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廈門島

廈門 / 五緣灣 /
圖片來自福建海峽旅遊網
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
      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

面積    157.76平方公里

人口    115.2萬人(西元2018年)

語言    閩南語

族群    漢族閩南系

海岸線   234公里

最高點   雲頂岩(海拔339.6公尺)

廈門島又稱「鷺島」,原名「嘉禾嶼」。位於福建南部的海灣。明朝依據「廈門城」命名廈門島,隸屬泉州府。

因填海造地使面積擴展到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嶼),島上僅有的兩個最大的內海灣分別是五緣灣篔簹港(因圍海造地現稱篔簹湖)。廈門島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島上有廈門較早的商業和政治中心,轄區湖裡思明是廈門市六區中唯獨沒有連接大陸的市轄區。

島上最高的山峰是雲頂岩,海拔339.6米。

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之間的海域稱為廈門西港,是進出廈門的貿易船隻停泊的最早港口。

廈門島的西南部由於周邊土地稀缺,所以周邊道路不少是劈山穿洞和填海造地建成的。島上東北部著名的環島路、五緣灣,是廈門主要的旅遊區之一和中央商務區。

廈門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萬噸級船舶不受潮汐影響可自由進出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

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是大陸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大陸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是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

思明區是廈門市的經濟、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於廈門市南部(含鼓浪嶼全島)。

湖裡區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廈門海港、空港,廈門島陸上通道高集海堤、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海滄海底隧道及翔安大橋均在湖裡區。

廈門島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地方上通行閩南語之廈門話。

目錄

歷史

自古以來,廈門為中國東南沿海的海防要地,原屬同安縣。元、明時期為防日本倭寇侵擾,在此設立防哨。

  • 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四市地,縣治在今日的泉州市南安豐州鎮。
  • 後晉天福四年(西元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府。
  • 五代十國閩國龍啟元年(西元933年)正式置縣。
  • 明洪武二十七年(西元1394年)始築「廈門城」。
  • 清順治七年(西元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清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裡置思明州。
  • 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廢。清代開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
  • 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
  • 康熙二十五年(西元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
  • 清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
  • 清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西元1914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裡(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西元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西元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
  • 西元1933年設廈門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旋改廈門特別市。
  • 西元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1] 至今。

交通

島上主要交通有南北通向的成功大道環島干島環島路、嘉禾路及東西走向的仙岳路、湖裡大道等。還有從第一碼頭到同安集美公車捷運系統。鐵路起點廈門站、海上航點五通碼頭、東渡碼頭與空中航點高崎國際機場也都坐落於本島。

參考文獻

  1. 廈門Xiaman,福建海峽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