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湯池鎮
廬江縣湯池鎮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在廬江縣西部,地處合肥、六安、安慶三市交界。距廬江縣城廬城鎮22公里,與桐城、舒城接壤。
湯池鎮面積91.9平方千米(2017年),有人口33642人(2017年)。[1]
中文名: 湯池鎮
外文名: Tangchi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
地理位置: 廬江縣西部
面 積: 91.9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湯池村、松元村、三沖村等
政府駐地: 玉泉路
電話區號: 0551
郵政區碼: 231511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3642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 孔雀東南飛祠堂
機 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火車站: 廬江站 廬江西站
車牌代碼: 皖A
行政代碼: 340124103
長途區號: 0551
目錄
歷史沿革
西周初年,自淮南一帶建立舒、舒庸、巢等國,湯池屬舒國。春秋時舒國為吳國所吞併,湯池屬吳國疆土。徐人取舒後,為楚地,湯池屬楚國領地,秦滅六國,湯池歸舒邑。
湯池溫泉,古稱坑泉,清順治《皖志〈廬江部〉》載:」廬江城西北五十里有湯池溫泉,與舒城西湯池相對應「。
西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4年)始建廬江國,曾有「坑泉」分東西,湯池亦稱東坑泉,後稱東湯池。
東漢,湯池歸廬江郡舒縣。
三國時先屬吳,後為魏所轄。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廬州為廬江郡,郡治建於合肥,湯坑歸廬江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廬江郡改為廬州,湯池亦屬廬州。唐天寶三年(742年),又改廬州為廬江郡,湯池亦屬廬江郡。
北宋時湯池稱湯坑泉。
湯池街始建於明朝中葉,因與舒城縣交界,當時稱為界牌鎮。清增湯池鎮。清康熙時湯池首列為全縣十二鎮之一。光緒《廬江縣誌》記述境西鄉有湯池、界牌、大馬槽、小馬槽等鎮。民間對湯池街曾有13戶、湯白村、金湯古鎮之稱。
民國初(1912年),湯池屬廬江西鄉。
民國三年(1914年)6月至17年(1928年)8月,東湯池隸屬安慶道廬江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廬江縣第三區。
1949年2月湯池屬柯坦區。同年秋馬槽鄉成立。轄果樹、牛沖、伏嶺、百花、大塘、松園等。
1952年2月,安徽省撤銷巢湖專區,廬江縣隸屬蕪湖專區,湯池區隨之歸蕪湖專區管轄。
1955年12月,南橋區又並歸湯池區。
1962年元月,恢復湯池區,大公社劃小,湯池、長崗兩公社劃分為湯池、馬槽、果樹、石橋、長崗、岳廟、長沖七個公社。
1965年7月14日,廬江縣歸屬巢湖專區領導,湯池區是全縣八區之一。
1968年8月,湯池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黨、政、財、文權力。
1984年4月,湯池區所屬各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改行政村。
1992年3月,撤區並鄉,撤銷湯池區。原湯池、馬槽、果樹、石橋四鄉合併,成立湯池鎮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湯池鎮是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的下轄的鎮,位於皖中江淮之間的廬江縣西部,地處合肥、六安、安慶三市交界。東與本縣萬山鎮、柯坦鎮相依,北與郭河鎮、金牛鎮為鄰,西與舒城縣舒茶鎮相連,南與桐城市大關鎮接壤。北緯31—23,東經117—109。東西橫距7.5千米,南北縱距12千米,面積91.9平方千米(2017年)。距廬江縣城23千米,距省會合肥70千米。
地質
湯池鎮位於大別山地質的東部邊緣,又有郯廬大斷裂帶通過,構造較為複雜。山區屬大別山台背斜前沿沉降地帶的晚侏羅系火岩地層,出露有石英正長岩、正長岩等中性結晶岩類和凝灰岩、頁岩、千枚岩等泥質岩類,其北側沉降地帶(畈區)上面覆蓋較厚的第四系上更新統下蜀組和全新統的鬆散沉積物。
湯池鎮總的地貌趨勢為南部和西南部地勢較高,東部和北部地勢較低,呈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南部及西部(即舒廬乾渠以南地區)連綿的低山丘陵,屬大別山余脈邊緣,海拔高程在80-598米之間。
地貌
湯池鎮的低山丘陵區可分為以中性岩類為主的西南部低山丘陵和以泥質岩類為主的丘陵及山沖、沙谷盆地等地貌類型。
氣候
湯池鎮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春溫多變,夏季炎熱,秋高氣爽,四季氣溫稍高於世界同緯度地區。一年中尤以夏季雨量集中,多梅雨,但空梅時則易乾旱,受大陸熱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氣流。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唐代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廬江縣十二鄉,湯池是其中一鄉。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割廬江、巢縣地置無為縣後,或省或改,廬江僅存1城5鄉,轄19里,湯池屬西鄉,轄2里。
元代全縣19里,湯池轄其中5里。
明代,廬江城鄉共20里,嘉靖四十二年,湯池屬廬江鄉(俱治西北),介於一圖(里)和二圖(里)之間(湯婆堰在廬江鄉一圖)。
清初仍沿明末舊制,城鄉、里皆設總甲1名,下設小甲10名。
清宣統二年(1910)廬江全縣分8區89保,湯池隸屬於廬江縣第六區,為第六區西鄉,駐東湯池鎮,下轄9保:湯池、許家岡、荒田塝、沈家山、一棵松、黃栗樹、廟岡、十里舖、三十里舖。
辛亥革命後,實行地總制。湯池隸屬廬江西鄉,西鄉轄一、二、三、四圖,61甲地總。其下為閭鄰,五戶為鄰,五鄰為閭。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縣成立11個區公所,湯池為八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廢地總制,推行保甲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9月,廬江縣設五區、864保、8735甲,湯池屬四區管轄,區公所駐西鄉柯家坦,轄186保,1860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縣設四區,32聯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仍為四區,改區公所為區署,改聯保辦事處為鄉公所,縣轄495保、5933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全縣四區三署,45鄉1鎮。裁撤一區區署,改二、三、四區為泥河、湯池、白山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縣45鄉1鎮、461保、5172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全縣3區45鄉1鎮簡化為22鄉1鎮,湯池區由14鄉簡化為湯池、永安、柯坦、陳羅、廣寒、郭河、金牛7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全縣仍為三區,並恢復為38鄉1鎮。湯池區恢復為11鄉,仍省去原妙光、牛首、笏山3鄉。
民國三十五年12月(1946年)至次年3月(1947年),相繼將45鄉1鎮縮編為30鄉1鎮。湯池鄉轄14保。圓覺鄉駐西三十里舖,轄10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9月11日,成立城關、白山、湯池、黃泥河4個區和集成鎮(即今廬城)。
湖西縣民主政府民國36年(1947年)12月成立,,先轄湯池、柯坦、白山、羅埠、盛橋五區,鄉級政權尚未健全,縣政府機關駐大小馬槽、湯池、柯坦一帶。湯池區轄佛嶺、圓覺2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皖西行署,將湖西縣劃分為廬江、湖西兩縣。以廬城西邊和西北為廬江縣,下轄金牛、湯池、柯坦、城關4區。湯池區下轄湯池、圓覺、百神、妙光四鄉,1949年7月湖西併入廬江後,該區隨後撤銷。
1949年7月,湖西縣併入廬江,成立廬江縣人民政府,隸屬皖北巢湖專署,縣以下設區人民政府和中共區委,全縣7區67鄉,湯池、馬槽為柯坦區所轄。
1950年7月湯池區成立,下轄5鄉:馬槽、湯池、圓覺、二十埠、妙光。8月永橋鄉由柯坦區劃歸湯池區。
1950年7月,縣增設羅埠、裴崗、樂橋、湯池4個區。湯池區先轄5鄉:湯池、馬槽、圓覺、二十鋪、妙光。1950年8月將由柯坦區劃入羅埠區的永橋鄉劃入湯池區,1950年12月又將永橋鄉劃歸羅埠區。
1951年全縣部分鄉(鎮)作了調整,是時下轄12區174鄉(含2水上鄉),5個鄉級鎮。
1952年1月,湯池區劃出一個南橋區
1953年全縣17區、201鄉、10個鄉級鎮,湯池區仍轄一個鄉級鎮(湯池鎮)和12個鄉。
1955年12月,全縣8區1直屬鎮、99鄉、4個鄉級街道居民委員會,鄉下轄農業生產合作社。湯池區12鄉:馬槽、湯池、水關、岳廟、虎地、楊陳、長沖、果樹、雙墩、鳳凰、窖山、佛嶺。
1956年4月,湯池區有13鄉14社1鎮,鄉下轄社(鎮):雙墩鄉東湯池社、鳳凰鄉、楊城鄉陽城社聯里社、窖山鄉窖山社、水關鄉水關社、曹井鄉閘山社永橋社、湯池鄉湯池鎮中興社、虎地鄉虎地社、馬槽鄉馬槽社、佛嶺鄉佛嶺社、長沖鄉長沖社、菓樹鄉菓樹社。其中東湯池社為千戶以上的社,余為千戶以下的社。1956年11月29日,湯池區的雙墩、鳳凰、窖山、佛嶺4鄉撤銷。
1958年7月7日廬江縣改屬六安專區,湯池區是全縣八區之一。
1958年12月,湯池區撤銷,分為紅旗和愛國兩個大公社。後改為湯池、長崗公社。
1959年5月湯池公社管委會成立。同年11月12日,全縣21個公社(馬廠、冶山2個公社除外)分別成立湯池等6個指導點,代表縣委領導各社工作。
1961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縮小公社規模,調整公社體制的指示,將全縣16個公社劃為75個公社、497個大隊,隸屬於原16個大公社領導(為設區的過渡階段)。
湯池公社管委會轄湯池、石橋、馬槽、果樹4個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撤銷原16個人民公社,年底恢復區委作為縣委派出機構。湯池區轄湯池、石橋、馬槽、果樹、長崗、長沖、岳廟7個人民公社。
1968年後,縣、區、公社、大隊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行使黨、政、財、文權力。
1980年4月取消「革命委員會」名稱,啟用區公所、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等名稱,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81年3月,湯池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湯池區公所。
1982年8月12日,經巢湖行署批准改長崗公社為水關公社,後來長崗公社改為水關鄉。
1984年,農村進行體制改革,全面恢復鄉級建制。廬江縣成立74個鄉人民政府,所轄生產大隊改名為村民委員會,村下轄村民小組,鎮仍轄街道居民委員會,下設居民組。
1985年5月,將金牛、白山、缺口、泥河、湯池5鄉改為鄉級鎮,下轄村和街道居民委員會。
1991年湯池區轄湯池鎮、石橋鄉、馬槽鄉、果樹鄉、水關鄉、長沖鄉、岳廟鄉。
1992年2月,行政機構改革開始啟動,實行撤區並鄉,湯池區委、區公所撤銷,原區轄內7鄉(鎮)合併為1鎮1鄉,原果樹鄉、馬槽鄉、石橋鄉、湯池鎮合併為湯池鎮,駐地湯池街。1994年底原石橋鄉由湯池鎮劃出,歸水關鄉(先後改為張王廟鄉、萬山鎮)管轄。2005年4月又將原石橋鄉所轄5個村從萬山鎮劃歸湯池鎮管轄。
1995-2003年湯池鎮轄19個村1個街道:果樹、江沖、林沖、塗沖、河西、百花、牛沖、大塘、佛嶺、湯池、柏老、賈塘、桂崗、松元、傅井、邊崗、馬槽、羅園、鳳凰、河墩和湯池街道居民委員會。
2003年5月湯池鎮轄16個村1個街道:湯池村(原湯池村加原柏老村湯東支渠渠西部分)、松元村(原松元村加原柏老村湯東支渠渠東部分)、果樹村(由果樹河西兩村合併)、三沖村(由塗沖、江沖、林沖三村合併)、馬槽村(由馬槽、牛沖兩村合併)、雙墩村(由桂崗、河墩兩村合併)、中份村(由賈塘、傅井兩村合併)、王崗村(由岳老、陷沖兩村合併)、大塘村、百花村、佛嶺村、鳳凰村、(由鳳凰、羅園兩村合併)、邊崗村、金沖村、官塘村、石橋村和湯池街道居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2006年4月再次實行村級機構調整,湯池鎮轄12個村1個街道:湯池村、松元村、果樹村、三沖村、馬槽村、雙墩村(邊崗村併入)大塘村、鳳凰村、中份村、金沖村(官塘村併入)、百花村(佛嶺村併入)、石橋村(由王崗村和石橋村合併)和湯池街道居民委員會。
人口
建國前,該區人口無資料記載。建國後,湯池人口發展呈波浪式。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期間,由於糧食緊缺,飢餓者多,非正常死亡普遍,加之人口外流(多為外出逃荒),全區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1962年後,人口增長又趨正常。1964年至1991年間,全區累計出生人口46557人,自然淨增長31362人,年均增加1162人。上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是人口增長的高峰期,僅1964年至1974年的10年間全區人口增加21481人,年均增加2148,平均自然增長率33.83‰,特別是1964—1969年間,人口平均增長率達43.88‰,1966年竟高達47.87‰。1971年後開始計劃生育政策宣傳,繼而實行一系列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長逐漸趨於舒緩。1978年,湯池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199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2‰,人口增長得到控制。1992年撤區並鄉後,湯池鎮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2002年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僅2.71‰,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
1994-2005年原石橋鄉5個行政村劃入萬山鎮,2005年4月原石橋鄉5個行政村劃回湯池鎮,但從2003年以後的人口統計數據將其計算在內。
2006年,湯池鎮人口47397 。截止2010年,湯池鎮人口4.77萬。
視頻
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湯池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