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弘化禪寺始建於唐代。唐德宗貞元20年(公元804年),德聰禪師雲遊至東方山,得薛河、陸迥施地,結庵傳教。唐憲宗元和二年,德聰應詔北上長安,受賜法號智印,並賜紫金衣缽。三年後,東方山梵宇落成,唐憲宗李純賜書「寶峰招提」[1]

中文名 弘化禪寺

地理位置 湖北省黃石市

著名景點 「靈泉錫卓」、「仙履日喧」、「青松倒插」、「白蓮頻開」、「鐵牛懶臥」、「石船高撐」、「禪關月涌」、「道洞雲亭」

屬 性 佛教禪宗之臨濟宗

目錄

寺院格局

1967 年,弘化寺被征為養鹿場,佛事活動停止,佛殿僧房損毀嚴重。 1970 年,局勢稍安,住山僧人常願法師即奔走呼籲,得當時黃石市文教局及有關方面支持,對大雄寶殿和祖師塔殿進行維修。「文革」結束後,弘化古寺重修工作逐步展開,經各方襄助支持,逐漸恢復往昔規模。在同治七年重建格局基礎上,形成目前的格局。

景色介紹

沿山路上行至山頂,見一石梯路,寬約 7 、 8 米。拾級而上,一座大牌坊高聳而現,牌坊上「三楚第一山」渾厚大字映入眼帘,是為弘化禪寺山門。山門又稱新三門,採用宮殿式琉璃瓦面牌樓建築模式構建,分正樓、邊樓上下兩層,渾然一體,像是重檐廡殿。牌樓正樓有 8 根高約 10 米 的紅漆檐柱,正中主門兩根柱上有昌明法師親書「三楚樹雄風威振九州禹域,五家傳正令源出東山法門」的對聯。正樓二進門楣上則懸掛着趙朴老所題「弘化禪寺」紅底金字匾額。山門前的古銀杏樹據說是智印和尚親手所栽,歷千年風雨,仍枝繁葉茂,見證了寺院滄桑變化。進入山門,便是石橋甬道,兩旁則是白玉欄杆圍成的放生池,池中假山石玲瓏氣質,清水映人。弘化寺建築整體結構遵循佛寺建築的統一格局,選定中軸主線,依山而建,依次造山門、放生池、大雄寶殿等,中軸兩側建造配殿和佛堂、齋堂等輔助性建築。現任方丈正慈法師升座後,弘化禪寺建築中軸兩側有了較大的擴展修建。東側在鐘樓南新建了 1000 平方米 的兩層平頂單檐琉璃瓦客堂,與之相對稱在西側鼓樓南修建了法物經書流通處。沿山勢在東側建起如意寮,西側建起方丈樓、綜合樓及上客堂。寺東北山坡處另建 200 米 長的佛教文化長廊。至此,弘化禪寺總建築面積達 20000 多平方米,有殿堂門舍 22 幢。該寺另有下院 4 處,計位於東方山上,圍繞弘化禪寺的法藏寺、佛光寺,以及位於黃石月亮山的極樂寺和青龍山的慈湖禪院。

寺院文化

在弘化禪寺,不可不提的就是陸氏宗祠。相傳1200多年前,祖籍安徽的陸氏先人官至御史大夫,後解甲歸田,行至東方山,見此地風景秀麗,於是置辦田產,歸隱於此[2] 。後弘化禪寺開山祖師智印法師也雲遊至此,隱約覺得此地有佛氣,決定在東方山興建寺院,傳播佛法。經多方探尋,尋得陸氏先人共商此事。陸氏也是佛家信徒,將此地贈與智印法師,並協助法師廣建寺院。陸氏與智印法師相見恨晚,結為忘年。後陸氏仙逝,智印法師為了紀念陸氏、報答陸氏為寺廟籌建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弘揚佛法所做的貢獻,遵陸氏遺願,將其靈位安放於佛殿之後。不數年,智印法師亦圓寂。現東方山下居民大部分皆為陸姓,都是陸氏子孫。弘化禪寺遵循千古遺風,雖然屢毀,但是每次重建,必然在大殿之後建陸氏宗祠,立先人牌位與遺像。山下陸氏後人亦時常上山禮佛,並參拜祖宗牌位與遺像。每逢年初一,家家戶戶必然上山。每到此時,鄂東南地區上山禮佛的信徒與禮佛並參拜先人的陸氏後人齊聚弘化禪寺,擠擠攘攘,香霧瀰漫,炮仗聲不絕,場面極其壯觀。不入凡塵的佛教大師與出仕為官的御史大夫所結下的情誼,以及為佛教傳播、為弘化禪寺的興建於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已經刻字成碑,立於弘化禪寺內。

弘化八景

弘化八景中的禪關月涌和靈泉錫卓,現今仍然留存。禪關月涌在弘化三門前,原是長約千米的峽谷。每臨皓月當空之際,但見飛雲橫渡,月華如涌,若真若幻,如詩如畫。伴以寺院頌經、木魚,忽遠忽近,偶爾宿鳥受擾,驚叫幾聲,更增加了空山幽谷的寂靜。弘化祖師殿後檐有泉井,井台由漢白玉鑲嵌,井口約 1 尺 5 ,井深 20 米 ,為寺內眾僧飲水之源。《大冶縣誌》雲「東方山井,一清一冷,不盈不涸」——山頂之上有這樣一井泉水,其成因眾說紛紜,《東方山山寺年譜》記載乃智印和尚為解飲水之需「卓錫鑿地,異泉湧出」,概為該泉名號來源。隨着寺院規模恢復,僧眾香火重聚,弘化禪寺漸成鄂東佛教勝地, 1993 年,舉辦了「祈禱世界和平大法會」; 1999 年,經中國佛教協會批准,東方山弘化寺舉辦傳授二部僧三壇大戒法會,為 600 名弟子傳戒。如此規模的傳戒活動,在弘化寺歷史上是空前的。此次傳戒成功,弘化寺又於 2004 年再舉傳戒盛事, 612 名來自全國 20 多個省、市、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馬來西亞等地的新戒弟子,幸遇勝緣,獲登戒品。

視頻

問道武當 拜佛東方 來到東方山就必須看看這座千年古剎 弘化禪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