府,又屢屢擊敗捻軍,晉升為道台,加按察使銜。
  • 1861年(咸豐十一年),張曜設計在汝寧擊敗陳大喜、張鳳林所部捻軍,又擢升為河南布政使。[2]

升降浮沉

  • 1862年(同治元年),張曜被御史劉毓楠彈劾「目不識丁」,由布政使轉任總兵,仍歸僧格林沁節制。自此,他發憤讀書,並鐫刻「目不識丁」四字印,時時佩戴在身以自勵。
  • 1863年(同治二年),張曜在河南省嵩山和南陽等地擊退了張宗禹所部捻軍的進攻。
  • 1864年(同治三年),張曜在橋川一帶再次大敗捻軍,張曜率部渡丹江長途追擊,與陝西、湖南的清軍匯合後撤軍。
  • 1865年(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戰死,張曜出征捻軍以挽救危局,多次戰勝。僧格林沁既死,又有人彈劾張曜「養寇遺患」,幸有巡撫吳壽昌為張曜辯白。儘管如此,張曜還是以安葬親人之名請假回籍。
  • 1866年(同治五年),張曜受命復出,鎮壓捻軍。他整合新舊部眾,編為嵩武軍。
  • 1867年(同治六年),張曜協助李鴻章圍殲東捻軍。年末,又擊敗從陝西渡黃河進入山西、逼近河南的西捻軍。
  • 1868年(同治七年),張曜與宋慶在東昌之戰中大敗西捻軍。不久,西捻軍徹底失敗,張曜受賞黃馬褂,獲騎都尉世職。 [3]

鎮壓回民

  • 1869年(同治八年),張曜隨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主要是配合金順用兵寧夏。1870年(同治九年),升任廣東提督。
  • 1871年2月1日(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張曜、金順部攻占寧夏金積堡附近的要塞王家甿,因怒於此前久攻不下,對回民進行了屠殺。隨後,張曜奉詔屯守於黃河以西,兼顧阿拉善旗。同年,加雲騎尉世職。
  • 1873年(同治十二年),張曜奉左宗棠令,頓兵金積堡,作為後路部隊協助徐占彪等攻陷肅州,陝甘回民起義至此被平定,清軍收復新疆、消滅阿古柏的道路也由此打通。張曜受賞雙眼花翎。[4]

經略新疆

  • 1874年(同治十三年),張曜率部出關,駐哈密屯田。據左宗棠在1875年(光緒元年)的奏報,張曜在哈密辦屯墾水利,事必躬親,不惜勞瘁,墾荒地一萬九千餘畝,可獲糧數千石;而《清史稿》則稱,張曜屯田每年可收穫糧食數萬石。
  • 1877年(光緒三年),奉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命,配合前鋒劉錦棠督軍西進收復南疆,他與徐占彪在鹽池會師,4月21日攻克吐魯番門戶七克騰木。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駐守庫爾勒為其墊後。不久,劉、張、徐三軍合擊,於4月26日收復吐魯番。
  • 1880年(光緒六年),中俄伊犁談判期間,張曜受左宗棠命率所部駐阿克蘇,作為中路軍,準備一旦俄國挑起戰爭,就沿特克斯河進軍收復伊犁。同年,在左宗棠的推薦下,張曜被詔署理幫辦新疆軍務,駐阿克蘇。1881年(光緒七年),實授幫辦軍務之職,移駐喀什噶爾,兼轄西四城,籌辦善後事宜。任內積極興辦教育。[5]

調任內地

  •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張曜受命入關移防,警備直隸北部,特賞巡撫銜。
  • 1885年(光緒十一年),授廣西巡撫,未行,率所部留治京師河道,賞加尚書銜。[6]

巡撫山東

  • 1886年(光緒十二年)調升為山東巡撫,當時山東河患日深,他上任後首重河工,一年中呆在河上幾乎300天。在山東任內,還在青州設立海岱書院,修葺曲阜洙泗書院。
  • 1888年(光緒十四年),慈禧下懿旨命張曜襄辦海軍。1889年(光緒十五年),慈禧歸政,張曜又加太子少保銜。
  • 1890年(光緒十六年),張曜奏請將山東鹽斤每引加收津貼課銀二百兩,以救濟河北、京畿等地饑荒。同時准許每包在例重三百二十斤基礎上加耗鹽一百二十斤,以體恤鹽商,兩相兼顧。同年,張曜設通志局,纂修《山東通志》,聘請著名學者孫葆田為總纂。[7]

壯志未酬

  • 1891年(光緒十七年),張曜聞知劉台灣巡撫劉銘傳有去職之語,預備上《請海疆自效疏》。農曆四月,張曜奉命會同校閱北洋水師,期間聞知劉銘傳已開缺,改上《奏為自薦去台灣任巡撫請旨事》,毛遂自薦,但清廷人選已定,張曜未能如願。
  • 校閱水師結束後,張曜陪同李鴻章繼續巡視海防。6月6日,張曜陪同李鴻章抵膠州灣進行實地調查,使原本反對在膠州灣設防的李鴻章認識到該地的重要性。二人籌商,張曜許諾將山東每年的海防捐全部用於膠州灣設防,設防所需的兵力也從本地抽調。 6月11日,李鴻章與張曜聯銜奏請在膠州灣和煙臺建築炮台,駐軍設防,6月14日獲准。此後,位於膠州灣的青島村一帶由漁耕之村發展成為軍事要地,城市發展也由此拉開序幕。
  • 不久,伏汛將至,張曜赴利津勘堤,又搶護史家塢、王陽家等處險工。工程未竣,背上發疽,仍不離工地,等被人護送回濟南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1891年8月22日(光緒十七年七月十八日),張曜病危,口授遺折,請山東布政使福潤代遞。另致書李鴻章,陳言山東為北洋門戶,應速添建炮台以防不測,並涉及新疆局勢。同日,張曜去世。(一作十九日去世,但據福潤奏疏當為十八日。)清廷追贈太子太保,諡「勤果」,入祀賢良祠,並准在立功省份建立專祠。[8]


人物評價

  • 左宗棠:①治事之才,人不易及,必有可成。②自同治十二年十月經臣奏派出關,克復各城,勛勤丕著。厥後辦理南疆東四城善後事宜,田地施治,措置裕如。該提督文武兼資,實一時之選。
  • 翁同龢:本非武人,極明白,極閱歷也。
  • 愛新覺羅·載湉:秉性忠勇,歷著勛勤。咸豐同治年間,南知縣從戎,創立嵩武軍,轉戰皖、鄂、直等省,迭克名城,戰功甚偉······調任山東巡撫,於山東黃河尤能悉心擘畫,親歷河干,督率工員,力籌修守,實屬勤勞罔懈。
  • 劉鶚:莊勤果公(指張曜)慈祥愷悌,齊人至今思之。惟治河一端,不免乖謬。而廢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舉尤屬荒謬之至。慘不忍聞,況目見乎!
  • 趙爾巽等《清史稿》:①曜魁梧倜儻,自少從戎,不廢書史,字法橅顏平原,書疏雅馴猶餘事。······居官垂四十年,不言治產事,性尚義,所得廉俸輒散盡。尤禮賢下士,士爭往歸之。其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凡有利於民者,靡不畢舉。死之日,百姓巷哭失聲,喪歸,且傾城以送。②從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軍中稱二劉,豫軍中稱曜。之數人者,投袂攘難,不數月,廓清萬里,雖張騫、班超,奚多讓焉!
  • 郭廷以:幫辦海軍事務山東巡撫張曜亦是同光年間軍政上有數的人物,他的事功與為人頗似劉銘傳。西北遠征的軍事表現,治理魯省的政治成績,均為值得稱道的事。他對于海防亦極為重視······他自願去魯之台,舍大就小,舍易就難,足見其負責之勇,謀國之誠。
  • 蔡丙圻:錢塘張朗齋中丞,詩才高曠,天籟自流。書法顏魯公,遒勁飛舞。不知言者何以謂其目不識丁也。

人物作品

  • 張曜著有《河聲岳色樓集》(「岳」一作「山」)。(部分詩作見)《清勤果公張曜年譜》錄有其部分手跡。 張曜還曾纂訂《山東軍興紀略》,並發起重編《山東通志》,詳見詞條「主要成就」部分。

史書記載

  • 《清史列傳·卷五十五·大臣劃一傳檔後編十一·張曜傳》[9]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傳二百四十一·張曜傳》
  • 《清勤果公張曜年譜》[10]
  • 《清碑傳集續集》
  • 《清中興將帥列傳》[11]
  • 《清代七百名人傳》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1.4 張懷恭,張銘 著.清勤果公張曜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前言頁,緒言第3-4頁,正文第1-4頁、第142-148頁、第158頁
  2. 《清史稿·張曜傳》:咸豐十年,擢知府。先後遭憂,仍留軍討皖捻。屢捷,晉道員。明年,除河南布政使。是時陳大喜、張鳳林各樹幟,延擾數千里。曜謂寇援斷,師未能驟克,寨中患飢乏,多猜貳,宜廣設購募間其黨。乃縱降者為內應,捻乃竄,諷諭各寨,皆款服。鳳林偽降,計擒之。
  3. 《清史稿·張曜傳》:七年,捻東走,扼晉州西北路,折而南。諸將謀逐之,曜謂賊勢未蹙遽南奔,必有深謀。乃卷甲北趨,出其前二百里,至饒陽,果遇捻。捻不敢擊,錯愕去,潛渡滹沱。亟引兵至河干,未渡者殲焉。濟漳次清化,捻伐木為矛,又擊破之。長驅滄州,劉松山軍運東,曜自南夾搫,捻披靡,追至臨邑。初,李鴻章遣郭松林自臨邑築牆,屬之馬頰河,虛西南以餌敵。逮曜馳至,捻不肯深入,走濟陽。鴻章知計不售,使曜趨武定,遇捻於濱州,始敗退。會天大雨,河暴漲,諸將慮捻東逸,謀扼徒駭河。曜自博平守至東昌,誘捻入河套,與慶合擊之。捻眾陷泥淖中,死者枕藉。自是總愚不復能軍,逐北茌平,殺其黨且盡,騎能屬者十餘人耳。總愚自度不得脫,乃沉於河。論功,賞黃馬褂,予騎都尉世職。
  4. 《清史列傳·卷五十五·張曜傳》:諭曰:「張曜扼紥寧夏,剿辦王家疃等處逆匪,地方得以安謐。近由涼州馳赴肅州,勇氣可嘉!賞戴雙眼花翎。」
  5. 蒲開夫,朱一凡,李行力 主編.新疆百科知識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445
  6. 《清史稿·張曜傳》:明年,除廣西巡撫,未行,董所部治都城河,加尚書銜。
  7. 李學勤,呂文郁 主編.四庫大辭典·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21-922,1185-1186
  8. 《清史稿·張曜傳》:十七年,方駐河干督工,疽發於背,回省就醫,遽卒。疾革時,猶貽書鴻章,首言山東為北洋門戶,亟宜治炮台備不虞;次言新疆軍糈,部令裁營清釐,緩不濟急,恐失信外域,貽君父憂。遺疏入,上震悼,贈太子太保,諡勤果,予建祠。
  9.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4341-4351
  10. 《清勤果公張曜年譜》出版.浙江文化信息網.2018-10-02
  11. 歷史傳承的民間讀本-錢塘張氏父子著書立說.浙江日報網.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