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
庙 |
庙(拼音:miào)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称庙。
现代汉语一般称佛教寺院为寺,但也有人称佛教寺院为庙。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庙
拼音; miào
注音; ㄇㄧㄠˋ
平水韵; 去声十八啸
部首; 广
笔画数; 3+5
繁体字; 庙
异体字; 庿
字级; 一级(1210)
统一码; 基本区-5E99
四角码; 0026
五笔; YMD
郑码; TGKI
造字法; 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文字溯源
形声字。西周金文由"广(yǎn)"和"朝"(也是"潮"的古字)构成。其中 "广(yǎn)"为形旁,汉字中以"广(yǎn)"为意符的字的初义均与房屋有关,这里表示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庙。"朝"在字中作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朝"除表声外,还有"朝廷"的意思,它还表示被祭祀者是一些与朝廷君王一样应受到尊重的人,或者宗庙与朝廷一样同时受到尊重。
"庙"字字形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西周时期形符广的方向或朝左写作图9;二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形符广或从宀写作图5、图6、图7等形;三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声符朝字所从的"水"旁也可以放在左侧写作图3、图4等形;四是从战国开始声旁或从苗写作图10、图12等形,或省艸为屮写作图14。现行简化字"庙"本是"庿"的简写,实际上可以分析为苗省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广部】眉召切(miào)
庙,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
庿,古文。
【注释】①庙:《释名·释宫室》:"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②皃(mào):形貌,指牌位。
说文解字注 庙,尊先祖皃也。
段注: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皃也。《祭法》注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从广,朝声。
段注:声字盖衍,古文从苗为形声。小篆从广朝,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为会意。眉召切。二部。
庿,古文。
段注:见《礼经》十七篇。凡十七篇皆作庿,注皆作庙。
广韵 眉召切,去笑明 ‖朝声宵2部(miào)
庙,皃也。《齐职仪》曰:"周有守礼之官,掌先王之宗庙也。"亦作庿。眉召切。二。
【校释】守礼之官,《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九引《齐职仪》作"守祧之官",当据改。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部】 庙·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12
古文:庿
《唐韵》《广韵》《韵会》《正韵》并眉召切,苗去声。《说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释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庙也。《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注:夹室前堂。疏:凡大室有东西厢夹室及前堂有序墙者曰庙。
又《六书故》:宫前曰庙,后曰寝。今王宫之前殿,士大夫之厅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寝庙。传曰:夫鼠不穴寝庙,畏人故也。犹后世言庙朝,庙堂也。《文中子·礼学篇》:山泽有廊庙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庙。《史记·封禅书》: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於是作渭阳五帝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