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巨光,別名張哲倫,張浩然,回族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火連寨人,1929年夏曆五月初五出生於瀋陽。父親張德純,字子文,是中國近現代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瀋陽等地擔任清真寺教長和瀋陽回教文化學院院長。 他為藝刻苦,創作態度嚴肅認真,所塑造的一些身分、性格、年齡各不相同的銀幕藝術形象,個性鮮明,頗具光彩。生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國影協會員、吉林影協會員、吉林劇協會員。[1]

張巨光
中國影協會員、吉林影協會員
出生 1929年6月11日
瀋陽
國籍 中國
別名 張哲倫
職業 電影演員
知名作品 《劉三姐》《徐秋影案件》

目錄

經歷

張巨光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且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上層人物之家,因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幼年時即聰穎好學,先進入瀋陽清真小學,學習文化知識和阿拉伯文,後又轉入義光、新高國民小學讀書。1942年,轉入其父親創辦併兼任院長的私立瀋陽回教文化學院(光復後改稱東北中學,現瀋陽回民中學前身)學習。1945年抗戰勝利後,曾在學校參加小喜劇"光復後的晚宴"演出。學校成立自治會,他曾當選為宣傳部長,當時他還參加過中蘇友好協會的一些工作。

1946年4月,張巨光進入遼東中學高中補習班學習,後升入遼東學院藝術科音樂系,1947年10月又轉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學習聲樂。幽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教學質量,使他獲益匪淺。他本想在這座藝術殿堂里繼續深造下去,以實現自己的聲樂之夢,但是每月60萬法幣的昂貴學費,已令他望而卻步,最後只好忍痛輟學。

在北平期間,張巨光經父親介紹,到伊斯蘭教會和遼東學院北平流亡學生會,接觸到進步人士和進步書籍,思想開始有所轉變。後因參加"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為躲避追捕,張巨光便與幾名同學一起,奔赴東北,於1948年9月入長春東北大學(今東北師範大學),同年10月,正式進入該校文藝系音樂科學習聲樂。1950年畢業後,留在師大文工團,並集體深入到吉林蛟河煤礦體驗生活。這期間,張巨光通過與煤礦工人的接觸,深深感到勞動的偉大和工人師傅們的可親可敬,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實習結束後,他正式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今長春電影製片廠)當演員,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電影藝術工作者之一[2]

東北電影製片廠集中了當是許多優秀的名演員,他們深厚的表演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年輕的張巨光大開眼界。他決定虛心學習,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電影演員。由於他是新演員,所接受的角色大都是臨時演員和群眾演員,如《豐收》、《葡萄熟了的時候》、《保衛勝利果實》、《滿意不滿意》、《雲霧山中》等影片,他不因為戲少而鬧情緒,而是多找機會現場觀摩。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閱讀了《紅樓夢》、《水滸傳》、《暴風雨》、《巨流》、《大學生》等許多中外名著,找來《演員手冊》、《演員自我修養》等書籍和自己在師大的聽課筆記,如饑似渴地學習起來。他有着很強的組織觀念,不管組織上分配什麼工作,他都能認真地去完成。有一段時間,組織上派他到交通股負責行政管理,他二話沒說就去報到,並很快進入角色,而且學會了駕駛技術,還學會了撐船、騎馬等技術。通過學習和實踐鍛煉,使他拓寬了知識面,掌握了演員的基本功,為以後的表演奠定了基礎。

195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草原上的人們》,決定由張巨光在片中扮演呂綬卿,這一角色是張巨光從影之後接到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人物,因此他的心情十分激動,竟然興奮得睡不着覺。他反覆閱讀角本,構思着如何塑這一人物形象,並把這個角色當成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和創作水平的機會。在他看來,一個電影演員,不論是飾演重要角色,還是一般角色,哪怕是一兩個鏡頭,一句話,也要認真對待,全身心投入。因此呂綬卿這個角色他飾演得很成功。在擔任角色的同時,組織上認為他有文化和專業方面的特長,還讓他擔任劇組的文化教員。他非常鄭重地接受這一任務,認真備課,組織劇組人員學習時事政治,學習文化知識,抄寫板報,組織劇組開展球類比賽等,成為劇組中的活躍人物。

張巨光從1949年6月起到50年代初期,先後在東北師大文工團和東北電影製片廠參加過多部戲劇的演出。在歌劇《劉胡蘭》中扮演石三海,在《二流子轉變》中扮演二流子;在話劇《民主青年進行曲》中扮演賀百里,在《日出》中扮演潘月亭,在《霧重慶》中扮演沙東千,在《全家福》中扮演王仁利,在《順妮》中扮演偽警察所長,在《沖坡黎明前的黑暗》中扮演日本軍官等,而且還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羅斯人》等外國劇目中扮演過重要角色。這些角色的年齡、職業、性格,以及社會階層、生活時代各不相同,但經過張巨光的刻苦體驗,能夠成功地把握角色,使劇中這些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各具特色,張巨光也因此成為影劇雙棲演員。

從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間,是張巨光從影生涯的輝煌時期。他知識面寬戲路寬,所扮演的人物中,老、中、青角色,正反面角色,他都擅長。既有革命幹部、部隊首長、老大爺形象,又有車間主任、工人師傅、醫生等形象,還有敵軍軍官,他都能準確地把握好角色,精心塑造出許多人物形象。如在《平原游擊隊》中,他成功地扮演了詼諧幽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充滿英雄氣概的老勤爺;在《劉三姐》中扮演了和謁可親、疾惡如仇、富有正氣感的"阿牛爹"-老漁夫;在《徐秋影案件》中扮演了陰險狡詐、"死而復生"的羅精達;在《地下尖兵》中扮演了故作矜持、實則草包的敵軍副參謀長宋欣等。由於他刻苦學習,勤於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並記下了大量的表演心得筆記,因此他所扮演的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長影廠導演蘇裡帶領演員們到廣西深入生活,收集創作素材。當看到根據廣西民間故事傳說劉三姐的戲劇匯演後,決定把劉三姐的藝術形象搬上銀幕。並指定黃婉秋來扮演劉三姐,由張巨光來扮演老漁夫阿牛爹。黃婉秋是彩調演員,當年只有17歲,只演過舞台戲,而電影則要求有真實感,要貼近生活。黃婉秋沒有從影的經歷,對影片中劉三姐這一角色不好把握。好在與黃婉秋配戲的是老演員,如扮演阿牛爹的張巨光,扮演劉二哥的梁音,扮演阿牛的劉世龍等。特別是張巨光扮演老漁夫阿牛爹,與黃婉秋扮演的劉三姐配戲較多,便協助導演蘇里耐心地給黃婉秋說戲,使其準確理解和把握劉三姐這一角色,幫助她擺脫舞台戲劇的程式化,克服現場拍攝時的緊張心理。在影片中,張巨光扮演的是老漁夫,在拍攝現場,他也像長者一樣,指點黃婉秋進入角色,給黃婉秋以很大的幫助,其實他當年也只有31歲。

在廣西拍攝電影《劉三姐》時,正值炎熱的夏季,劇組人員克服了許多困難。由於是古裝戲,拍攝時必須帶頭套,穿古裝,張巨光扮演老漁夫還要沾鬍子,一換上古裝、帶上頭套,不等開始表演就已是大汗淋漓,一會兒工夫衣服就濕透了,而濕透的服裝又不能繼續穿着拍戲,這對於在北方長大的張巨光不能不說是一種考驗。後來劇組為演員各準備了兩套服裝,輪換穿,即使如此,演員也熱得受不了,張巨光只好光着膀子直接套古裝拍戲。張巨光有着深厚的聲樂和表演功底,影片中的幾個唱段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他所扮演的老漁夫自是揮灑自如,把老漁夫的機智、幽默、發問,表演得恰到好處,使莫老爺一伙人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倔強的性格。

由於張巨光和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完成了《劉三姐》的拍攝。這是我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一上演就引起了轟動,並在第二屆百花獎中獲得多項獎勵。

除上述影片外,張巨光還扮演過許多角色,如在《土地》中扮演二閻王謝子奎(1954年);在《皮包》中扮演公安趙科長;在《上甘嶺》中扮演參謀長(1956年);在《母女教師》中扮演教導吳主任(1957年);在《紅孩子》中扮演酒店公公;在《她愛上了故鄉》中扮演萃文;在《東風》中扮演單工程師;在《列兵鄧志高》中扮演大校師長;在《服務員》中扮演廠長(1958年);在《冰上姐妹》中扮演車間主任;在《草原晨曲》中扮演張玉善;在《雲霧山中》扮演工人張師傅;在《金玉姬》中扮演礦工劉文;在《戰火中的青春》中扮演醫生;在《流水歡歌》中扮演胡老頭(1959年);在《再生記》中扮演周道生;在《鐵道衛士》中扮演公安處長;在《甲午風雲》中扮演老夫子;在《爐火正紅》中扮演王經理(1962年);在《山村會計》中扮演不法會計趙有才;在《三進山城》中扮演郭中年(1962年)等。

由於張巨光擅長聲音模似,能根據劇情需要來把握角色,用語言把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因此在他十幾年的演員生涯中,先後參加了70多部外國影片的譯製工作,並為其中的許多重要角色擔任配音。如《為了生命》中的老教授(1951年);《頓巴斯礦工》中的煤炭部長;《易北河會師》中的蘇聯將軍(1953年);《薩特柯》中的市長(1953年);以及《格林卡》、《非常事件》、《天職》、《旅行者》、《南江村婦女》等。在國產影片《地下尖兵》中,北京小販深夜吆喝"硬面餑餑"的叫賣聲,就是他的模仿之作。1961年,他還成功地為影片《達吉和她的父親》中達吉的生父任秉清這一人物配音,成為我國最早為本國演員配音的演員之一。

張巨光性格開朗,而且多才多藝,是演員劇團中的活躍人物。不論單位的晚會、慰問演出、紀念活動等,幾乎都落不下他。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就有歡樂。從大型歌劇的唱段到民間小調,從即興表演到聲音模似,隨時可以來上幾段,活躍氣氛,讓大家在緊張的拍片之餘鬆弛一下。由於他所扮演的領導、老大爺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劇團走到哪裡,人們立刻就能把他認出來,要求他出節目或講幾句,一下子拉近了演員與群眾的距離。

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張巨光演藝生涯的上升時期,他所扮演的許多人物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許多老一代電影工作者回憶起張巨光,都說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十分優秀的電影演員,竟沒能躲過"文化大革命"的殘酷迫害。就在張巨光滿懷信心,準備迎接新的角色時,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開始了。在林彪"四人幫""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號下,張巨光也先後被造反派揪斗。某些人抓住張巨光的家庭出身等一般性問題不放,逼令其交待,使他的精神受到嚴重摧殘,於1968年8月被迫害致死,年僅39歲。一顆正在升起的電影明星就這樣殞落了。

1978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為張巨光平反,並舉行了追悼會。吉林省影協在輓聯中這樣寫道:"文彩初芥一枝蓓蕾遭損折;音容猶在九泉含冤得昭雪"。

追憶

張巨光,但具體記憶不多。他1968年8月24日離世後,其妻韓雲芝、女兒紅舫-在住戶密集的長影一宿舍,一度與我家為鄰,我已大學畢業赴外地了。36年過去,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蒙難於文革的好演員。老觀眾記得他,影界朋友追思他,他的親人就更不必說了,弟弟張巨齡著文祭悼他,已72歲的韓雲芝帶着女兒紅舫和外孫(12歲)生活在北京,始終沉浸在對他刻骨銘心的懷念里。1996年夏,紅舫在中影合拍公司與著名導演陸小雅相遇,想起張巨光及兩家20多年的分別,二人不禁悲從中來,在樓梯旁抱頭痛哭

視頻

張巨光飾演的軍人公安形象 2018年3月31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張巨光 貓眼網
  2. (中國影人)張巨光 ,個人圖書館,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