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禅寺
弘化禅寺始建于唐代。唐德宗贞元20年(公元804年),德聪禅师云游至东方山,得薛河、陆迥施地,结庵传教。唐宪宗元和二年,德聪应诏北上长安,受赐法号智印,并赐紫金衣钵。三年后,东方山梵宇落成,唐宪宗李纯赐书“宝峰招提”[1] 。
中文名 弘化禅寺
地理位置 湖北省黄石市
著名景点 “灵泉锡卓”、“仙履日喧”、“青松倒插”、“白莲频开”、“铁牛懒卧”、“石船高撑”、“禅关月涌”、“道洞云亭”
属 性 佛教禅宗之临济宗
目录
寺院格局
1967 年,弘化寺被征为养鹿场,佛事活动停止,佛殿僧房损毁严重。 1970 年,局势稍安,住山僧人常愿法师即奔走呼吁,得当时黄石市文教局及有关方面支持,对大雄宝殿和祖师塔殿进行维修。“文革”结束后,弘化古寺重修工作逐步展开,经各方襄助支持,逐渐恢复往昔规模。在同治七年重建格局基础上,形成目前的格局。
景色介绍
沿山路上行至山顶,见一石梯路,宽约 7 、 8 米。拾级而上,一座大牌坊高耸而现,牌坊上“三楚第一山”浑厚大字映入眼帘,是为弘化禅寺山门。山门又称新三门,采用宫殿式琉璃瓦面牌楼建筑模式构建,分正楼、边楼上下两层,浑然一体,像是重檐庑殿。牌楼正楼有 8 根高约 10 米 的红漆檐柱,正中主门两根柱上有昌明法师亲书“三楚树雄风威振九州禹域,五家传正令源出东山法门”的对联。正楼二进门楣上则悬挂着赵朴老所题“弘化禅寺”红底金字匾额。山门前的古银杏树据说是智印和尚亲手所栽,历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见证了寺院沧桑变化。进入山门,便是石桥甬道,两旁则是白玉栏杆围成的放生池,池中假山石玲珑气质,清水映人。弘化寺建筑整体结构遵循佛寺建筑的统一格局,选定中轴主线,依山而建,依次造山门、放生池、大雄宝殿等,中轴两侧建造配殿和佛堂、斋堂等辅助性建筑。现任方丈正慈法师升座后,弘化禅寺建筑中轴两侧有了较大的扩展修建。东侧在钟楼南新建了 1000 平方米 的两层平顶单檐琉璃瓦客堂,与之相对称在西侧鼓楼南修建了法物经书流通处。沿山势在东侧建起如意寮,西侧建起方丈楼、综合楼及上客堂。寺东北山坡处另建 200 米 长的佛教文化长廊。至此,弘化禅寺总建筑面积达 20000 多平方米,有殿堂门舍 22 幢。该寺另有下院 4 处,计位于东方山上,围绕弘化禅寺的法藏寺、佛光寺,以及位于黄石月亮山的极乐寺和青龙山的慈湖禅院。
寺院文化
在弘化禅寺,不可不提的就是陆氏宗祠。相传1200多年前,祖籍安徽的陆氏先人官至御史大夫,后解甲归田,行至东方山,见此地风景秀丽,于是置办田产,归隐于此[2] 。后弘化禅寺开山祖师智印法师也云游至此,隐约觉得此地有佛气,决定在东方山兴建寺院,传播佛法。经多方探寻,寻得陆氏先人共商此事。陆氏也是佛家信徒,将此地赠与智印法师,并协助法师广建寺院。陆氏与智印法师相见恨晚,结为忘年。后陆氏仙逝,智印法师为了纪念陆氏、报答陆氏为寺庙筹建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弘扬佛法所做的贡献,遵陆氏遗愿,将其灵位安放于佛殿之后。不数年,智印法师亦圆寂。现东方山下居民大部分皆为陆姓,都是陆氏子孙。弘化禅寺遵循千古遗风,虽然屡毁,但是每次重建,必然在大殿之后建陆氏宗祠,立先人牌位与遗像。山下陆氏后人亦时常上山礼佛,并参拜祖宗牌位与遗像。每逢年初一,家家户户必然上山。每到此时,鄂东南地区上山礼佛的信徒与礼佛并参拜先人的陆氏后人齐聚弘化禅寺,挤挤攘攘,香雾弥漫,炮仗声不绝,场面极其壮观。不入凡尘的佛教大师与出仕为官的御史大夫所结下的情谊,以及为佛教传播、为弘化禅寺的兴建于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刻字成碑,立于弘化禅寺内。
弘化八景
弘化八景中的禅关月涌和灵泉锡卓,现今仍然留存。禅关月涌在弘化三门前,原是长约千米的峡谷。每临皓月当空之际,但见飞云横渡,月华如涌,若真若幻,如诗如画。伴以寺院颂经、木鱼,忽远忽近,偶尔宿鸟受扰,惊叫几声,更增加了空山幽谷的寂静。弘化祖师殿后檐有泉井,井台由汉白玉镶嵌,井口约 1 尺 5 ,井深 20 米 ,为寺内众僧饮水之源。《大冶县志》云“东方山井,一清一冷,不盈不涸”——山顶之上有这样一井泉水,其成因众说纷纭,《东方山山寺年谱》记载乃智印和尚为解饮水之需“卓锡凿地,异泉涌出”,概为该泉名号来源。随着寺院规模恢复,僧众香火重聚,弘化禅寺渐成鄂东佛教胜地, 1993 年,举办了“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 1999 年,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东方山弘化寺举办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为 600 名弟子传戒。如此规模的传戒活动,在弘化寺历史上是空前的。此次传戒成功,弘化寺又于 2004 年再举传戒盛事, 612 名来自全国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马来西亚等地的新戒弟子,幸遇胜缘,获登戒品。
视频
问道武当 拜佛东方 来到东方山就必须看看这座千年古刹 弘化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