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張平,925年生於臨朐楊善,987年病逝,回原籍御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顯赫"。世界船塢之父。歷任北宋馬步都虞侯、監市木、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崇儀副使、如京使、客省使、鹽鐵使等職。公元977年,張平任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住今陝西省寶雞市以東之陽平鎮。張平遂命民工在岸邊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後,掘開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駛入河中。大坑稱之為"船塢"。1495年英國亨利七世在朴茨茅斯建造了歐洲第一個船塢,比張平晚了五百多年。至今,世界造船界公認張平為"世界船塢之父"。
張平 | |
---|---|
原文名 | pingzhang |
出生 |
925年 中國山東臨朐 |
逝世 | 987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世界船塢之父 |
職業 | 北宋官員 |
目錄
突出貢獻
天津藝術博物館珍藏着一幅《金明池爭標圖》,這幅題為張擇端所作的絹畫,精細描繪出了金明池爭標的熱鬧景象。印之於記述東京風物的《東京夢華錄》、《醉翁談錄》、《楓窗小牘》等著作,它絲絲入扣,為我們了解北宋時期的金明池的面貌提供了相當正確的依據。尤其是圖中所繪的「澳屋」,即船塢,尤為寶貴。筆者認為,這是經得起推敲的歷史真實。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宋代造船業有着較之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要繁榮的表現。官府的、民間的造船工場遍布沿海各地,並以平均每年造船三千餘艘的速度進展,而且有的地方所造「舟船深闊各數十丈」,頻繁出海入洋,這就使停泊、檢查、修補船隻的船塢應運而生了。宋太宗時的山東青州臨朐人張平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場工之際,「舊官造船既成,以河流湍悍,備其漂失,凡一舟調三戶守之,歲役戶數千。平遂穿池引水,繫舟其中,不復調民」。應該說這是古代史籍中較早的一條關於「濕船塢」的材料。它未說明這種「濕船塢」能不能修補船隻,但是據文中「穿池引水」看,這種船塢是一種池子形狀,若將池口處堵上,將中水車干,便變成「干船塢」,是可以修船的。
張平,公元925年生於臨朐楊善,歷任北宋馬步都虞侯、監市木、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崇儀副使、如京使、客省使、鹽鐵使等職,公元987年病逝,回原籍御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顯赫」。 中國歷史上自大汶口文化時期發明舟船以來,到宋朝已四千多年,一直沿襲在陸地造船再拖入水中的辦法。張平船塢的發明,為造船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篇章。歐洲最早的船塢是1495年英王亨利十世時在朴茨茅斯才建立起來的,比張平晚了五百多年。它顯示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早熟。從船塢發展史的角度着眼,張平是在繼承前輩的成就的歷史基礎之上,有所創建的。他恰恰生逢宋代科技文化昌盛之時,歷史的機遇使他成為這一偉大時代在建造船塢技術方面的一個傑出代表。 (以上資料見鏈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