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肖邦(波蘭語: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亦稱Szopen),波蘭與法國的知名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1]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親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肖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則為其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周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肖邦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肖邦39歲時因病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部諧謔曲、4部即興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鳴曲和搖籃曲等。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目錄
早年
莫扎特死後第19年,肖邦於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熱拉佐瓦沃拉(位于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他出生的時候,波蘭由於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與哈布斯堡帝國瓜分,已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肖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肖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肖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肖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肖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2],體現出肖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獲譽為「莫扎特的繼承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後,肖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肖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肖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肖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肖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肖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肖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用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查德·瓦格納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着資助者的贊助。
在巴黎期間肖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肖邦、希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茨和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肖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和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着男裝、抽着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着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肖邦開始對她傾心。
視頻
弗雷德里克·肖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BBC紀錄片解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360個人圖書館,2018-03-03
- ↑ 肖邦 波蘭舞曲 Op.posth.P.1 No.3 升g小調,中國曲譜網,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