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季羨林散文)
作品欣賞
這是一句老生常談。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話,那就要追到一位皇帝身上。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六:
(宋)太宗日閱《(太平)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這一段話說不定也是「頌聖」之辭,不盡可信。然而我寧願信其有,因為它真說到點子上了。
魯迅先生有時候說:「隨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樣。他之所以能博聞強記,博古通今,與「隨便翻翻」是有密切聯繫的。
「卷」指的是書,「隨便翻翻」也指的是書。書為什麼能有這樣大的威力呢?自從人類創造了語言,發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書,書就成了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人類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因而書也就必須讀下去。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必須及時得到信息。只有這樣,人才能瀟灑地生活下去,否則將適得其反。信息怎樣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聽也能得到信息,而讀書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讀書不可。
什麼人需要讀書呢?在將來人類共同進入大同之域時,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讀書的,以此為樂,而不以此為苦。在眼前,我們還做不到這一步。「四人幫」說:讀書越多越反動。此「四人幫」之所以為「四人幫」也。我們可以置之不理。如今有個別的「大款」,也同劉邦和項羽一樣,是不讀書的。不讀書照樣能夠發大財。然而,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相信不久就會改變。傳承文化不能寄希望於這些人身上,而只能寄托在已畢業或尚未畢業的大學生身上。他們是我們的希望,他們代表着我們的未來。大學生們肩上的擔子重啊!他們是任重而道遠。為了人類的繼續生存,為了前對得起祖先,後對得起子孫,大學生們(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人)必須讀書。這已是天經地義,無須爭辯。
根據我同北京大學學生的接觸和我對他們的觀察,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肯讀書的。他們有的說,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從。他們成立了一些社團,共同探討問題,研究人生,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感興趣。他們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奧秘。他們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賴的極為可愛的一代年輕人。同他們在一起,我這個望九之年的老人也仿佛返老還童,心裡溢滿了青春活力。說這些青年不肯讀書,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讀什麼樣的書呢?自己專業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於自己專業的探討,也不利於生存競爭,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拋棄。
因此,我奉獻給今天的大學生們一句話:開卷有益。
1994年4月5日[1]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