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家港市南豐鎮

張家港市南豐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北部,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東靠上海,南接[[蘇州],西鄰無錫,北峙南通,204國道和正在建設的滬通高鐵穿境而過,10分鐘即可到達沿江高速和錫通高速,20分鐘到達中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

南豐鎮地域面積62.46平方千米(2017年),轄1個街道辦事處,12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80827人(2017年)。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國家生態鎮」、「國家園林小城鎮」、「江蘇省水美鄉鎮」、「江蘇省創新型試點鄉鎮」等榮譽稱號。其中永聯村是蘇南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綜合實力最強的行政村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鋼村」,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魅力休閒「第一村」。

2017年,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90億元,增長13%;完成工業開票銷售收入540億元,增長2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億元,增長55%;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2018年,在全國千強鎮中的排名由197位上升四十七位至150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1]

中文名: 南豐鎮

外文名: Nanfeng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

面 積: 62.46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個街道辦事處,12個行政村,4個社區

政府駐地: 張家港市南豐東路002號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區碼: 21562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0827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江蘇農耕文化園

機 場: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火車站: 張家港站、張家港北站

車牌代碼: 蘇E

目錄

歷史沿革

據《通州志》記載,境內最早成陸的土地為清代中葉成陸的東興沙(生建村、東港村之一部分),隸屬常熟縣。

清末,常熟縣實行市、鄉制,境內歸常熟縣沙洲市管轄。

民國時期,劃分區鄉(鎮)。民國18年(1929年),境內屬常熟縣南沙區。

民國20年,扶桑鄉(境內最早的一個鄉)成立,駐地東港鎮,設20個保176個甲,屬常熟縣西港區。爾後,相繼成立馬嘶鄉、扶海鄉。馬嘶鄉境內有2個保13個甲,屬常熟縣塘橋區。扶海鄉境內有2個保,12個甲。民國23年,南豐鄉成立,駐地南豐鎮,設16個保142個甲。扶海、南豐兩鄉同屬常熟縣西港區。

民國28年3月,偽常熟縣知事公署撤區並市鄉,今永河村全境屬常熟縣鹿苑鄉,其餘均屬沙洲鄉(原沙洲市)。

民國30年2月,中國共產黨設沙洲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境內今永河村全境屬虞西縣,其餘均屬沙洲縣的東區。10月初,因日偽清鄉,民主政府機構撤消。其時,境內今永河村全境屬常熟縣第九區,其餘均屬常熟縣第十區。

民國33年10月,中國共產黨蘇中區黨委決定復置沙洲縣,境內除今永河村外,其餘均屬沙洲縣管轄。翌年10月,執行國共兩黨《雙十協定》,撤銷沙洲縣,改屬常熟縣沙洲區。

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5月,對區以下的鄉鎮進行擴並,重編保甲。扶桑、扶海兩鄉合併置海桑鄉,駐地東港鎮,境內有13個保176個甲屬海桑鄉;朝日、東萊兩鄉合併建慶凝鄉,駐地五節橋,境內有2個保15個甲屬慶凝鄉;南豐鄉設13個保,165個甲。全境共有29保369甲。除1個保13個甲屬塘橋區鹿苑鎮外,其餘均屬沙洲區。

民國38年2月,全境屬常熟縣沙洲區。

1949年4月22日,南豐地區解放,仍屬常熟縣沙洲區。同年10月~1950年3月,常熟縣人民政府調整區鄉、鎮的設置,逐步廢除保、甲,建立行政村、組。1950年1月,成立南豐區,境內有8個小鄉(南豐、永豐、泗興、東港、扶海、扶桑、民慶、馬嘶)42個行政村。區人民政府駐地南豐鎮。

1956年3月,合併區、鄉。泗興鄉併入永豐鄉,駐地永豐鎮;東港鄉及其餘小鄉的部分村(馬嘶鄉太平村併入鹿苑鄉)併入南豐鄉,駐地南豐鎮。境內屬常熟縣沙洲區。

1957年9月,撤區並鄉,永豐鄉併入南豐鄉,屬常熟縣。

1958年9月,以鄉建社,政社合一,成立南豐人民公社。11月建立沙洲人民公社,南豐公社改稱南豐工區,轄9個大隊。同時,原馬嘶鄉的太平村劃歸南豐工區。1959年1月,沙洲人民公社分東、西兩個人民公社,南豐工區屬東沙洲人民公社。4月,東沙洲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南豐人民公社建制。1962年1月,建沙洲縣,南豐人民公社屬沙洲縣。

1983年5月,進行體制改革,實行政、社分設,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南豐鄉下轄24個行政村,320個村民小組。

1986年,撤沙洲縣建張家港市,南豐鄉屬張家港市。

1993年1月,南豐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至1999年末,隸屬關係未變。

行政區劃

1950年1月,境內共建42個行政村。

1958年9月,南豐人民公社成立,設20個大隊。11月,南豐人民公社改建為南豐工區,轄9個大隊。

1959年4月,恢復南豐人民公社建制,下轄20個大隊,214個生產隊。

1961年9月,由二十大隊劃出甲戌、乙亥兩圩成立二十一大隊,全境有21個大隊。

1968年4月,原來的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稱革命委員會和革命領導小組。

1968年5月,由十八大隊劃出13個生產隊成立二十二大隊。全境有22個大隊。

1970年,圍墾「七〇」圩,成立二十三大隊,境內有23個大隊。

1972年2月,由一大隊劃出6個生產隊成立二十四大隊,全境有24個大隊,310個生產隊。

1976年11月,由七、八、九、十二4個大隊分別劃出部分生產隊成立「農大」,境內有25個大隊。1980年4月,農大撤銷,各生產隊歸屬十二大隊,全境有24個大隊。

1981年7月25日,公社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恢復南豐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以及大隊、生產隊名稱。

1983年5月,大隊改稱行政村,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

1995年9月,永南、永新兩村併入永聯村。是年末,全境有22個行政村,317個村民小組。

1992年末,南豐鎮有6個居民小組,轄區居民265戶540人。1999年末,有11個居民小組,1926戶2797人。東港、泗興、永豐、永聯等4個小集鎮上的居民分別編入附近的行政村。

2015年10月,南豐鎮轄1個街道辦事處,11個行政村,4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豐鎮是張家港市的八個建制鎮之一,東臨常熟福山,西臨204國道,南臨塘橋鎮,北臨樂余鎮,鎮區域總面積62.46平方千米(2017年),城鎮占地6.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豐地處江(長江)尾海(東海)頭,系河相海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河網密布,有市級三干河、四干河、五干河、六干河、七干河、南橫套、永南河等,皆可通航。

土壤

大部分土地成陸較晚,土體發育處於60年代左右,屬長江沖積土,石灰質反應較為強烈。據1980年4月下旬,縣、社組織30名土壤普查員對境內41981.35畝耕地的土壤普查表明∶境內主要為潮土類,屬亞類灰潮土,有夾砂土、砂土、潮泥土等3個土屬,分砂夾黃土、黃夾砂土、砂黃泥土、夜潮砂夾黃土、夜潮砂土、砂土、青底砂夾黃土、砂底砂夾黃土、堆疊土等9個土種。

氣候特徵

南豐鎮境內受季風影響十分明顯,四季分明;雨水豐沛,年降雨量1036.5毫米;氣候溫和,日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2088小時,占可照數的47%;夏秋之交有過境颱風,年均2次,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河網交錯,有鎮、村河道213條,通江市河6條。水域9500畝,占總面積的15.03%。蓄水量約500萬立方米,能滿足境內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地下水資源豐富,至1999年末,全鎮挖深井19口、淺井2500口,年平均利用地下水513.86萬立方米。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1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100毫米以上。

野生植物

境內的野生植物有幾百個品種,分布在田間地頭、路邊、河畔、農家房前屋後。歷史上人們就重視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發展農牧漁生產和手工編織,治療預防疾病等。常見的野生單子葉植物有冷草、稗、狗尾草、白茅、蘆葦、萱草(土名萱棵,又名甘棵)、薄包草、菖蒲、薯蕷(山藥)、細葉韭(野韭菜)、山慈姑等。雙子葉有馬齡莧(醬板頭)、野菱(菜子菱)、刺莧、水花生、半枝蓮、益母草、水苦蔓、豬殃殃、蒲公英等。

野生動物

脊椎動物魚綱有鰣魚、風鱭(子鱭、烤子魚)、魛鱭(魛魚)、銀魚(面魚)、赤眼鱒(紅眼魚)、翅嘴紅(大白魚、白絲)、鯽魚、鯉魚、青魚、鯿魚、泥鰍、黃桑魚、鰻鱺、鱧(黑魚)、黃鱔、鱸魚、鱖魚(桂花魚)、暗色東方魨(河豚)、白鰱等。

兩棲綱有蟾蜍(癩蛤蟆)、青蛙(田雞)等。

爬行綱有烏龜(泥龜)、鱉(甲魚、團魚)、壁虎、草蜥、烏梢蛇(青梢蛇)、水赤鏈(火赤鏈)、小頭蛇(秤桿蛇)、水蛇、四腳蛇等。

鳥綱有綠翅鴨(野鴨)、斑嘴鴨(野鴨)、雉(野雞)、鴻雁(大雁)、鳶(老鷹)、鵪鶉、苦惡鳥、貓頭鷹、啄木鳥、相思鳥、布穀鳥、白頭鵯(白頭翁)、烏鴉、灰喜鵲、黃騰鳥、畫眉、燕雀、麻雀等。

哺乳綱有伏翼(蝙蝠)、刺蝟(偷瓜畜)、草兔(野兔)、田鼠、黃鼬(黃鼠狼)等。

無脊椎動物 蚯蚓、螞蟥、田螺、螺螄、蝸牛、河蚌、螳螂、蟋蟀、蜻蜓、蟬(知了)、螞蟻、蝴蝶、蝦、河蟹、蟛蜞、蜈蚣、蜘蛛、蠍等。

視頻

張家港市南豐鎮黨委一行來我鎮參觀考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