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 |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里赫田塔爾,奧地利作曲家。
在1808年,進入維也納宮廷樂團寄宿學校學習。1810年,《G大調狂想曲》(D.1)問世,這是他第一首標有明確日期的作品。1811年,創作了其第一首藝術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創作了《D大調第一交響曲》。1814年,為了免服軍役,在其父親的小學裡擔任校長助理,以獲得微薄的薪金維持生活。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於該年創作了145首歌曲,並創作了《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D大調第三交響曲》《g小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等作品。1818年,辭去教師職務,全力從事音樂創作,開始了"自由藝術家"的生涯。1822年,創作《b小調第八交響曲》。1828年3月26日,舉辦了其生前僅有的一次正式音樂會;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終年31歲。
舒伯特被稱為"歌曲之王",他既是維也納古典音樂傳統的繼承者,又是西歐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的音樂遺產,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9部交響曲、10餘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其他作品。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弗朗茨·舒伯特
- 外文名稱: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 別名: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全名)
- 國籍:奧地利
- 出生地:維也納近郊的里赫田塔爾
- 出生日期:1797年1月31日
- 逝世日期:1828年11月19日
- 星座:水瓶座
- 職業:作曲家
- 代表作品:歌曲之王
早年履歷
在1797年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里赫田塔爾 ;舒伯特的祖父是農民、手工業者,其父親泰奧多爾·弗洛林為里赫里塔爾一所學校的校長,忠於職守,敬仰權貴,是一個愛好音樂又有市民保守觀念的虔誠教徒 。
1801年,隨同家人搬至位於"天堂門"的支柱巷。1804年,由於可能會被接收為宮廷樂童,而在安東尼奧·薩列里處進行資格考試。
人物經歷
摺疊學習時期 1808年,11歲的舒伯特進入維也納宮廷樂團寄宿學校學習,當帝國聖堂唱詩班的童聲歌手;不久,被選入學校的小管弦樂隊擔任第二小提琴手,接着提升為第一小提琴手,在樂隊期間得以接觸到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作曲家約瑟夫·海頓、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和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等人的作品 。
1810年,《G大調狂想曲》問世,這是舒伯特第一首標有明確日期的作品 。1811年,創作了其第一首藝術歌曲《哈加的悲歌》 ;同年,在文策爾·魯齊卡處學習通奏低音,嘗試交響曲和舞台劇的作曲 。
1812年,舒伯特的母親去世;同年開始在薩列里處學習對位法;同年,進入變聲期,失去了樂童的職位。1813年,《D大調第一交響曲》(D.82)創作完成;同年,離開寄宿學校,開始在聖安娜中學的師範學校學習預備生課程 。
1814年,參加普通中學的畢業考試;同年,為免服軍役,在其父親位於支柱巷的中學擔任教學助手,給低年級學生上課,以獲;同年阿抹煮擊,在里赫田塔爾的教區禮拜堂第一次演出《F大調彌撒曲》(D.105) ;同年,創作了藝術歌曲妹騙《紡車旁的瑪格麗特》(D.118) 。
1815年,18歲的舒伯特在該年創作了145首藝術歌曲,其中包括肯棵乎恥《魔王》(D.328)、《野玫瑰》(D.257)等作品,標誌着他的作曲技巧已經成熟;10月15日,舒伯特僅在一天就寫出了8首歌曲;同年,創作了《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D大調第三交響曲》 。
1816年,申請盧布爾雅那音樂學校的校長職位,沒有被接受;在此期間,舒伯特處於理想與現實、生活與藝術的矛盾痛苦中,他違背父親的意願,毅然辭掉小學教師的工作,為此父親同他脫離關係達數年之久,經朋友們的調解於1823年父子才重歸於好 ;同年,創作完成了《c小調第四交響曲("悲劇")》,並結束了在薩列里處的學習 。
摺疊變革時期 1817年,結識歌唱演員約翰·米夏埃爾·福格爾;同年,成為"胡鬧協會"成員 。1818年,他辭去教師職務,全力從事音樂創作,開始了"自由藝術殃陵炒家"的生涯;此後,舒伯特就靠賣作品獲得的微薄稿酬、巡迴演出及一些朋友的接濟而生活 。
1819年,與福格爾一起前往施泰爾、林茨和克雷姆斯明斯特。1820年,創作《復活節康塔塔》(D.689)、《四重奏樂章》(D.703)等作品 。
1822年,維也納《時尚報》第一次詳細報道了舒伯特的歌曲;同年,創作了歌劇《阿爾方索與埃斯特雷拉》(D.732)、《降A大調彌撒曲》(D.678)、《b小調第八交響曲(未完成)》(D.759),以及《流浪者狂想曲》(D.760) 。
1823年,成為格拉茨和林茨音樂協會的榮譽會員;同年,創作《陰謀者》(D.787)、《費拉布拉斯》(D.796)、《美麗的磨坊女》(D.795) 。
摺疊創作晚期 1824年,出版《美麗的磨坊女》;同年,創作了《八重奏》(D.803)、《弦樂五重奏》(D.804)以及《大二重奏》(D.812) 。
1825年,作為替補入選音樂之友協會的代表團;同年,開始創作《C大調第九交響曲》,並完成鋼琴奏鳴曲(D.845和D.850);夏天,旅行前往施泰爾、林茨、克雷姆斯明斯特、格蒙登、薩爾茨堡和加斯泰因 。
1826年,申請維也納宮廷樂隊指揮一職未果;同年,將《第九交響曲》交付音樂之友協會;同年,創作了《G大調弦樂五重奏》(D.887)和《鋼琴奏鳴曲》(D.894) 。
1827年,當選音樂之友協會代表團成員;同年,《八重奏》(D.803)和《B大調鋼琴三重奏》(D.898)第一次由伊格納茨·舒潘齊格演出 。
1828年3月26日,在紀念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際,朋友們籌款在維也納為舒伯特舉辦了其生前僅有的一次正式音樂會,由他本人給福格爾親自伴鴉甩說奏演唱了幾首藝術歌曲,其他曲目還有放朵雅《G大調弦樂四重奏》《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以及幾首合唱作品;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終年31歲,按照其生前的意願,與貝多芬同葬於一地 。
個人生活
健康情況
在舒伯特創作的成熟時期,他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自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鬥爭。儘管有人提出其他的病因,最終的病症可能是傷寒症,但他晚期的病症與汞中毒戒埋棄的病狀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紀早期被用來治療梅毒的藥物 。
愛情
舒伯特曾熱戀着一位經營紡織廠的富有寡婦的女兒,她的名字叫特麗莎·葛羅伯。據舒伯特的朋友們稱,這是他一生中的初戀,也是最後一次戀愛,至少可以說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戀愛。儘管舒伯特對她傾注了真摯的感情,但特麗莎最終嫁給了一個麵包師。1824年5月,27歲的舒伯特離開維也納前往匈牙利,在4個月的鄉村生活中,將感情寄托在其學生--女伯爵卡洛林身上。舒伯特為卡洛林創作了許多鋼琴作品,其中包括題獻的《流浪者幻想曲》 。
==創作特徵==摺疊總體特徵 舒伯特的聲樂作品包括600餘首藝術歌曲、10餘部歌劇、歌唱劇、6首彌撒、清唱劇、重唱歌曲與合唱等。在器樂作品中,舒伯特寫了9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2首鋼琴三重、1首木管與弦樂八重奏、多首鋼琴聯彈、多首即興曲、6首音樂的瞬間、22首鋼琴奏鳴曲、6首序曲、3首小提琴奏鳴曲、1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多首變奏曲、舞曲、進行曲等 。
作為一生喜愛浪漫主義詩歌的作曲家,舒伯特的氣質、個性不同於貝多芬,沒有他的前輩那種強烈的時代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舒伯特採取兼收並蓄的藝術態度,從來沒有摒棄古典傳統。舒伯特採用的器樂體裁形式多種多樣,共同的特點是將古典形式與民間音樂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突出歌曲性的主導地位,用歌曲性的旋律表現器樂詩的意境和抒情的音樂形象,甚至直接運用他的歌曲的音樂主題,突出他所要表現的標題性的音樂內容。無論是音樂陳述方式、形式結構均具有明顯的歌曲性的特點。舒伯特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曲家,他善於把詩歌變成音樂,如莫扎特一樣,旋律像泉水不斷地涌瀉出來,激起感情的漣漪。他堅持古典傳統嚴謹的音樂結構原則,又不拘於形式的固定模式,力求通過調性、音區、和聲色彩等手法變化,多方面地表現複雜的心理狀態的活動和發展,而且通過"自我感受"的方式,用抒情的格調充滿詩意地表現或描繪出來 。
摺疊各體裁特徵 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舒伯特創作的中心,包括其他獨唱聲樂曲在內有600多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其取材範圍廣泛,凡是能觸發他的創作靈感和想象的詩篇,即使是平庸之作,在他的筆下也能成章,用音樂將詩人無力表達的意境和情感表現出來 。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有三種類型:第一,分節歌,即同一旋律中反覆歌唱多段,如《野玫瑰》《搖籃曲》《聖母頌》等;第二,通譜歌,即旋律隨歌詞而走,不作反覆,如《魔王》《聖母頌》等;第三,變化分節歌,於分節歌大致相似,但根據歌詞需要,其中有一部分變化或展開,如《菩提樹》《鱒魚》等。他的歌曲旋律豐富多彩,有純樸簡單的民歌式的,如《野玫瑰》《菩提樹》《鱒魚》一類;有浪漫甜美帶有憂鬱傷感的,如《海濱》《流浪者》等歌曲;有緊張和戲劇性朗誦式的,如《地神》《年輕的修女》等;有新開窗的體裁如敘事曲《魔王》等。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選擇的是同時代浪漫主義文學家的詩歌,如歌德、海涅、席勒、繆勒、雷爾斯塔甫等人的詩作,這些詩歌優美抒情、側重內心情感。歌德的詩詞對舒伯特的聲樂曲有着重要的意義,他特別偏愛歌德的詩歌,認為歌德的詩歌能溝通好他和藝術歌曲之間的關係,表達他所要抒發的情感。在舒伯特的600多首歌曲中,有70多首詩採用歌德的詩篇來譜曲的,其中就有其代表作《魔王》。舒伯特還為小說《威廉·邁斯特》中的《唯獨他明白》的詩歌譜寫了5首獨唱曲。為繆勒的詩譜就了兩部聲樂套曲,為海涅的詩寫了6首歌曲 。
他的歌曲除了旋律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外,和聲的設計也作了精心的安排,他對和聲的色彩敏感,常常通過調性、調式、和弦轉換、音區變化來增強音樂的表現手法。在《小夜曲》《菩提樹》等作品中,舒伯特利用同主音大小調的轉換達到色彩的變化。在流傳廣泛的《搖籃曲》中,舒伯特讓旋律搖擺於主、屬兩個和弦之間,簡單安詳,就像慈母輕搖搖藍一般。舒伯特歌曲的鋼琴伴奏,也是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的伴奏從如詩如畫的歌詞中生髮而出,又渲染了歌詞的意境,如《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的伴奏音型自然地讓人聯想到紡車的轉動聲。敘事歌曲《魔王》沉重的三連音也描繪了父親走投無路的焦慮。《幻想》的伴奏則完全不同,不祥的動機以三個八度反覆出現,表現出恐怖的氣氛。《流浪者》的調性布局經過精心的設計,既符合詩歌的要求又符合音樂的審美。舒伯特使歌曲的伴奏從從屬的地位變為與其他因素一樣重要,而且利用伴奏的特點,補充和揭示了歌詞的內涵 。
室內樂
舒伯特的室內樂創作鮮明,他不僅把自己的歌曲旋律運用到室內樂里,而且把歌曲的感情特徵也一起貫注進去,如代表作《鱒魚》鋼琴五重奏、《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 。
在鋼琴領域的作品裡,舒伯特是最早開拓特性曲(Character piece)的作曲家。特性曲是對浪漫主義時期器樂小品的總稱,主要是指鋼琴小品,常用三段式結構,中段和兩頭形成對比,和聲簡潔有色彩,旋律優美,織體卻樸素簡單。舒伯特的《即興曲》《音樂的瞬間》,都屬於特性曲的範疇,有即興創作的意味 。他的鋼琴奏鳴曲式從歌唱抒情逐漸具有英雄氣息和戲劇力量;他所創造的鋼琴音樂小品"音樂瞬間",是"無詞歌"的早期標本,後來的音樂家羅伯特·舒曼、費利克斯·門德爾松、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等都採用了這種形式,創作了一大批鋼琴詩歌 。
交響曲
舒伯特的交響樂作品繼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傳統,但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使他的風格又有別於他的前輩。他以抒發個人情懷為目的、幻想重於現實,抒情多於力量。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b小調第八(未完成)交響曲》,因為它不同於古典的傳統形式,只有兩個樂章,作品的抒情特點似直接從舒伯特的歌曲中產生出來 。
人物評價
在舒伯特的音樂之外,根本沒有音樂在主題思想進展和聯想上以及在看似合乎邏輯的跳躍上贏得如此的心理學關注,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懷藏着如此獨一無二的個性,能推出形式各異的音樂描述,也極少有人為他自己、為自己的內心寫了這麼多東西 。(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評)
至於舒伯特的交響曲,我對其如此欽慕,竟至毫不遲疑地將其排列於緊隨貝多芬之後,遠遠領先於門德爾松,同樣領先於舒曼。就和聲與轉調的獨創性而言,就器樂音色而言,尚無人超越舒伯特。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愛舒伯特的歌曲,但對他的器樂曲評價還要更高 。(捷克作曲家安東尼·德沃夏克評)
舒伯特對我來說太過偉大和神聖了,超出了我用邏輯分析武器來解釋他音樂語言的能力 。(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評)
歌曲作曲家舒伯特在新穎性、豐富性與力度、創造性方面是絕無僅有的。無論如何,華麗的C大調交響曲還有浪漫的b小調都堪稱是始於門德爾松、舒曼,經由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直到布魯克納和馬勒的整個抒情交響樂的始祖,它們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意義 。(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評)
我根本未曾見過一個作曲家像舒伯特這樣描繪出一個如此完整的個人世界。對我來說,這屬於音樂史上最神秘莫測的範疇。他是一座完美無缺的巨石雕像。我在任何時代都看不到這樣一種現象 。(奧地利指揮家尼古拉斯·哈農庫特評)
當回顧時,在我們看來,他(指舒伯特)的結構要比在馬勒的聽眾看來經濟得多。它們變得可以一覽無餘了 。(鋼琴演奏者布倫德爾評)
對舒伯特,我只有說:演奏,熱愛--閉嘴 !(德裔美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評)
後世影響
舒伯特紀念館
維也納有兩間舒伯特紀念館,一間是作曲家出生和度過大半輩子的學校兼住宅,即維也納9區的Nubdorfer Strabe 54號;另一間是舒伯特的哥哥費德南的住宅,舒伯特曾於1828年9月搬到他家小住。在舒伯特紀念館(學校兼住宅)的正廳,有一架胡桃木的大鋼琴,這是作曲家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的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