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文
张子文 | |
---|---|
出生 | (1875--1966)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中国伊斯兰教大阿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
目录
人物介绍
张子文,(1875--1966),中国伊斯兰教大阿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回族。名德纯;字,子文;经名艾布·佰克尔,以字行。族望河北沧县,为"兆河张氏"谱记之第十六世。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火连寨镇营子村。
人物生平
幼习儒书,16岁中秀才。后进关投于海思福(海大爷)、刘玉堂(即刘二爷,俗谓'半拉子刘')、马玉麟等诸大阿訇门下。1900年穿衣挂幛后,历任保定西、北、东各寺,以及定兴、易县等地,阿汉两通,精于阿拉伯、波斯、德、俄等四种外国语。不久,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继而,英、法、德、意军以剿灭义和团为名攻陷保定,是年闰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德军进入保定烧杀抢掠,中尉"葛里恩尼"带兵窜入西清真寺,下令焚烧。阿訇见状,临危不惧,用德语怒斥,吓退敌兵,使这一伊斯兰历史悠久的古清真寺得以保存至今。自是,"德国张"的盛名,传遍了中原大地,以至东北各省。1903年,应王浩然大阿訇之约,到北京西单牌楼清真寺(时俗称"牛街下寺",即建国后用为之"北京西单菜市场"所在地,现已拆除易为他用)为首任教长。1908年,牛街清真公立第一两等小学堂成立,与达浦生、李云亭等北京多名阿訇共同兼授阿文。1909年参与创办北京"清真教育会",担任该会《清真杂志》、《清真白话报》、《北京民报》总发行人,其间赴任北京马甸清真寺,创办北京第一所经儒学校(亦称"经汉大学")。
1912年2月携弟子马松亭、杨明远、张鸿韬等赴任北京花市清真寺,提出关于回民子弟应"多读中外文,将来才能立大事业"的主张,指出要实现这个愿望,一是"由各寺阿訇掌教极力倡导",二是"更宜稍加强迫",并身体力行,续收马善亭、李廷相、赵铭周、朱开祺、张耀亭、王敬一等,共计18名弟子,亲授阿汉两学。7月,与王浩然、安静轩、王丕谟、穆子光等共同发起创办中国回教俱进会,任评议长。9月,参与组织该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受其接见,亲聆其关于"五族共和"、"振兴中华"的讲话,与马邻翼、王浩然等7人同孙中山先生合影。不久,将所任寺内"清真第五学堂"更名为"清真文化小学校"(即今"北京崇文区回民小学"之前身)。是年底,与王浩然的等共同应召前往蒙藏事务局组织创办《回文白话报》,兼任编辑主任。1914年1月,因该报办有成效,抵御了英、俄等国的分裂活动,"使边地受到好影响",获七等嘉禾章。同年,兼理《京华新报·附张》编辑工作。此间先后发表《说回教教规暗合共和真理》、《说回教对国家社会之关系》,以及《说文字之尊重》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章。1915年主持北京东四清真寺改建工程,奠定了今天该寺门脸及三进院落的建筑格局,书写门外至今犹存的"清真古教"四个苍劲大字。1922年赴任本溪清真寺,收丁溪野(后为回民支队领导人之一,我军高级将领)、丁武洋(后入讲武堂,抗战时参加义勇军)等为弟子。旋至沈阳清真北寺任职,参与创建清真女寺和沈阳清真小学扩建工程。1924年12月赴日本参观学校、工厂等,翌年1月应镰田荣吉之邀在东京交询会宣讲伊斯兰文化。这是我国学者向日本公众首次讲学的记录。1926年主持创办的沈阳文化清真寺第一期工程开工。1930年,应马邻翼、马福祥、唐柯三、马松亭之函邀返北京(时称"北平"),任成达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及阿文教授,同时为牛街阿文大学讲师。1931年初又回沈阳,于5月完成文化清真寺二期工程建设。1936年在该寺创办"奉天私立回教文化学院"(即今"沈阳市回民中学"前身),坚持"养成回教教师人才"的宗旨,并设日、俄、阿拉伯、波斯等多种外语课程,以及簿记等专业。
抗战胜利后,任沈阳回教会最高顾问、中国回教协会东北分会理事长,曾作为受难民众唯一代表在庆祝东北回归祖国等大会上致词,并控诉日寇涂炭罪行。1946年5月,率中国军队接收东北失地的杜聿明将军曾高度评价道:"回教张先生十四年于敌伪压迫之下,不屈不挠,保存国家正气,与敌人奋斗,实为钦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先后任回族学校校长、教长。数十年来,他在实行"强迫教育"(即今所称之"义务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坚持阿汉兼授,以"言必信,行必果"、"出必告,返必问"作为诚实教育和尊长教育的格言。所译《古兰经》因反右而遭退稿,于"文革"间遗失。1989年5月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发文指出:"张子文先生在历史上对传播伊斯兰教文化,培养回族人才所起的作用,应予肯定"。
其早年所著有《可兰经选本译笺注》、《清真正史》、《雷门鼓》、《回回教梗概》等均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