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
没有或很少条目链入本条目。 (2019年8月18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8月18日) |
粤绣包括广绣与潮绣,属中国四大民间刺绣之一。雏形成于唐,臻熟于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但很难据此论证粤绣成立于当时。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与苏淞的顾绣女子交相辉映,为世所罕见。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目录
基本简介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传至欧洲,绣品从此输出国外。
广绣特色
广绣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 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期间,广州刺绣业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绘画、刺绣、雕刻等技艺。
清代,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绣品的特色是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画家参与广绣设计,使技艺更有发展,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省工艺局聘画家高剑父任宾华艺术学校校长时,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红颜知己宋铭黄(1877~1940,后为高夫人)任刺绣班教师。该校又设滨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广绣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无比,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国初,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以高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清末民初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有会员1000多人。广绣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能画能绣得周云笙,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
1923年,黄妹(汉光)的绣挂画《菊花猫蝶图》、《半浮沉金鱼》、《鸡冠花》在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誉为“绣花状元”。此时,黄妹用旋纹针法代替直纹针法绣老虎、独创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花,以及陈荷影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用虚凸(粤语称虚卜)法绣龙凤,皆闻名于国内刺绣行。
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1929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绣品参展,再一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1926年,余德、黄妹等组织锦绣工会,有会员900余名,产品多为镜画、褂群、会景(大幅绣画),远销海外。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艺人改行谋生,广绣一落千丈。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恢复,但元气大伤。解放后,市政府扶持艺人组织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
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有557户、932人(包括绣戏服、珠绣)。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著名的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配备绣工26人,还吸收一批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绣稿设计与刺绣,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出7大类38种针法;从用料分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所梁纪、段吉璋均为设计画稿的知名画家。
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得《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还有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岂料广绣再上高峰之际,
粤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绣成了被扫的“封资修”之列,艺人四散。幸而,广绣在21世纪在许炽光、陈少芳等人的埋头钻研下,广绣技艺能延续与发扬光大。
广绣大师
陈少芳
陈少芳粤绣《盛放》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陈少芳:是广绣的光荣。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展出的“陈少芳广绣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令广绣再铸辉煌。然而,当我们放眼广州,广绣画这一民间工艺美术,却只剩下陈少芳一枝独秀了。当年闻名海内外的广州刺绣品早已不生产绣画,唯有退休后的陈少芳与友人合办的番禺广绣艺术研究所不断创作新精品,令广绣画依然屹立于中华明绣之中。
许炽光
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最后的“花佬”——许炽光:擅长广绣传统技艺,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出身刺绣世家,家族从事广绣140多年,7岁起跟从父亲学艺,不管是刺绣人像、山水、景物,还是刺绣兽口、花鸟、鱼类等,使用的针法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全面精通,并发明、创新“施盖针”、“鸡仔针”等新针法,被同行誉为“对针法颇有研究”的艺人,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广州一百双巧手之一。
粤绣
从艺60多年,指导和参与刺绣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广绣艺术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被中央轻工部选作礼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几十年来,培训辅导400多人(次)学习刺绣技艺,现仍在广州绣品厂从事设计、刺绣,带徒授艺。
梁桂开
广绣大师梁桂开:6岁起跟随母亲学习广绣基本刺绣技艺,师从苏绣大师和广绣大师后,学习和掌握了人像刺绣技艺和广绣独有的刺绣技艺,并把广绣、苏绣技艺融合贯通并有所创新,在日用品刺绣和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等欣赏画方面有娴熟的刺绣技艺。从艺50多年,参与刺绣了一批脍灸人口的广绣艺术精品,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带徒授艺等工作。
广绣艺术工作者陆柳卿女士,1945年出生,祖籍广州黄埔区文冲街。13岁参加广绣工作,从事刺绣工作50多年。1963年只有17岁的陆柳卿就成为广绣界的佼佼者,被评为技术最高级的八级工,是这级别能手中最年轻的一位。因此,黄埔刺绣社还提出“超娥赶柳”的口号,她被大家称呼为“花王”。 代表作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像》、《木棉红》、《渔女》等,分别收藏在广东省出口商品陈列馆和广州市农讲所。
2009年8月被第16届亚洲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授权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广绣产品唯一特许生产商;2010年5月,广绣作品《被罗全图》参展上海世界博览会,并陈列于广东案例列馆贵宾厅;同年9月荣获第七届“广州文艺奖”三等奖;2010年8月乞巧文化节集体金奖;2012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广绣礼品生产商。
发展历程
广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
1956年,广州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在配备绣工、设立实验工厂的同时,吸收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美术专业人才从事绣稿的设计和绣制。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1983年4月,广州珠绣品工艺厂与南华工艺厂合并,定名为广州绣品工艺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加上制作广绣的艺人的退休、转行等,这段时间,广州绣品工艺厂不仅没有优秀作品面世,甚至曾经辉煌的广绣工艺也几乎成为一种绝艺。
2003年以来,广州绣品工艺厂召集老艺人回厂带徒学艺,经过新老艺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广绣行回复生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传统技术与现代艺术元素互相渗透,融会贯通,传统的工艺品逐渐向艺术品层次提升。
2010年3月,广州绣品工艺厂正式改制。
主要分类
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广绣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丝绒、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几大类。其中金银绣独具装饰性,构图饱满匀称,色彩辉煌,显得富丽华贵。
粤绣
广绣的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例如,绣喜帐用“威彩”,绣文房用品用“淡彩”。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1]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广绣的特色产品,其中人物绣是广绣的主要产品之一,它根据画稿的不同要求,以虚实、施疏、层层叠绣、渗绣,线、面结合等不同的绣制方法达到形神兼备的中、外人士肖像。广绣花鸟则善于体现“平、齐、细、密、均、光、和、顺”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构图精密、色彩秀丽分明、针法多变、主题突出等特点。
针法技巧
广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缀”五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