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凯
张平凯(1910年-1990年),原名张试频,又名张夏远,湖南平江人。1927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一方面军连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
目录
简介
张平凯 | |
---|---|
原图链接 [张平凯来自360网]]] | |
出生 |
1910年 湖南 |
逝世 | 1980年 |
别名 | 张试频,张夏远 |
职业 | 军事 军人 |
人物生平
1910年12月26日,张平凯出生于平江县龙门镇枫树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读过15个月小学。 1925年,15岁的张平凯参加了秘密农会。 1926年,张平凯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他参加了平江起义,历任游击队团支部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红5军3纵副分队长、分队长,红3军团炮兵连政委,军团后方留守处主任,炮兵团政委,参加过红军大学团政委训练班。毕业后他担任过福建独立10师政委,红19军56师政委、师长,红军学校团政治处主任,上干队政治协理员,参加了长征。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冀察热辽军区热河纵队政治部主任、军区武装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战争时期,张平凯多次负伤,右臂残疾。 建国后,他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50年,张平凯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前线后勤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回国后,历任后勤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军区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彭德怀被批判,张平凯受到牵连,被批斗撤职,开除党籍。 文革期间,被监禁10年。 1980年,张平凯患肺癌,在没有秘书和助手的情况下,写出20万字的《忆彭大将军》一书。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1月22日,张平凯将军在北京病逝。
个人作品
张平凯喜好文学,早年曾有挽白求恩联: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芦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著有《忆彭大将军》、《彭德怀率师援朝》等作品。
人物轶事
长征时掉队差点走不出草地 长征开始,张平凯就一直发疟疾,勉强跟着干部团行军。过草地时又发烧又拉肚子,原本体魄健壮、精神抖擞的他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后来掉了队差点就出不了草地,幸亏遇到他的同乡李志民,把他收容到总医院治疗,别人送给李志民一只獾子,李志民将它做成肉汤,给张平凯和几个重伤员吃了。建国后,张平凯见到李志民总是提起这獾子肉。有一次张平凯从李特的窗下走过。他左手提着一只羊头壳,右手拿着一土罐子,衣衫褴褛。李特便指着他说:“你看,这像个什么样子?整天找吃的,其艰苦性在哪里?这不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吗?”。 工作出色,受到彭德怀老总的好评 1931年3月。红三军团后方留守处主任何长工调前线指挥作战。张平凯接替工作后,组织了3个战时流动后方医院,建立了5个固定性的医疗点,担负起分散救护医治伤病员的任务;组建了新兵训练营和俘虏官兵训练营,建立了一个修械所,担负起补充兵源、筹备物资支援 钟伟将军和张平凯 钟伟将军和张平凯 前线的任务,受到了彭德怀的好评。 抗战初期,在敌后从事部队教育工作,和学员一道挖窑洞,用土坯垒课桌,开荒种菜,克服困难,坚持教学,保证教学、生产两不误。1940年至1944年到晋察冀军区工作,负责在敌后游击区开展生产运动,做得有声有色。 解放战争中,主要从事军需后勤工作,参与领导了辽沈战役、天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李聚奎等抓紧准备粮秣、油料、军械,在短时间里,将参战部队两个月的粮食、10个基地的弹药和大批饲料、油料一一补充齐全,还组建、扩充了大批后方医院,组织了中朝联运铁路指挥部,为保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供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任职情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三纵队分队长,红三军团炮兵连政治委员,炮兵团政治委员,福建独立十师政治委员,红十九军第五十六师政治委员,师长,庆阳步兵学校一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大队政治处 张平凯 张平凯 主任,第二分校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政训大队大队长,直属政治部主任,军区民运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热河纵队政治部主任,军区武装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