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謨
人物生平
(1585-1649),字緯典,號日葵,又自號素位居士,明末名臣,平定大峪人。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歷任御史、光祿寺丞、大理寺丞署、少卿、順天府尹、大理寺卿等職。常直言指點朝政,多次被貶官降級,但忠心不已。
人物從師
中舉後即往高邑縣拜趙南星為師。南星是當時學界名流,東林黨重要人物。初見三謨,就和別人說:"張子是一個很正直的人。"在趙南星家,講學論道,面壁十年,學業大進。
主要經歷
明天啟二年(1600)壬戌科進士,授行人。當時,趙南星任左都御史,彈劾貪官污吏,不避權貴。喧赫一時的宦官魏忠賢勾結奸黨,極力傾陷趙南星,很多人都不敢與南星接近,惟獨張三謨照常往來,無所避忌。崇禎元年(1628),選授御史,上疏彈劾魏忠賢餘黨李魯生,並罷其官。二年,到福建巡視。行前曾上《按閩辭闕書》,中有"治亂之關鍵,在善於選拔宰輔和御史官,宰鋪是擔當治國家大事的,御史官是議論和糾正國家政令得失的,皇上要有意興治,就應選賢任能,並對他們推心置腹,予以信任"等,立論精闢,頗中時弊,崇禎十分讚賞。在福建巡視期間,平息海寇李之奇有功。掌道御史嫉妒張三謨的正直不阿,想降低他的職位,皇帝得知後說:"張三謨是個有才幹操守的人,又未做錯事情,仍舊回御史道管事。"崇禎三年(1630),因父喪回家守制,起復後仍任原官。當時朝政腐敗,奸臣當道,災荒連年,哀鴻遍野。三謨慮國事,遂上《目擊時艱》疏,對奸相溫體仁多所彈劾。皇帝雖同意他的觀點卻未採納。一次,吏部尚書左都御史出缺,皇帝讓在朝諸大臣當面舉薦。溫體仁串通吏部侍郎張捷推薦魏忠賢餘黨呂純如,想以之為魏翻案。張三謨和張捷在朝堂上展開激烈辯論,張捷理屈詞窮,溫體仁一夥的陰謀才未得逞。崇禎九年,升任掌河南道御史,平反了許多冤案,得到皇帝的賞賜。崇禎十一年,升任光祿寺丞,不久改任大理寺丞署印務。司寇劉之鳳犯罪,皇帝想處以極刑,三謨根據他的罪行,認為按律只可流放邊疆。皇帝感到有傷尊嚴,對三謨加以斥責。有人勸三謨說:"何苦不了別人不顧自己的安危?法律是朝廷定的,遇事聽從朝廷的意見就行了。"三謨生氣地說:"你但知法為朝廷之法,不知法也是天下及後世人之法。怎麼能以個人的意見隨意改變呢?"繼續上疏力爭。皇帝大怒,連降三謨三級。後又升任少卿、順天府尹、大理寺卿等職。崇禎十五年,在一次推舉宰相的朝會上,吏部尚書李日宣推舉了十六名德才兼備的候選人,其中即有張三謨,那些聲名狼藉而級別又高的大臣卻一個也沒有。落選的陳演等便編造流言,誣陷李日宣循情濫舉,多疑的崇禎皇帝將李日宣革職戍邊。三謨受到牽連,被罷官回了原籍,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明王朝滅亡。
人物傳說
據傳,同年舊曆五月,李自成從北京退出後於初七路過平定,曾和張三謨面談,並請他當宰相,未果。明亡後,在家閒居的張三謨終因憂慮國事,抑鬱成疾去世,終年六十五歲。後傅山及苗蕃兩人分別寫了《祭日葵先生文》、《祭大廷尉日葵張公文》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