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偲,男,1963年5月生,海南文昌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海洋生物、海洋藥物、海洋生物化學生態學專業。所長助理、黨委委員、職代會主席[2]

張偲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63年10月03日
海南省文昌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目錄

學習簡歷

1、1981、9-1985、7,中國海洋大學(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2、1985、9-1988、7,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3、1995、9-1998、7,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1、 2003年6月起,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

2、 2000年11月起,任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

3、1999年9月起,任海南站(國家重點站)站長

4、1998年8月,任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中科院特批)

國外學習

1、1996年,訪問印度研究與工業委員會,在印度藥物工業研究所和印度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訪問學習;

2、2005年,訪問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藥學院高訪學習。

個人故事

成長記憶:我對海洋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

文昌,古稱紫貝,自西漢建置已有2100多年歷史,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這所歷史悠久、憑海而立的縣級市,不僅是閩南文化、嶺南文化、南洋文化、熱帶文化交匯之地,而且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宋氏家族——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祖居地,是共產黨大將張雲逸、國民黨上將陳策等196位將軍的誕生地,素有「文化之鄉」「國母之鄉」「將軍之鄉」等「九鄉」之美譽。

由文昌市中心出發,向東北方向走大約50公里,就是海南島東北部的第二高峰——抱虎嶺,因山勢猙獰,形似巨人抱着一隻老虎而得名,據說,在美越戰爭期間,當地人曾抓獲過美國的跳傘飛行員。1963年5月,張偲就出生在抱虎嶺所在的翁田鎮。

20世紀60年代初,歷經三年自然災害的浩劫之後,眾多的家庭深受貧苦之苦,張偲家也不例外。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母親在家務農,操持家務,照顧4個年幼的孩子。

生活雖然艱苦,但父母還是很開明,節衣縮食供養孩子們上學,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將來成才報國。

張偲自小聰明,且勤奮好學,再加上父親的薰陶和影響,從小學到中學他的成績一直保持的很好。高中時代,他就萌生了報考海洋大學,獻身海洋科研的念頭。1981年,張偲如願以償,從當地著名的高中——文昌中學,以第一志願考取遠在青島的山東海洋學院。

「我從小在海邊長大,對海洋有一份與生俱來的熱愛,特別是那些珍奇獨特的海洋生物更令我着迷,就想着有一天可以報考海洋大學,將來從事和海洋有關的工作。」

此後四年,這位在海邊長大,習慣了熱帶氣候和南方生活習慣的海南小伙與青島這一北方海濱城市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求學之路:海大讓我從海洋之鄉走進海洋學堂

在文昌中學的1981屆畢業生中,像張偲一樣對海洋懷有獨特感情的同學還有很多,當時被山東海洋學院錄取的就有3名,分別是海洋動物學方向的張偲、海洋植物學方向的趙平孫、物理海洋學方向的鄭有任。

1981年9月,3名操着海南口音的青年學子,懷着對海洋大學堂的渴望,結伴北上,他們乘汽車,轉輪船,坐火車,經過7天的辛苦奔波,終於來到了青島。

回憶起在山東海洋學院讀書的那段日子,張偲說,當時每月有國家補助的19.5元的生活費,日常的生活開支基本夠用。平時也沒有太多的想法,主要還是想好好學習。「我這個人比較內向,也沒啥文體特長,除了偶爾和同學們打打球以外,很少參與集體性的活動。我入學時,1977年恢復高考後新招收的前四屆學生,有三屆還在學校就讀,師兄師姐學習都很用功,受他們的影響,我也加入到自覺學習的行列。」

當時,張偲所在的班有30名同學,中間1人出國,1人休學,直至畢業一直保持着28人的規模。一二年級的班主任是周正靈,三年級時換成了鄭家聲。談起自己讀書時的老師,張偲說,山東海洋學院的老師都很有責任心,「當時給我們補習英語的王惠珍老師,不辭辛苦,利用周末和假期給我們補課,她認真負責的形象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此外,無脊椎動物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李嘉泳教授、從事海洋生態學研究的李冠國教授等都給張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成為他邁入海洋大學堂的領路人。

初到青島,也有很多讓張偲感到好奇的地方。1981年11月,青島下了大雪,對於在熱帶氣候環境下長大的張偲來說,感到十分新鮮,也顧不上冷,就和同宿舍的李軍、徐長安、陳蘭濤、丁夏明、薛欽昭等人一起去運動場上堆雪人、打雪仗。那時候學校開設的有游泳課,張偲他們經常去第一海水浴場游泳。當記者問他游的怎樣時,他笑笑說:「還好,算中等水平吧。」

四年的大學時光,美好卻很短暫,1985年畢業的時候,張偲和班上的其他十幾名同學一樣選擇了繼續攻讀研究生,他報考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跟隨謝玉坎教授從事貝類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碩士畢業後就留在了所里工作。談起回南方的原因,他笑笑說:「北方的冬天太冷了,我這南方人受不了。」1995年9月,在工作的同時,他又考取了本單位的博士生,跟隨潘金培所長、王寧生教授等老師從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研究。讀博士期間,張偲經過多年積累的學術才華和科研實力得以顯現,並獲得學術界同行的認可。1996年,中科院南海所選派他訪問印度研究與工業委員會,在印度藥物工業研究所和印度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學習,1997年分別獲得海南省青年科技獎和廣東省首屆「十佳博士生獎」,1998年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1998年7月張偲作為中科院南海所自己培養的首位博士順利畢業,並被中國科學院特批為研究員。

回憶起自己在海洋科研殿堂里不斷成長的經歷,張偲說:「在學術科研的道路上,遵循中科院『任務帶學科』的原則,我不斷調整細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本科時的海洋動物學,到碩士時的貝類生物學,到博士時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再到今天的海洋微生物多樣性,在這種調整和細分中,讓我這個從南海邊成長起來的少年,一步一步走進了海洋科研的殿堂。」

也正是憑着這種踏實肯干、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鋒芒初露的張偲立足南海這個大舞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科學研究:海南哺育了我,南海成就了我

從1986年開展碩士學位論文試驗研究開始,張偲選擇自己的家鄉海南省作為科研工作的第一站,在三亞鹿回頭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開展實驗研究工作,頂烈日,迎海風,有時甚至會遇上颱風和暴雨,張偲都沒有退縮,頑強地堅守着自己對海洋科研的承諾,一干就是10個年頭,直到1995年回所專心攻讀博士學位。

海洋微生物是最具優勢和特色的海洋生物資源,是海洋生物地化循環的三個生物環節(海洋植物生產者——海洋動物消費者——海洋微生物分解者)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它通過生物轉化在有機環境回復無機環境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緩解當前環境污染和富營養化的關鍵因子。這一領域的研究,關乎海洋生物資源的國家權益保障、創新藥物的資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與健康修復等國家重大科技戰略。

2009年12月17日,以張偲為首席科學家的我國第一個海洋微生物「973計劃」項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生理生態效應及其生物合成機制」正式啟動。該項目聚焦「海洋微生物的特有次生代謝過程及其生物學意義」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選擇我國特有海洋環境和特色海洋生態系統的微生物類群,關注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發現具有生理與生態學效應的新穎次生代謝產物,研究海洋微生物的關鍵次生代謝過程和主要功能基因,揭示生物合成途徑和調控機制,發展基因重組技術、代謝工程技術,豐富生物合成基礎理論,開發組合生物合成新技術,從而為創新藥物和特色環保製品的開發奠定基礎。

作為我國熱帶海洋生態工程的學術帶頭人,張偲把微生物研究和生態工程相結合,圍繞「熱帶海洋微生物多樣性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功能」關鍵生態工程科技問題,開展微生物多樣性的觀測、認知和利用研究,目前已有效鑑定海洋微生物新屬4個、新種13個,從而發展了熱帶海洋生態工程理論,促進熱帶海洋生態保護和生物資源利用的工程化,為發展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海洋生態文明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開展海洋微生物、熱帶海洋生態工程研究的同時,張偲也重視海洋微生物的綠色利用,並把目光瞄準了海洋藥物領域,開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與開發。近年來,他領銜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及其化學生態學學科組」先後負責了「熱帶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利用技術」、「南海生物活性萜類和生物鹼的構效關係及其作用機制」、「海南島紅樹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化學生態學的研究」、「馬氏珠母貝氨基多糖膠囊的研製」等國家「973計劃」前期研究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和廣東省優秀團隊基金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33項。其中,「熱帶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利用技術」分別獲得了2004年海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張偲與他的團隊分離鑑定了1100多個海洋生物化合物,發現了139個新化合物,篩選出93個具有抗老年痴呆、抗腫瘤、抗菌或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完成了國家藥准號新藥「海珠口服液」、兩個保健品、多個功能食品、系列化妝品和新生物農藥的研製,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期間,他不僅於2000年擔任了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而且還於2005年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藥學院進行交流學習。這些都為他更好地開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平台支撐和技術支持。

在潛心一線科研的同時,張偲也注重學術成果的總結積累,先後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69篇(含SCI收錄論文139篇),出版專著2冊,獲授權發明專利39項(含2項日本發明專利)。

張偲在海洋科研領域的辛勤付出,不僅換來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也為他贏得了許多的社會榮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海南科技進步特等獎、廣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廣東省專利金獎和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等獎項,還先後於2005年和2006年分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海洋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2013年12月19日上午,他又收穫了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當選院士後,在接受家鄉報紙採訪時,他說:「海南哺育了我,南海成就了我。」這應該是他對自己50年人生成長和30年海洋科研的最好詮釋了。

 
張偲

作品

1、張偲、龍麗娟,2006,海洋生物鹼,現代海洋藥物(第九章),260-293,科學出版社。

2、張偲、王友紹、吳軍,2006,珊瑚動物的化學結構與生物活性,現代海洋藥物(第四十章),1146-1204,科學出版社。

3、張偲、吳軍,2006,珊瑚類藥物的研究方法與實例,現代海洋藥物(第四十一章),1205-1219,科學出版社。

4、Zhao, B, Zhang, S & Qian, P. Y. Larval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the silver- or gold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i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and natural inducers.

Aquaculture 220(2003)883-901

5、Jun-Wu, Si-Zhang,et al. Xyloccensin L, a novel limonoid from Xylocarpus granatum. Tetrahedron letters,45,2004,591-593

6、Shu-Hua Qi, Si Zhang. New Briaran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J. Nat. Prod. 2004,

67, 1907-1910

7、Shu-Hua Qi, Si Zhang, Xiang Li. A New Cytotoxic Sesquiterpene-Alkaloi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Subergorgia suberosa. J. Nat.Prod. 2005,68,1288 –1289

8、Shu-Hua Qi, Si Zhang, Zhi-Hui Xiao, New Briaran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fragilis. Helve. Chim. Acta., 2005, 88(8)

9、Jun-Wu, Si-Zhang, Qingxin Li. Phenylethanoid and aliphatic alcohol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Phytochemistry 63(2003):491-495

10、Shu-Hua Qi, Si Zhang.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Chem. Pharm. Bull. 2004, 52(12), 1476-1478

11、Jun Wu,Si Zhang. Two new cyclolignan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Z Naturforsch,2004,59b,:341-344

12、Daojing Zhang, Jun Wu, Sizhang*. Oleanane triterpenes from Aegiceras corniculatum. Fitoterapia, 76(2005) 131-133

13、Hao Yin, Si Zhang*, and Jun Wu, Prenylated Flavonoids from Pongamia pinnata, Z. Naturforsch. 2005, 60b:

356-358.

14、Shu-Hua Qi, Si Zhang, Spectral Assignments and Reference Data, Magn. Reson. Chem. 2005, 43:266-268.

15、Lu-rong Xu, SiZhang*, A new triterpenoid : Taraxerol-3-β-O-tridecyl ether from Derris triofoliata,Pharmazie,2004, 59:655-656。

16、Jun-Wu, Si-Zhang, Qingxin Li, Megastigmane and flavone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2003, Pharmazie 58(2003):363-364。

17、Shu-Hua Qi, Si Zhang, Glycerol Derivatives and Sterols from Sargassum parvivesiculosum,Chem. Pharm. Bull. 2004,52(8)986-988。

18、Jun-Wu, Si-Zhang, New aliphatic alcohol and (Z)-4-hydroxycinnamic acid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Chem. & Pharm. Bull. 2003, 51(10), 1201-1203.

19、Jun Wu,Si Zhang,Xyloccensin M and N,Two New B,D-seco Limonoids from Xylocarpus granatum,Z. Naturforsch,2003,58b:1216-1219。

20、Jun Wu, Qiang Xiao, Si Zhang,et al. Xyloccensins Q-V, Six New 8, 9, 30-Phragmalin Ortho Ester Antifeedants from the Chinese Mangrove Xylocarpus granatum. Tetrahedron,61(2005):8382-8389

21、Shu-Hua Qi, Si Zhang, et al, Constituents of Carapa guianensis Aubl.( Meliaceae). Pharmacies, 2004, 59(6): 488-49.

22、Jin Yang, Shu-hua Qi, Si Zhang*, et al. Three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Coral

Subergorgia reticulat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5, 23, 1218--1222.

23、Haihan Nan, Jun Wu, Si Zhang*, A New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 from Clerodendrum Inerme. Pharmazie

60(2005): 798-801.

24、Yunqi Qiu, Shuhua Qi, Si Zhang*, New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Echinogorgia aurantiaca, Pharmazie,2006, 61: 645-648.

25、Hao Yin, Jun Wu, Haihan Nan, and Si Zhang*, New Prenylated Flavones from Pongamia pinnata. Pharmazie.

2006,61, 76.

26、Zhihui Xiao, MU Yuan, Si Zhang, Complete assignments of H and C data for ten phenylpiperazine

derivatives, Magn. Reson. Chem., 2005, 43:869--872

27、Lixin Zhang、S Zhang, Exploring novel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marine microbes,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8(2005):276-281。

28、Lun-Rong Xu, Jun Wu and Si Zhang*, A new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derris triofoliata, J. ASIAN. NAT.

PROD. RES.,2006,8:9-13.

29、Qi SH, Zhang S, Qian PY, et al. Ten new antifouling briar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Tetrahedron 2006, 62:9123-9130.

30、Qi SH, Zhang S, Qian PY, et al. Chemical Defens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Seagrass Enhalus acoroides: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Jounal of Chemical Econoligy 2006, (in press)

31、Shu-Hua Qi, Si Zhang,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Brown Alga Sargassum parvivesiculosum, Z. Naturforsch. C,

2004,。

32、Liu, Y., Zhang,S., Abreu,P. Heterocyclic terpenes: linear furano- and pyrroloterpenoids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06,23,630-651.

授權發明專利

1、張偲、黃建設、龍麗娟, 一種雜環化合物-2-氨基咪唑並吡咯-6-酮及其製法和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1127866.8.

2、張偲、徐魯榮、吳軍. 一種新的蒲公英萜醇的衍生物Taraxerol tridecyle ether 的結構及其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3146857.8

3、張偲、龍麗娟、陳永福. 由珠母貝軟體部提取物製成的海洋水產飼料添加劑及製法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3126709.2

4、吳軍、張偲. 一種苯乙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A的結構及其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2152195.6

5、吳軍 張偲. 一種脂肪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C及其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3140078.7

6、吳軍、張偲、龍麗娟. 檸檬苦素化合物木果楝內酯及其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3140079.5

7、吳軍、張偲、龍麗娟. 兩種(Z)-4--羥基桂皮酸糖苷及其用途. 授權專利號:ZL03140077.9

8、主要的受理髮明專利

(1)珍珠氨基甙定重製取技術(2.8),張偲、尹浩、龍麗娟、聞克威、張士忠、王士奎;

(2)一種脂肪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B的結構及其用途8),吳軍、張偲。

(3)銀葉樹的三萜類活性部位張偲、田燕、吳軍。

(4)西松烷型二萜漆淑華、張偲。

(5)燈心柳珊瑚皂苷.6),漆淑華、張偲。

(6)一種倍半萜側扁軟柳珊瑚酮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X),漆淑華、張偲。。

主要獎勵

1、全國海洋科技先進工作者,2006年; 研

2、第十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第一完成人),2006年

3、廣東省丁穎科技獎,2006年;

4、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5年[3];

5、海南省2004年度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2004

6、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1998年; 021-

7、廣東省1997年度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三完成人),1997;

8、廣東省首屆"十佳博士生獎",1997年[4];

9、海南省青年科技獎,1997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