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功
廖鴻功作品 |
廖鴻功[公元1878年-1961年]
廖鴻功 (1878—1961),字勛臣,洵陽縣蜀河鎮人[1]。其祖原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清道光初年遷居洵陽縣城西關,開「王福堂」藥鋪,經營藥業[2]。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戰洵陽,藥鋪遭焚,於光緒八年(1882)遷居蜀河鎮。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為縣衙差人[3]。廖鴻功5歲入私塾讀書,光緒十五年
(1889)參加縣試,成績優秀。光緒十八年(1892)入縣城敷文書院讀書,學習刻苦,就讀8年,課試皆名列前茅,故每月所得獎學金,除供伙食費外,尚有剩餘接濟家中。光緒二
十七年(1901)參加縣試,名列第一,第二年經院試中庠生。同年赴省城西安應鄉試,因系衙役之後,被取消考試資格,含憤而歸,從此開始教學生涯,直至1952年因病退休,
前後共達48年之久,被譽為蜀河近代教育事業的奠基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何家山(今何家鄉)潘彩臣、楊健堂兩家聘為私塾教師,因注重德智並舉,因材施教,短期
內學生長進很快,頗得潘、楊兩家稱頌。光緒三十年(1904),奉縣令創辦蜀河鎮蒙養學堂,校址設火神廟。學堂初設,校舍破爛,桌凳全無,經鴻功多方籌措,得使教具粗
備,初具規模。首次招生50多名,光緒三十年(1904)蒙養學堂改為初等小學堂,教師由廖一人增至四五人,學生亦相應增加。是年冬,舉行冬季運動會,因平時校規極嚴,學
生陣容整齊,適逢知縣吳念章蒞臨蜀河,觀後讚不絕口,經轉呈陝西省提學使,獎給該校「造福梓鄉」匾額一幅。辛亥革命及北洋軍閥混戰期間,他一面潛心教學,一面協助
地方維持社會秩序。民國二十一年(1932),慈善機構蜀河同善社成立,廖被推為監理。他借同善社堂開設國學專修館,自任主教。除過教學,即專心從事「同善社」活動,藉
以行善濟貧。民國二十四年(1935),洵陽發生饑荒,與蜀河士紳王雲山,同平定河同善堂首領何子昂一道,捐集糧款,救濟蜀河鎮及附近饑民。還同本鎮雷培善、荊介圭等親
往大棕溪放賑。民國二十九年(1940),蜀河成立中心學校,鴻功被聘為主講教師,從此,終身擔任畢業班國語和高年級歷史課教學。民國三十五年(1946),為表彰他在洵陽東
區的教學功績,本縣人張丹屏(時為「國大」代表)、李夢彪(時任陝西省參議會副議長)合贈給他「望隆斗山」鍍金巨匾一幅。1952年,因病離校回家養病。1953年3月病情
加重,醫治無效,雙目失明。人民政府十分關心他的健康,按月發給月俸,以資養老。廖對人民政府的關懷十分感激,曾賦《報答黨恩》一首:「感荷生成頭戴天,黨恩浩大
亦同然。吾盲按月給資養,八病多方施藥痊。常遣政員來慰看,教師照顧最周全。千金報答難如願,唯有示兒多貢獻。」他身殘志堅,雙目失明,時已年逾古稀,仍關心國家
大事,經常請人讀報,並作詩-。鴻功一生學生頗多,遍布蜀河、棕溪、雙河等地,執教時,對己對學生均嚴,遇見學習不專心的學生,即嚴加管教。遇上貪戀、戲,不專心教
學或上課遲到的年輕教師,便厲聲責備。因而他所在學校的學生,無論是校內、校外,連走路都注意禮節。 [以上內容由"襄樊講師團"分享。]
同年(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 許發禮 (1878~1927) 陝西安康石泉縣 張紫樵 (1878~1957) 陝西安康漢濱區 柯大章 (1878~1959) 陝西安康寧陝縣 鄭道金 (1878~1925) 陝西安康寧陝縣 井岳秀 (1878~1936) 陝西渭南蒲城縣 + 更多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 項鴻材 (1879~1961) 陝西安康旬陽縣 景岩征 (1886~1961) 陝西渭南富平縣 景梅九 (1882~1961) 山西運城鹽湖 岳劼恆 (1902~1961) 陝西西安未央區 馮子明 (1888~1961) 陝西渭南富平縣 劉文伯 (1893~1961) 陝西咸陽乾縣 + 更多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
目錄
參考來源
- ↑ (1878—1961),字勛臣,洵陽縣蜀河鎮人,搜狐, 2014-06-27
- ↑ 清道光初年遷居洵陽縣城西關,開「王福堂」藥鋪,經營藥業,搜狐, 2014-06-27
- ↑ 於光緒八年(1882)遷居蜀河鎮。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為縣衙差人,搜狐,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