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開創中國佛學院之先河——楊文會

開創中國佛學院之先河——楊文會
圖片來自搜狐網

開創中國佛學院之先河——楊文會,1907年即在刻經處開設佛學堂,取名祗洹精舍。一時高僧如月霞、諦閒、晏殊等均前往助之;而太虛、智光等列門牆;歐陽竟無、梅光羲、李政罡等叉手講經,執弟子禮。1901年又與他人在刻經處建佛學研究會,自任會長,每月講經一次,很受歡迎

目錄

原文

中國佛教到清末顯現重興之勢,不是表現在各宗派之再起及單純地對各宗派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而主要表現在一批很有造詣的居士和僧人,鑽研佛學,著書講經,校勘佛典,培養人才,從而推動近代佛教的發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楊文會,典籍上稱為;開中國佛學院的先河,國內外的一些學者稱他為中國近代佛教的;中興之祖。

楊文會(1837 - 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家世業儒,幼有異趣,不願人仕。及冠之後,棲心經世實用之術,頗涉泰西格致文哲之學。曾國藩曾聞其名相與交談,大奇之,命其子與之交締。太平軍起,避亂杭州,偶於書肆得《大乘起信論》,讀之豁然有省,遂虔心佛教。

文會初與鄭學川於同治五年(1866)在揚州成立江北刻經處,隨又在蘇州、常州、杭州、如皋四處建立,楊文會積極支持並募捐襄助。是後楊文會約同道十餘人,募捐資金,在南京極北閣創立金陵刻經處,從事刻經和校刊事業。

自金陵刻經處成立之後,楊文會就專業從事佛經的出版事業。1878年,曾紀澤(曾國藩長子,清未外交官)出便歐洲,邀楊文會同往,在英國倫敦結識錫蘭居士達摩波羅、日本佛學者南條文雄等,相約攜手共同恢宏正法。自唐宋以後,散失的佛典章疏,多數存在日本。楊文會歸國後,即托南條在日本搜購古逸經論底本,如《唯識論》、《因明論疏》等三百餘種。對此精加勘校,刻版流通,前後計刻成經典三千六百餘卷,並圖像多種。在其一生中;弘法四十餘年,流通經典至百餘萬件,印刷經像至十餘萬張。大大豐富了佛教大藏經的內容,啟發了學者研究,遂使多宗學說得以廣播。1897年,楊文會為發展刻經事業,又將南京延齡巷私宅獻給刻經處,作為永久流通經典場所。

楊文會對佛教的教制大膽設想,撰《釋氏學堂內班課程芻議》,就中提出仿教育而設大、中、小三級學校,還把設僧尼學堂作為振興之策。1907年即在刻經處開設佛學堂,取名祗洹精舍。一時高僧如月霞、諦閒、晏殊等均前往助之;而太虛、智光等列門牆;歐陽竟無、梅光羲、李政罡等叉手講經,執弟子禮。1901年又與他人在刻經處建佛學研究會,自任會長,每月講經一次,很受歡迎。他在精舍與研究會,講學40年,培養了一大批高級知識份子,如譚嗣同(善華嚴)、桂柏華(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論)以及章太炎、歐陽竟無、太虛、李政罡(均善法相唯識),都各擅專宗,有獨到的造詣,對中國近代佛教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印順法師講:;為佛教人才而興學,而且具有世界眼光者,以楊氏為第一人。[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